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在西方講究型體、透視、色彩并運用不同技法來表達藝術家不同的情緒和意識。而油畫在中國在繼承西方油畫傳統的同時扎根于本民族優秀文化,開出了具有生命力的形態異同的藝術形式。本文力在探討油畫在中國的繼承和發展。
對西方文化的繼承
1.在中國的發展
16世紀利瑪竇攜帶圣像畫貢于中國皇帝,這是史書上記載西方油畫最早傳入中國的時間。而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則是1860年以后,英國人欽奈瑞在廣東開了一間畫廊并親自教中國的弟子學習油畫。到了二十世紀初五四運動時期大量的油畫傳入中國,先進的西方文化藝術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引發了留洋熱,我國一批又一批的愛國知識分子遠赴西洋,向這些國際先進的文化進行學習,他們懷著對藝術的熱愛和民族文化的使命感最終讓油畫在東方的國土繁盛。
2.探索與實踐
我國早期的油畫大師是有著非常深厚的民族傳統底蘊的,并且對西方油畫的古典主義、印象派,后印象派等多種畫派進行了借鑒和吸收,取其精華為我所用,致力于西方文化與技術和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精神性與技術性融合。我國近代藝術大師徐悲鴻與1919年赴法國、德國以及比利時學習和留學,大膽引進了西方學院派,他繼承了歐洲古典油畫的優良傳統,吸收了印象派對光與色的表現成就,融入了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的優點和長處,為油畫的民族化發展作出了很多的的貢獻。他一生致力于提倡油畫的古典寫實主義技法,這就為以后中國油畫界里得寫實技法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所建立的美術教育體系,在中國延續了大半個世紀之多。林風眠是中國油畫史上的一代宗師,他向西方學習油畫技術,并對中西方油畫技法結合進行深入的探究,從而創造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形成特有的流派。吳大羽,中國油畫史上的先驅者,美術界的教育大師,曾經在杭州和林風眠合辦了一個藝術學?!贾輲煂?,在藝術教育上因材施教,中國油畫學會曾為吳大羽舉辦畫展,當遲到的吳大羽的畫集初次展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都感到震驚和遺憾,令人震撼。從吳大羽老師的油畫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始終不移的在探索中西方藝術的融合。
中國式油畫的發展
1.進步與滯緩
新中國建立后油畫在中國的發展不斷壯大發展,但是由于受左傾錯誤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的影響,油畫道路創作的路子太窄風格單一甚至走向極端??傮w來看,油畫得到了大量的普及和發展,但是質量卻得不到很大的保障,中西集合的道路出現了停滯的狀態。隨著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進行,人們的思想得到大大的解放,眼界有了大大的提高,觀念不斷創新,中國在國際上地位的提高使得人們本土意識增強并出現一種懷鄉情愫,才華橫溢的青年藝術家奮身到藝術行列并進入專門院校進行系統專業的學習。他們洞察生活,有著偉大的理想,關懷社會問題,有著很大的人文關懷。在此期間一幅幅充滿人情探究人物靈魂的作品出現。例如這一期出現的畫家陳丹青的《西藏組畫》,羅中立的《父親》,等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市場經濟的開放使得中外文化交流更加便利,但此時油畫工作者盲目追隨西方油畫的表面跡象,模仿西方人的審美觀念和理想甚至追逐油畫的經濟市場,摒棄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內在靈氣使得大批創作浮躁、無內涵。油畫專業的課程設置比較單一,學油畫的大都不會寫書法和畫中國畫。沒有絲毫的繪畫基礎,盲目崇洋對排斥傳統藝術精髓,更談不上對傳統文化的藝術追求,此時油畫在中國發展短暫滯后。
2.油畫在中國的特點
油畫在中國的發展表現出較大的寫意性,民族文化內涵濃厚,極具中華氣質,這是油畫在中國的多年演變和與民族文化的多年融合,民族化、本土化特色鮮明,從大量可考的藝術作品中可看出與西方油畫面貌的不同。吳冠中就是其中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師。早年吳冠中受教育與林風眠與潘天壽等大師,其完全陌生的西方美學天地。但他在巴黎留學三年以后我們看吳冠中的作品中,從最初的正面交鋒到漸漸互相的妥協、融合,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價值觀的不同導致中西文化深入融合的難度。例如:徐悲鴻和吳作仁這兩位著名畫家 他們的作品是交替性的,沒有融合, 他們的文化修養都是中國化的,水墨寫意性較強,兩者結合有限。然而能使中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的非吳冠中莫屬。他將兩種完全不相同的藝術文化結合在一起,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繪畫介質。吳冠中利用中國傳統民族風格元素,還有繪畫中意識空間的完美融合,讓他的創作具有了中國靈魂的西方繪畫。
結論與總結
油畫繼承西方原汁原味的創作同時也賦予了東方特有的民族氣質和藝術靈魂,在無數藝術先輩的探索努力下不斷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各種藝術形態紛至斌來,民族性格鮮明,生命力強盛。中國油畫要在創作上有質的飛躍和大的轉變,不僅要注重西方的技法與流派的特色,更要注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的吸收與發揚。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作者簡介:宋笑冰(1990-),女 ,籍貫:山東省淄博市,曲阜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3級藝術學碩士,研究方向:西方油畫探索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