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琳
近年來“文玩”流行,大眾對“文玩”的理解具有局限性,本文闡述了“文玩”的定義極其文化傳承所承載的思想內核,分析在商業運作下“文玩”突然盛行的原因。
什么是“文玩”
“文玩”的全稱其實是“文房雅玩”,說起來文房,就不得不跟文人扯上關系,所以“文玩”在最初,指的是文人把玩的文房四寶及其衍生出來的各種文房器玩 。 除了筆、墨、紙、硯,還有許多輔助書寫工具,如水注、水盂、筆洗、筆架、筆筒、墨床、臂擱等。以及與文人文房生活休戚相關的用品與陳設器,如印章茶具、香爐、古琴、家具以及竹、木、牙、角、玉、石等各類文房陳設,以及其他由文人所愛的稱手精美的把玩小品都被囊括進了“文玩”的概念里。這些物件既構成了文人筆耕丹青之必要條件,同時也營造出品味獨具的文人生活和高潔雅逸的書齋情趣。
“文玩”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里,一直是文人表現自己身份跟品位的外在表現方式,經受了幾千年的文化洗禮,它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文化思想的濃縮,它表現了一種身份的自信與認同,涉及到文化人的審美以及價值體系。傳統中國文人精神,崇尚清談、反復辯質、談論佛老等形而上哲理,并以此為處事人生的根本,通過千年的傳承發展,積淀成為我們傳統文化中單薄,清雅,含蓄,灑脫的文化精神特質。
“文玩”的精神內核,其實是依附在這些文人的思想內核之上的一種物化以及寄托,他們之間的互動構成了一種自身的哲學理念。通過把玩,凝神靜氣,是一種自我的辯證,達到精神上的平衡滿足。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現代意義上的文玩可以通俗的理解為帶有傳統文化氣息的賞玩件或手把件。一件好的文玩,必須是一種精神的“物化”承載,或大或小、或巧或拙,經由歲月的裹洗,與主人息息相通,涵養身性的同時,也彰顯主人的文化品位。文玩往往不獨立存在,而是經常結合于書畫、茗茶、品香等活動中,為生活添一分賞玩之趣。
近幾年文玩流行集體爆發,迅速成為高檔商品、珠寶首飾的暢銷品。從風景區文化古鎮、寺廟道館、到古玩市場、珠寶商場,凡是跟文化或者跟品味有關的地點,隨處可見他們的身影。他們幾乎以暴力的方式侵占我們的視線。
文玩葫蘆、文玩核桃、文玩手串以及印章制品。這些文玩價格不菲,近些年更是因為市場需求,價格催高。我曾經在家具品商城聽見一位商家告知,自己的金絲楠木凳子被人買回去,用來打磨成手串出售,利潤可觀。
這些物品因為材質以及工藝的不同,從幾十元到上萬元不等,一個外行人,很難想象,一串星月菩提的手串從前幾年100多塊抄到現在幾千塊的現實。
在幾年前,我們逛珠寶店的時候,很難在一堆金銀珠寶中,看到文玩的身影,現在則成了基本每個珠寶專柜展示的必需品。曾幾何時,大街上隨處可見佩戴佛珠手串的行人。出租車里菩提子掛件替代了中國結。文玩,已經不只是一種小眾的圈內人士的“愛寵”,他被附加了新的含義。
“文玩”盛行的原因
人的第一須要是生理需要,第二需要是安全。這兩方面基本滿足,才會有藝術鑒賞品玩、炫耀于人等精神需要。“文玩”跟玉石一樣,“文玩”不能飽腹,不能御寒,只有在社會安定、生活富足才顯其價值。所以,“文玩”的盛行的第一個條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滿足了溫飽,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
吃飽喝足了,我們不免要追問“我是誰,從哪里來,將要到哪里去”這個永恒的哲學問題。我們要回望我們整個民族的過去,要明白民族文化的內核從何而來,是怎樣的,又將到哪里去。這是一種全民尋根之旅,是整個民族文化的自我探尋,只有脈絡清晰了,我們才有自信以此為“道”,成為立身之本,立家之本立國之本。
文化尋根是繼承優秀傳統思想文化,是全民族的自我認定,有利于增強國民對民族文化的自我信心。
中國需要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首先是我們自己看了,了解了它,才能告訴世界他的精彩之處。中國文化因為歷史原因,不可否認在傳承上有斷層。在近幾十年,單邊發展經濟已經不能滿足民眾的需求,民眾需要精神的依托,需要一種自豪感與自信心,這是文化所承載的使命。經濟離開傳統文化談發展就是無根之萍。
這種對傳統文化傳承的迫切,在文化藝術領域早已是老生常談。而“文玩”,突然走進大眾的視野,從某種程度上迎合了大眾需求。
“文玩”市場的盛行雖然有國人文化尋根追求的迫切需求,也與商家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質分不開。
中國的經濟處在第三產業發展時期,強大的經濟利潤往往使得商家介入到一切可以造成利潤的行業,“文玩”本身所代表的藝術性價值在商業化的大生產中有所削弱。
文玩本身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所代表的文人品質,彰顯主人的涵養與品位,這種涵養與品位更多以立足于人,而不是物,不是黃白之物,不在于金錢價值。
在當今,“文玩”不僅僅出現在文人的書房,它出現在所有需要這種精神內涵的地方:家居、車掛、首飾、禮品、古董、收藏、紀念品等等。他被賦予了更廣闊的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延展意義:健康、富足、平安、吉祥,以及一切美好的愿望。“文玩”的形象已經不僅僅限于文人的把玩,它是以中華文化的傳承載體出現,代表著中國人對文化的回歸的渴望以及中國人心靈的寄托。
(作者單位:南陽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