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征 譚秀永 路德曉 薛海龍 馬軍
中圖分類號:S831.4+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15)08-0020-02
山東是發展肉雞養殖的大省,相傳有“全國肉雞看山東”的美譽,與其他一些省份相比,山東的肉雞養殖規模化和標準化程度相對較高一些,多數先進的養殖理念和新技術等多在山東興起并在全國推廣的。前十幾年,傳統的肉雞養殖模式有地養和網架兩種,這種方式在全國各地得到了普遍的推廣,而且在技術方面漸趨成熟和完善。但在近幾年,隨著國家對養殖土地的限制政策出臺,一種先進的肉雞養殖模式—立體式籠養,已經在山東各地開始興起。這種方式與傳統蛋雞養殖中的籠養有許多相似之處,但這種養殖模式投資比較大,對雞舍環境要求更加的嚴格;許多養殖管理者,難以科學操作密度、通風、燈光、溫度、濕度等相關技術問題。我國南北氣候不同,但常年主導風向基本一致,即夏季以南風為主,冬春以北風為主,只不過有風向角度的差異而已。山東多數地區山少平原多,主要是冬天西北風多,夏天東南風多;傳統肉雞雞舍設計是坐北面南東西方向,為了減少感染利于雞舍間的通風,雞舍之間間隔多數在15m以上,但仍然有許多方面的問題。
1 傳統肉雞舍設計方向的弊端
經過相關方面的調查分析,認為傳統雞舍方向的設計弊多利少,總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問題:
1.1 傳統的肉雞雞舍設計,冬春季節主導風向容易對迎風雞舍面形成較大的壓力,能使寒冷的空氣穿透墻體向雞舍內擴散,成為一個冷源,雞舍內南北溫差多在2℃左右。因此,雞舍背向常年主導風向的迎風面越大,舍內溫度越低,冷風加速了雞舍內外空氣的熱交換,會造成舍內部失熱加劇。筆者曾經在公司12萬規模肉雞場,地面養殖的6棟雞舍內進行過測試;假如同樣的鍋爐設定60~70℃范圍水溫供暖,外界溫度-10℃以下晚上時進行測試,北面的雞舍與南面的雞舍,內部溫度相差約3℃左右,而南面相臨雞舍溫度差僅為0.5℃左右;雞舍內北面雞分布較少,而南面聚堆雞較多,雞群在舍內出現分布不均勻現象;因為雞群的密度同樣影響通風和飲食,經常會導致雞只大小不均等許多問題。
1.2 在使用雞舍側風機通風時,排風因受下風口雞舍的阻礙,污氣排除不暢通,不利于雞場內的污染空氣較短時間排除。無論什么季節,雞舍內空氣均是朝向下風口雞舍依次流動,雞舍間污氣不能及時向外擴散,污染空氣在雞舍間形成惡性循環,造成下風口雞舍內的空氣嚴重污染,雞體健康狀況下降,很容易誘發各種傳染病。筆者在雞場生產管理中發現,假如有一個雞舍發病,如慢性呼吸道病、傳染性支氣管炎、法氏囊炎、H9等,一般情況下1~5d內,雞場內雞群基本上全部感染出現癥狀。
1.3 在夏季高溫時,因為主要受熱面與雞舍等長的南側面,使熱空氣在雞舍間長時間停留,炎熱時期不利于雞群防暑降溫。如果設計雞舍長軸與常年主導風向平行,則南墻迎風面積最少,吸收的熱量自然要少得多;而且雞舍之間無障礙物,外界風速暢通無影響,雞舍內濕度大幅度降低,新鮮空氣補充增多,二次污染降到最低,減少了各個雞舍之間雞群相互感染的機會。
2 新式籠養肉雞舍設計注意事項
針對上述傳統籠養肉雞舍設計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規模化新式籠養雞舍飼養量多且密度大,設計上應比傳統雞舍高寬但長度短,長軸應與常年主導風向平行設計,最好是以南北方向安排為主,雞舍之間以5~6m為佳,風機設計全部安裝在雞舍的一端,利于雞舍內部設定統一的自動控制參數等;其他地區朝向也應該因地而異,不能拘泥于一個朝向,應根據當地冬夏太陽的照射角度來選定;另外要選擇地勢較高無積水處進行建造,不宜選擇在山腳下或洼地處,選擇山南面比北面更好,以防止空氣流通不暢和受山水沖擊之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