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史中,傳統手工藝品如剪紙、泥塑、荷包等,業已成為可體現民族傳統價值觀念和心態的一種載體,藝術源于生活。其中,民間剪紙作為群體生活創造的藝術,是審美和交流感情的形式,它的外在的形式風格體現了內在的美和民俗心理結構,集中地表現了原始純樸的美,它又在原始樸素的審美推動下,保存、繼承和再生新的形式。在設計運用當中制作人獨特的審美心理因素通過求真、求圣、求善、求美這四個心理特點充分表現出來。本文擬通過“求真”、“求圣”、“求善”、“求美”四個藝術元素與傳統手工藝品的關系,剖析民間傳統手工藝設計中的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獲得對民俗生活的道德印證和價值確認。
求真心理
真,即民俗的理性觀念,主要體現的是人與人在經濟、技術關系以及行為邏輯上的關系,顯然,這種理性觀念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的人生觀有兩個要點,一是強調人們必須完全服從于現實的社會關系,根除一切非分的物質追求和精神享受的欲望,“知足而常樂”。在倫理道德關系上建立起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幾世同堂的天倫之樂。二是重視家族繁衍,“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求圣心理
圣,即民俗的崇拜信仰觀念,主要體現人與自然及人與人之間的精神關系,是“天上”的人間,世俗的幻象。而剪紙作為民俗文化的一種,恰恰與民間信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并因此具備了莊嚴與詼諧交織,娛神與娛人協奏,宗教與迷信混雜的文化特征。在傳統手工藝品中所使用的題材、象征、意蘊、解讀功用、流傳以及風格等等,都與民間社會的信仰文化諸如神話、巫術、宗教以及其他各種信仰崇拜,有密切的關系。
自從宗教傳入我國以后,宗教作為剪紙的主題,在剪紙作品中處處體現,如在佛教中,據記載菩薩是誕生于蓮花之中的,并且長坐于蓮華之中,隨后在人們的創造性制作中菩薩的形象逐漸演變成娃娃,于是就有了蓮生娃娃的形象。在我國還有一個神話傳說,說的是宋代南洋鄉有位剪紙手藝高超、聰明美麗的姑娘,一日她正在窗下剪紙,被路過的俗神元福主菩薩看中,向她求婚,姑娘遂嫁給了他,成了女菩薩。為了紀念這位剪紙高手,人們為她塑金身與元福菩薩供在一起,并挑選了一百名未婚的剪紙能手姑娘,用剪紙做成“百花帳”掛在女菩薩面前?,F在我們看到的“坐蓮娘子”、“坐帳花”大概就是這樣沿襲、傳承下來的吧,它寄托了中國女性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
我國學者季羨林曾預言:“國家、階級先消滅,宗教后消滅。換言之,即使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在一定時期內,宗教或者類似宗教的想法,還會以某種形式存在著?!笨梢灶A想,宗教和包括染織、泥塑、剪紙在內的民間傳統手工藝也會相伴到永遠。
求善心理
善,即民俗的倫理觀念,主要體現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是對民俗生活的道德論證和價值確認。唐代詩人李遠,曾寫過兩首歌詠剪紙的詩作。其中之一是《彩勝》,通過詩詞描寫出女剪紙藝人在剪紙創作中嫻熟的動作,而且,還把主人公所創作的用于祝頌壽慶,祝壽星夫婦壽年無疆,歲歲逢春。
在剪紙這種民間手工藝中,從流傳下來的各類作品中,我們極少能發現有那種“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氣氛的。而是給人留下的總是一派熱熱鬧鬧、高高興興、紅紅火火的場面。它們的樂觀、詼諧,它們的剛健、熱情,它們的善良、美好,如同和煦的春風、甜美的甘露、溫暖的初陽,給人以生機與撫慰。
求美心理
美,即民俗的審美觀念,長期以來,人們源于事物美丑所形成的觀點。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再現。各類手工藝人按照自己對美的理解與感悟通過作品表達出來。
結論
求真心理表現在婚慶剪紙中其重要主題之一就是希翼家庭成員或社會群體繁衍不息,人丁興旺,子孫滿堂,家業發達。如:“金玉滿堂”、“榴開百子”、“宜男多子”、“麒麟送子”、“龍鳳呈祥”、“瓜瓞綿綿”、“鯉魚穿蓮”等等,這一整套婚俗剪紙,將人們表達美好祝愿的心情訴諸于剪刀和彩紙,吉祥幸福的藝術語言在審美體驗中傳達著愛的信息。這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念和心態在民間傳統手工藝設計中的直接體現。除了幾世同堂的天倫之樂以外,天人合一還表現為納福迎祥,如民間常見的荷包,這是中國民間的一種古老的玩具飾品,人們往往在荷包上刺繡荷花和鯉魚,寓意“連年有余”刺繡上松樹和仙鶴,代表“富貴長壽”刺繡上一對兒柿子,則象征“事事如意”。除此以外香荷包里邊裝有艾草、菖蒲、雄黃、香草之類的藥品,包面上刺繡著“五毒符”,即蝎子、蜈蚣、壁虎、蟾蜍、蛇。香荷包是端午節的節令物品,人們為了防止各種毒蟲的猖獗,侵害身體,相互之間便贈送香荷包,掛在衣襟或是帳鉤上,以避除“五毒”。
求圣心理的表現在婚慶剪紙中體現為最常見的神形象喜神。喜神形象的較多,在婚慶場所懸掛和合二仙的圖畫,認為這個和合二仙的形象是許多地方人們所喜歡的一種喜神形象,有著“和諧好合”的象征意義。
求善心理在歷代的剪紙作品中更比比皆是,我們總是能看到剪紙作品所表現的主題偏積極的,人物刻畫或剛健威武,或美麗姣好,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筆者查閱了很多資料,幾乎沒有發現剪紙作品里有表現悲傷的主題。在動物主題的作品中,動物的刻畫可謂活靈活現,其中有幅老鼠嫁女,送親隊伍中的老鼠,造型、神態上讓人忍俊不已。善良的剪紙藝人巧妙把人們憎惡的老鼠賦予了人性。
實際上,剪紙藝術作為一門歷史發展悠久的藝術,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求美在其藝術表現特征上同樣具有一些明顯的中國傳統藝術的共性。這也是求美心理在傳統手工藝品設計運用中起到的作用,如在造型上,剪紙也講究“意象”,重在表現神似,多用夸張、浪漫的手法表達出作者心中的理想形象,通過作品“抒情達意”,在婚慶剪紙中“中和”原則代表著儒家的世界觀、方法論[9]。“中”是指事物的“度”量,凡事應適度,不偏不倚,不輕不重,恰到好處為適度;“和”則是指事物的和諧狀態,是所追求的最理想的狀態。以“中和”為核心的中庸之道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原則,而且也深深影響著包括剪紙在內的中國傳統藝術,婚慶剪紙造型中對稱、平衡、疏密等結構的運用,都是“中和”為美的審美意識在傳統藝術上的最直接具體的體現,“中和”即是傳統藝術表現的具體對象,又是傳統藝術追求的理想目標。同時也是婚慶用品設計中的主導思想。
(作者單位:鄭州輕工業學院)
作者簡介:石慧(1981—),女,河南鄭州人,鄭州輕工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民間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