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朱學才
【摘要】建立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之間的有效銜接,是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和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由于中高職教育銜接的復雜性,中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銜接無論是實踐方面還是理論方面,仍處在初步的不完善階段。本文試從中高職學生素質教育銜接在模式、途徑、等方面做初步探討,提出對策。
【關鍵詞】中高職銜接;學生素質教育;研究
我國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銜接起步于20世比80年代,歷經30年,取得顯著進展,中、高職已經實現了形式上的接軌,但是尚缺乏完善的體系,銜接過程還有待進一步優化[1]。30年來,中高職銜接的理論研究隨著實踐的不斷推進,經歷了由淺入深,由分散到綜合,由外在形式到內涵的過程。本文力求闡明我國中高職銜接過程中學生素質教育方面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一、中高職銜接簡述
中高職銜接能夠結束中等職業教育的終結性局面,使其畢業生擁有繼續接受高一層次教育的機會,同時也為高等職業教育提供理想的生源,促使整個職業教育體系的不斷健全。中、高職教育的共性為中高職銜接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主要表現在:第一,鮮明的技術性和職業性特色;第二,注重人才職業能力培養與訓練,注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第三,較直接的為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2]。
目前我國中高職銜接模式[3]主要有兩大類:一是獨立結構類型,即中職與高職各自根據自己的學制年限進行教育,高職院校主要通過升學考試擇優招收中職畢業生;二是一體化結構類型,即中職與高職統籌安排和整體設計所形成的一種學制結構及銜接模式,有如下五種形式:四年一貫制、五年一貫制、3+3/4+2模式、六年一貫制、四五套辦制等。上述幾種銜接模式的內涵與運行機制雖有不同,但其著眼點均在于:一是通過具體的教育政策和教改措施給予中職畢業生繼續接受高職教育的權利;二是通過中、高職教育的銜接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技術型人才;三是改變中等職教“二流教育”等的不良聲譽,以相互協調發展的方式提高中高職院校綜合素質水平。
二、中、高職學生素質教育銜接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中、高職教育的銜接已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目前中、高職在發展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制約著中高職的銜接,如:對高職缺乏了解、普通高等教育熱、就業市場高消費和勞動用人制度不規范等,嚴重影響了中職和高職教育的發展。此外,職教政策定位不完善、投入政策偏差、招生政策偏差以及中高職管理體系脫節等,也阻礙了中高職教育內部的有效銜接,造成不同程度的錯位[4]:發展比例失調導致基石錯位、辦學各自為政導致管理失位、招生制度限制性導致渠道不暢、培養方案脫節性導致銜接目標不統一、專業內容重復、課程設置分層化、教學實施偏向化等問題[5]。由于中高職銜接上存在的問題,致使學生素質教育銜接上存在五個“脫節”即:培養目標上的脫節、文化基礎課知識掌握上的脫節、學生綜合素質養成的脫節、學生管理模式上的脫節、創業創新自信心上的脫節。中職學校學生的特點主要有[6]:中職學生家庭情況復雜,大多數學生的文化基礎較差,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理性成熟超前而社會性成熟滯后,獨立生活能力和適應性不強,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差,集體觀念和責任感淡薄,叛逆心理和自卑心理強等。因此,針對以上“脫節”情況與中職學校學生的特點,學生素質教育銜接的主要內容有:職教理念、教育過程、校園文化、學生管理等方面的銜接[7]。
1、教育理念的銜接。要貫徹和遵循“中職為基礎,高職為主導”的原則。中職要把提高學生的基礎文化理論水平與就業素質并重起來,加大教學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高職以中職為基礎,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職的培養目標及其實現途徑,以職業素質為基礎,職業能力為核心,以贏得就業優勢為目標,實現合理的銜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構建完整的職教體系,促使中高職相互銜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教育過程的銜接。中高職學生所處的年齡段不同,思維觀念、學習能力也大有不同,在此教育過程中教學方法應有所區別。
(1)培養目標。培養目標是中高職課程銜接的源頭。相同系列的中職和高職才能直通,培養目標只有層次上素質高低的差異,而無類別上素質結構的不同。以培養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以專業基礎理論為軸心,通過把知識轉化為技術與技能,進而合成職業能力的循環。中、高等職業教育在職業教育體系中,是兩種不同層次的教育,培養兩種不同規格的人才,必將形成兩種不同層次的人才智能結構模式。因此,職業教育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規范專業和課程建設,明確不同層次的培養目標。
