葉新聰
竹文化源遠流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竹根雕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藝術門類,有著獨特的藝術特色,對于一件精美的竹根雕作品來說,基本都包含了用料考究,追求自然;精于設計,講究創意;內涵豐富,意蘊深厚等三個方面的藝術特色。
中國竹根雕藝術,源于唐代,盛于明代,隨著各個朝代更迭,在人們長期生產實踐和生活中,其文化內涵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品格的象征,其虛中潔外、生而有節、秀逸而富有神韻,不畏逆境、中通外直、寧折不屈的品格,使歷代文人雅士把它作為頌詠的對象,以至把竹作為高尚脫俗、虛心自持、淡泊名利和富有氣節的象征。
竹根雕是以生長在泥底下的竹根為原料雕刻加工而成的手工藝術品,具有獨特自然的制作工藝,質樸高雅的審美特征,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睞,常作為最高檔禮品饋贈,供人賞玩。莆仙竹雕創作題材豐富,在繼承傳統創新的基礎上,不斷吸收繪畫、書法、雕塑、工藝等藝術的養分,根據竹根形狀、肌理,隨行施雕,充分發揮竹根天然生產的藝術元素,讓竹根化腐朽為神奇,給人們帶來獨特的藝術享受。筆者認為竹根雕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用料考究 追求自然
竹根雕的原料屬于毛竹根的一種材料,終年常青,而且毛竹的根部又長又大,周圍叢生密密麻麻的須根,體粗肉厚、質地細密、密度高、油脂多,不但方便于用刀雕刻,不會很快雕到竹子的空心部位,而且又能保護、保管和收藏;其糖分、淀粉、蛋白質等含量也較低,更有利于防霉防蟲的處理。在大自然中,竹子的種類繁多,形態各異,有斑竹、毛竹、紫竹、雷竹、石竹、水竹、苦竹、慈竹、方竹、淡竹、箭竹、佛面竹、月月竹、山竹、花節竹、桃絲竹、鳳尾竹等十八種竹類,資源豐富。經過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千錘百煉后,形成了自身質地堅韌、紋理細膩、色澤淡雅的風格。其偶然生長的富有趣味的根部和奇異竹節,應視為稀有之物。
竹根雕的作品主要以圓雕技法雕刻為主,雕工精細,得以突出表現竹根的原汁原味,通常很少漆色,只抹油起保護作用,充分體現竹根雕“天趣”的藝術特色。對于一件精美的竹根雕作品來說,其創作的關鍵取決于能否以天然之美施以巧雕而取勝。所以,作品要求在藝術造型上具備構思新奇、章法巧妙、取舍得當、意趣橫生之要點。當然,對于那些歪扭、凹凸變異的竹根,通常看起以來似乎很丑,可正得益于這種丑卻能給藝人們帶來捕捉素材和施展技藝的魅力。藝人們可以通過采用自然竹根抽象美的形態來表達作品的神韻,因材施藝,巧借天然來呈現大自然的奇巧,讓人驚嘆“造化生靈”的魅力。
竹根的選擇尤其講究,好的竹根,只有充分利用竹節和竹質肌理的自然美感,展現材質本身的自然美感的同時,才可以雕刻出好的竹根雕作品。因此,在選材時,竹齡較大的根質地比較堅實,色澤更加深沉,還要根據竹根自然竹疤、竹斑紋、竹須、竹節膜等方面進行選擇。一般來說,中規中距的竹根容易束縛藝人們的創造力,反而是那些奇形怪狀、扭曲變形的竹根受到他們的偏愛。例如,筆者創作的作品《劉海戲蟾》,巧妙結合了天趣和人意的創作理念雕刻了劉海戲蟾的場景,選擇天然、自然的竹根,在天然和自然美中,施加雕琢,追求整體與局部的協調,從而達到和諧統一,把天然美和人工美有機地結合于一體。
精于設計 講究創意
竹根雕的設計制作需經多道工序。竹根要經過干燥、著色、防霉、防蛀處理,充分利用和發揮竹根的天然姿態,經過藝術構思、造型,塑造出一個個形象生動、形態傳神的藝術形象。因此,只要作者獨具慧眼,匠心巧鑿,就能給竹根以新的生命力,讓其成為別具一格、形神兼備的藝術品。對于這種藝術品來說,不僅具有整體精巧大方,外表質感雅致,色澤古樸典雅的特點,而且發揮了天然之美,又施以傳統技藝,給人以清晰、明快、耐看的藝術感覺,且作品質地具備長期保存而不變的優點。
