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星云 王文利
【摘要】大學生在校園生活中,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社會上的高度競爭,從而有效避免因惡性競爭引發不良的心理狀態。但也正因如此,大學生心理年齡的不成熟化、繁多的考試壓力、未來面對社會生活的焦慮感,使得當代大學生易產生焦慮、憂郁的不良心理狀態,影響其心理健康發展。心理學家認為,體育運動能夠使運動神經中樞得到激活,釋放出一種多肽物質——內啡肽,使人們在運動過程中享受到愉悅的心情,有助于心理健康。因而,參加體育運動,對大學生而言,具有改善情緒狀態、提高智力功能、樹立良好自我、培養堅強品質、消除學習疲勞、治療心理疾病等多重作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具有很強的正效應。
【關鍵詞】體育運動;大學生;心理健康
傳統的高校文化教育依然擺脫不掉重知識、輕體育的教學現象,雖設有一定量的體育課程并進行一系列的體育活動及考核,但往往屬于形象工程,并沒有深挖進行體育鍛煉對于大學生身體及心理健康的作用,只是為了鍛煉而鍛煉,缺乏科學性及針對性,有時甚至會因鍛煉而產生對鍛煉的依賴性等不良心理狀態。因而進行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正效應探析,科學化的進行體育運動,有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一、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
大學生心理健康是指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和同學、老師的生活交流中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期盼中能夠保持良好、積極、愉悅的心理狀態,敏銳、高效的智力水平和具有適應各種人文環境的能力的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有句至理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體”,因而心理健康依賴于身體健康,身體活力依賴于與心理健康,兩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1]。基于存在和意識的唯物主義觀點,進行體育運動鍛煉身體健康的同時,也會完善心理健康,塑造完善的心理品質,達成雙向互動有益發展。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據研究分析及大量的社會報道,不難發現目前我國當代大學生心理疾病患者比例呈現越來越高的特點。在校大學生因患心理疾病而無法繼續學習,被迫休學的人數位于心理疾病之首。究其原因,在于隨著新舊知識的頻繁更替,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多而導致的學業與就業的壓力增大,源于各種證書考試的社會壓力以及來自除學校內部的種種外部壓力,導致學生面對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而由于大學生心理年齡的尚未成熟,有一部分學生面對時往往不知所措,出現茫然、憂郁、失落、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態,更嚴重者甚至會產生心理崩潰的現象,由此產生心理疾病。
三、心理疾病產生原因
(一)校園環境的變化
剛升入大學的新生離開陪伴三年的母校以及溫暖的家庭,除了對新環境的好奇與期冀外,更多的是潛藏于心理下的一種擔憂與不安。同室友之間的相處、同老師之間的交流、地區之間差異所帶來的生活習性的不同等等,都為其心理健康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有些適應能力較差、安全感尤其不足的學生不能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也未能掌握有效的人際溝通技巧,因而引發心理疾病。
(二)社會環境的壓力
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多,同學間對于證書考試的爭先恐后,是當代大學生面對的學業及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一步錯,步步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心理狀態頻繁出現,致使不少學生在大學的學生過程中因未能堅持長久學習而敗下陣來,引發任性、冷漠、孤獨、自私等不健康的心理問題。
(三)自我心理承受能力較弱
長期死板式的知識灌輸未能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結合,使得當代大學生心理年齡不成熟化,心理承受能力未能得到有效鍛煉,承受能力較弱,一旦產生失敗的負面影響,容易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導致不理智行為的出現,自暴自棄,自怨自艾,更有甚者去危害他人,危害社會,造成校園悲劇。
四、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正效應
(一)體育運動有助于改善情緒狀態
心理學家認為,體育運動能夠使運動神經中樞得到激活,釋放出一種多肽物質——內啡肽,使人們在運動過程中享受到愉悅的心情,有助于心理健康。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中,因刺激到運動神經中樞,因而產生運動愉快感,這種良好健康的心理狀態有助于宣泄、中和、抵消和對抗不良情緒狀態的作用[2]。通過體育運動,消耗的不僅僅是體內的能量,更是釋放出長久積壓在身體和心理上的壓力和不愉快情緒,有助于緩解和改善情緒狀態,避免與抑郁癥的產生,進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
(二)體育運動有助于提高智力功能
在進行體育鍛煉活動中,不僅僅是身體四肢的運動,大腦神經也會在運動過程中處于活躍狀態,起到增強腦活力的作用。其中最顯著的療效便是在運動過程中能明顯感覺到大腦處于放松狀態,學習和生活中所產生的焦慮、失落等不良情緒得到有效排除。這種使大腦處于放松狀態的活力可以調節大腦內部機制,有助于提升大腦運作效率,提升記憶能力,提高智力功能,從而更加有效率的應對校園生活及社會壓力,促進心理健康。
(三)體育運動有足浴樹立良好自我
體育運動能促進個人獨立個性的形成。因為體育運動具有雙重性質,一部分以競爭和比賽為主旋律,在鍛煉身體健康的同時,有助于磨練人頑強、堅韌、自信、勇敢、機智等品質的形成;一部分以友誼和合作為主旋律,在鍛煉組織協調能力與集體觀念、紀律性的同時,也能培養大學生包容、坦誠、諒解、互助、友愛的高貴品質。因而體育運動有助于樹立良好自我,進而促進心理健康。
五、結語
體育運動可以有效幫助大學生解決在成長、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與心理行為問題,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心理價值,增強心理的自我調節能力,增強自信心,促進健全人格的養成。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當前在高校教育模式中未能將其與傳統教學相結合,達成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的有機統一,因而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科學化、系統性、針對性的進行體育運動及運動方法傳授是單進大學殿堂需著重研究及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張日.論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4,2(1):86-87.
[2]季瀏.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