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術中人物造型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中國繪畫善于用線條描繪人物形象,著重簡練、傳神地表現人物;西方繪畫偏重于形象的光影、體積感,長于寫實、詳盡地再現人物形象。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以及社會發展水平等各方面。
東晉畫家顧愷之擅畫人物畫,尤其注重對于人物眼睛的描繪。有記載道,“顧長康作畫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因,答曰:‘四體妍媸,本無關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他認為描繪人物最關鍵的并非形體的美丑,傳神的緊要之處在于眼睛的描繪與刻畫。顧愷之畫過許多同時代人物肖像,十分善于通過繪畫藝術的語言去刻畫人物的心理特點與精神氣質。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曾經說過:“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這雖為一家之言,卻也能夠代表中國美術在人物造型方面的特征,即畫人物求“神似”,神似偏重于形似。在中國人物繪畫作品里,“神似”與“形似”是一組辯證的關系。南宋詩人陳郁的《藏一話腴·寫心論》中提到:“寫照非畫物也,寫形不難,寫心唯難,蓋寫其形必傳其神,傳其神必寫其心。”美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可能脫離“形”而存在,形神之辨的關鍵在于畫面中的“形”。我們知道,人的相貌存在相似或接近的情況,但人的內在氣質與精神特征是人人相異的,而美術創作只有表現了人物的“神”,才有可能反映人物本身獨特的個性。人物的外在“形”是可以觀察的,而內在“神”則必須依靠美術家用心體會與領悟。
南宋畫家梁楷的《潑墨仙人圖》,僅寥寥數筆便準確抓住人物的神韻,一個酣醉可愛的人物形象生動自然地流露出仙人悠閑飄逸的氣質。《李白行吟圖》也同樣用筆簡練豪放,淡淡幾筆中詩仙太白那疏放不羈的個性以及邊行邊吟的姿態便生動傳神地躍然于紙上。清代晚期著名畫家任熊的《自畫像》中線條如鐵畫銀鉤,作者精準地刻畫出自身內心深處的苦悶與糾結,帶有一股豪俠氣質。雕塑作品方面,東漢圓雕《擊鼓說唱俑》的人物造型表情夸張,神情激動,創作者大膽的采用夸張手法,并不去刻意模仿現實中的人物形象,而是著重表現說唱者特有的神氣,那神采飛揚、手舞足蹈的歡樂喜慶的形象令人過目難忘。
當我們再來談西方古典人物畫時,首先要提到的便是光影與色彩。美術家們通過光影與色彩的微妙變化將人物形象塑造的即立體逼真又形象生動。正如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巨匠達芬奇說的那樣,“畫家首先應當將鏡子拜為老師。”《蒙娜麗莎》中人物面帶溫婉的笑容突出于深色風景前,仿佛鏡中映出的真人一樣,她似乎在注視著觀眾,而且懷有自己的心意,好像是自信的滿足又好像在微笑中含有一絲憂郁。畫家巧妙地利用了光影色調的微妙變化,將眼角、嘴角等處塑造的帶有含蓄的神秘感,幾百年來,蒙娜麗莎的微笑一直被各種不同的猜測所包圍,成為世人揣摩的對象。
在照相機問世之前,肖像畫一直是西方繪畫中的重要題材。擁有一幅由著名的技藝高超的畫家所畫的肖像,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西班牙畫家委拉斯凱茲于1650年為教皇英諾森十世畫的這幅肖像中,畫家利用火熱的紅調子烘托出特有的宗教的莊嚴氛圍,白色的法衣與紅色的披肩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委拉斯凱茲既表現出了教皇的兇狠與狡猾,也通過刻畫放在椅子上的兩只手透露出教皇的軟弱無力,整個人物形象富有個性,耐人尋味。在表現歷史題材時,美術家們通過對事件的典型瞬間、場景的再現,使觀眾獲得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法國雅克·路易·大衛的《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真實的記錄了1804年巴黎圣母院隆重舉行的國王加冕儀式。畫中上百個人物,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服飾、表情與姿態,色彩服從整體構思,富麗堂皇、金光閃爍,充分展現了畫家的素描造型與色彩寫生的卓越才能。
古希臘的雕塑藝術一直是西方美術表現理想美的典范,《斷臂維納斯》是希臘人按照自己的形體塑造的完美典型的神像作品,端莊美麗的容貌,動人優雅的身軀,體現著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實質上也是對人的力量與美的肯定和歌頌。《擲鐵餅者》選取運動員投擲鐵餅過程中的瞬間動作,整個造型有一種緊張的爆發力,整體結構的處理與人物頭部上的表情卻給人一種沉著平穩的印象。
從上述中西方各典型代表作品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發現:中西美術中人物造型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中國繪畫善于用線條描繪人物形象,著重簡練、傳神地表現人物;西方繪畫偏重于形象的光影、體積感,長于寫實、詳盡地再現人物形象。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中西方人們思維方式的差異以及社會發展水平等等各方面。但這種差異只是簡單的整體比較意義上的相對差異,我們不能否認那刻畫真實細膩的《蒙娜麗莎》不僅是客觀對象的真實描繪,也包含畫家對于主觀表現的追求,而曾鯨為王時敏所畫的肖像中也著實存在著寫實的精細刻畫。由此可見,任何美術形象的造型創造都是主觀表現與客觀再現的結合,只是有的畫家偏重相對客觀寫實的手法,有的則追求主觀表現的藝術效果。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李小元(1991-),女,山東省即墨市,曲阜師范大學,2013級藝術學碩士,研究方向:西方繪畫技法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