竹根雕在選材和立意之前,首先要根據竹材展現的意象,經過多番推敲,同時結合自己對生活和大自然的感受,并精心提煉,精細設計造型,不斷完善,富有創意,力求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以此來表達作者的思想和創作意圖,使材料本身更好地突出題材的內容和涵義。竹根雕的特點是以小取勝,小中見大,如果濫用七分人工,而留三分天成,那就會失去作品本來的意韻和特色,因為材料是竹根雕創作的基礎,奇美的材料能引導作者的創作思路,激發想象力。好的竹根材應該是形狀奇特,結構富有變化,質地堅韌細膩,色澤純潔,紋理清晰美觀。其次是構思,竹根雕的造型離不開用自然之物,循自然之理。
竹根雕的設計布局是整個藝術構思過程中的關鍵環節,著重在巧字上作文章,在竹根的結構、肌理必須進行細心的觀察,反復推敲、思索,充分利用和發揮材料的自然特長,挖掘和巧借竹根的天然美感,然后再確定題材。要考慮整體構思和局部構思,發揮創造性思維,尊重竹根材的天然趣味,但都應取舍得當,自始至終融會貫通,布局時做到貼切得體,合情合理,彼此呼應。既要注意自然美,把蒼勁氣勢、殘缺塊面、皮色處理、線條明暗的造型手法有機結合成一種韻律,又要考慮到藝術美與社會美。既要重視整體的效果,又不忽視局部細節的表現,樹立一個整體觀念,統籌兼顧,達到從“形似”到“神似”。
莆仙竹雕藝術在繼承了我國明清時期竹根雕刻工藝及其風格的基礎上,吸收現代西方藝術,充分利用竹根天然形狀,雕刻成各種人物,佛像,動物等,形象生動,形態逼真。在造型藝術上,突破傳統的用料規范,連根帶須,一并應用,再現返樸歸真之天趣,適應人們熱愛自然的審美趨勢。例如,筆者創作的《達摩戲獅》,刻畫了達摩左手持佛珠靜坐,左邊一只獅子嬉戲的場景,巧妙構思,達摩靜坐不受獅子打擾,使旁者無端遐想,注意力的聚集,以創造了一個靜謐的境界,充分體現出了達摩靜坐修心,不改佛事,超然物外,禪定靜穆之態,具有其他藝術形態所難以達到的傳神效果。
內涵豐富 意蘊深厚
早在人類文明初期,竹雕刻藝術就已經形成,當時的人們已學會用原始的工具在竹子上刻劃符號用來記錄,而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竹刻藝術品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對于竹根雕創作者來說,一件好的作品的制作過程無疑也是情感傾注的過程。自唐宋竹制工藝的制作技藝逐漸成熟,藝人們已逐步掌握了竹雕刻工藝中的圓雕、線雕、毛雕、留青等技術,作品中表現出沉雄,豪放古拙的盛唐氣韻。
藝術的深層涵義,主要在于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情感和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竹根雕的意蘊美來源于作者融入到作品中的情感,就像穆爾說:“藝術是高尚情操的宣泄”。它是創作者在熟悉竹根的自然形態的基礎上,融入到形態中去的。只有在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中,竹雕藝人才能得到長足的進步,無論是在刀法的深淺,物體的大小,尤其注重人物的神情,造型生動活潑,惟妙惟肖,幽雅秀逸,達到了“奇而不野,工而不板,蘊而不弱,活而不佻”的境界。例如,由筆者創作設計的《一鼓作氣》,整體線條優美,達摩席地而坐,右腿盤折著地,左腿向前至膝彎著地,呈半箕踞坐式,須髯根根可數,惟妙惟肖,充滿深沉的面孔,體現出了人物靜坐修心,高深莫測的神魂。
從某種程度而言,竹根雕作品一直在追求一種具有深沉內涵的意蘊美,這是竹根雕作品的最高藝術境界。在明清時期的竹雕刻藝術從簡單、粗制上升到清新樸茂、精妍俊逸,成為欣賞為主的作品,工藝也越來越嫻熟。不僅如此,在江南一帶興起的竹根雕刻,則以其淳樸、高古的藝術魅力,逐步形成一門獨立的藝術,同時開創了浮雕和透雕等豐富的工藝技法,作品多入畫理、講意境、求情趣,散發出獨有的藝術魅力,并有不少佳作流傳下來,作品多藏于各博物館之中。
在經過對原始竹根的發掘、選擇、構思、輪廓剪裁、局部雕飾和打磨上漆后,既保留了原始材料的質地又增加了藝人們有意識的創作。竹根雕的品位是由天然材質、造型構思、制作技能、文化素養等諸多因素所決定,其中巧妙構思、精心立意、技法多變、布局合理是取決作品優劣的重要環節。通過部分竹根自然線條的化丑為美、變腐為奇,盡量提高作品的藝術品位和審美價值。
(作者單位:仙游縣竹木雕刻工藝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