(2)專業建設。需加強中高職規范化專業建設和課程開發工作,中職專業和課程設置上可采用“寬基礎、活模塊”的培養模式,既有利于學生掌握一技之長,又可適應高職招生對學生文化素質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同時,高職專業設置是中職專業設置的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寬,專業設置面的寬窄,直接影響著中高職銜接的對口程度和銜接通道的寬窄。
(3)分層提升。無論是中職階段,還是高職階段,課程都應圍繞職業技術、職業技能和職業能力三條主線,每一條主線都應將歸口課程進行重新組合,形成一個獨立的“成組課程”。建議將原有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剛性的課程結構變成由文化課模塊、實訓課程模塊組成的活動的課程結構,以供不同背景學生根據個人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組合課程體系,選擇適宜內容進行學習,以便在課程編排上沿主線分層推進,明確前導和后繼的關系,使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意識的形成和素質的提高均能隨課程的教學進程,沿主線一環扣一環向上拓展和提升。
(4)區別對待。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兼顧生源素質差異,以有效解決課程銜接問題。要有效兼顧不同生源的差異,建議改變傳統的學年學分制,實行完全學分制。學校根據生源知識結構特點,對于專業課程、文化課程、技能課程的學分要求要有明顯的差異。這樣,既可以使普高生源的專業課程學習得到加強,文化基礎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也可以使中職生源文化基礎得到強化,專業課程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升。如此,便可使不同起點的學生,均能達到最終目標。
3、校園文化的銜接。中高職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各有側重點,但均須引入企業文化。可借鑒優秀企業文化,培育具有職業學校特點的校園文化,堅持主流文化,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促進各種文化相互交流,在包容中發揮文化的引領作用。具體說來可實施如下措施:中職一年級安排認識實習,中職二年級側重融入,中職三年級進行實訓,高職一年級進一步提升,高職二年級深入發展。此外,還可借助于網絡平臺,全面開展校園活動。
4、學生管理的銜接。高職院校須加強中職的教學質量跟蹤與監控,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建立中高職一體化培養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全面統籌、協調中高職一體化培養工作的開展,著眼于學生的能力與社會的需求,促進中高職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借鑒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管理的模式[8],高職院校還可優化機制構建,豐富工作內容,創新工作方法,同時加大硬件設施的建設以及健全管理體制等,以達到學校管理層次的銜接。在學生管理體系構建中,應注重學生管理隊伍的建設[9],包括輔導員與學生干部,分別發揮其在學生管理中的組織指導作用;注重學生安全穩定體系建設,包括學生信息系統、安全穩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同時在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需落實綜合素質課程,組織建設學生社團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并開展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10]。
三、結語
為探索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推進中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整體性,針對中高職一體化學生素質教育銜接過程中的主要內容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相應對策,在實踐過程中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中高職銜接的過程依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高原.我國中高職銜接研究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5
[2]董綠英.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的制約因素及發展對策[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
[3]劉愛英.中高職銜接主要模式的研究與探索[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第18卷第1期
[4]金盛.漲落中的協同:中高職銜接一體化教育模式研究[D].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5]孫梅.淺析中高職銜接上存在的問題與不足[J].生物技術世界,2014
[6]孔慶紅.中高職一體化學生管理工作銜接探索[J].職業教育研究,2013.3
[7]郭翠蘭.中高職銜接基本問題與協調發展若干對策[J].職教論語,2007.3
[8]淺談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管理的模式與思考[J].青年文學家·教育論叢,2013.9
[9]袁媛.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管理的思考[J].管理觀察,2015.2
[10]朱真然.基于中高職銜接背景下高職學生管理體系構建[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