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娜
12名來自基層的省黨代表通過大量走訪調研,找準貧困癥結,把來自最基層的心聲直接帶到了會議上,傾心助力扶貧開發
“我們要結合這次會議釋放的扶貧信號,自己找思路、找門路,對我們的中藥材產業進行轉型升級,全力打贏這場扶貧攻堅戰!”剛參加完省委十屆六次全會,達州市宣漢縣龍泉土家族鄉羅盤村黨支部書記李永太一回到家,就馬不停蹄地開始向村民傳達會議精神。
全會期間,李永太與其他11名來自“四大連片扶貧地區”的鄉、村兩級省黨代表應邀列席省委全會。12名基層一線省黨代表通過大量走訪調研,把來自最基層的心聲直接帶到了會議上,為推動扶貧開發工作建言獻策。同時,身體力行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貧困群眾脫貧奔小康。
會前調研,找準癥結
走村入戶,深入了解村情、戶情,找準貧困癥結,掌握群眾對扶貧攻堅的真實想法,是代表們列席會議前的必備動作。
“一年多來,我縣40%的人口擺脫了貧困,扶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由于還有大部分人口沒有脫貧,所以我們的精準扶貧工作還有待繼續推進。”作為省黨代表,李永太的視野并沒有局限在羅盤村一個點上,會議前夕,他通過入戶走訪、召開座談會討論等方式對宣漢樊噲片區的5個鄉鎮開展了為期10天的專題調研,并形成調研報告。
統計顯示,12名省黨代表走訪了64個鄉鎮153個村(社區),走訪黨員群眾727人次,召開59個座談會,收集意見建議156條。
貧困地區最急缺什么?
經過調研的甘孜州康定市金湯鎮先鋒三村黨支部書記周易洪一語道破:“最缺的還是經驗和技術,沒有支柱產業支撐!”
當了40年村干部的周易洪深有體會,從退耕還林還草到帳篷新生活和暖冬行動,這些年國家給了高原區大量財力、物力支持,基礎設施有了明顯改善。但有的地方條件好了仍然沒能從根本上擺脫貧困,為什么?“就在于沒有打造起適合本地發展的特色支柱產業,農民沒有找到可持續發展增收的路子。”
“關鍵是要發展產業,只有產業搞起來了,精準扶貧才能收到實效。”阿壩州茂縣鳳儀鎮禹鄉村黨支部書記王俊明在調研中發現:當地不少高寒山村條件極其惡劣,特別是海拔兩千米以上的村,每隔一兩百米自然條件大不相同,給產業發展帶來極大困難。
“通過大量走訪調研,我總結了三大貧困原因。”通江縣民勝鎮黨委書記趙園林說,“一是基礎設施條件落后,道路不通,信息閉塞;二是因病因災致貧現象較多;三是村里選錯了帶頭人,不適合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因病致貧與基層醫療衛生條件密切相關。然而,考不起,招不來,留不住,就是少數民族地區醫療衛生隊伍的真實現狀。”被當地群眾親切稱為“彝寨天使”的峨邊彝族自治縣楊河鄉衛生院院長韋瓊英在基層工作20多年,她告訴記者,這些年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在鄉村興建了醫療衛生站和添置設備,使硬件設施有了明顯改善。但是,鄉村醫生苦于待遇偏低而紛紛流失,使當地群眾難以得到有效服務。
會場發聲,建言獻策
“王東明書記的報告真實接地氣,既直面存在的困難又找準了根治貧困的對策。”認真聆聽了會議的基層代表們對王東明書記的報告給予高度贊賞,同時,也紛紛拋出自己對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建議。
韋瓊英說,報告提出大力發展貧困地區公益事業抓住了要害,只有建立一支高水平又穩定的鄉村醫生隊伍,民族地區的群眾才有醫療健康保障,否則脫貧基礎脆弱,極易因病致貧返貧。
“建議安排相應資金用于貧困人口重大疾病防控,同時針對大病家庭在報銷比例上能進行分級分類處理,對費用較大的能適當提高報銷比例。”韋瓊英誠懇的建議得到參會人員紛紛點贊。
“只有教師隊伍穩定,才有助于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從而實現扶貧先扶智。”瀘州市古藺縣大寨苗族鄉富民村小學教師楊啟芬的發言贏得了陣陣掌聲。她從口袋里掏出一個小筆記本,這是她參會之前做的調研報告,寫了滿滿兩頁紙。
52歲的楊啟芬特別關注貧困地區教師隊伍人才難留的問題。“我想說的話,想要提的建議,其實都在會上找到了答案。”她對會議提出的實施“鄉村教師專項支持計劃”和“藏區千人支教十年計劃”,切實提高貧困地區特別是民族地區教師隊伍素質滿懷期待。
宜賓市珙縣上羅鎮代家村黨支部書記史進洪也提出需要進一步在“精準”二字上下功夫,強化貧困戶就業和致富技能培訓等,他特別建議,對貧困戶分層次分等級進行差異化扶貧。
對于精準扶貧,有著多年基層工作經驗的青川縣黃坪鄉棗樹村黨支部書記羅義碧也有話說:“現有的單純以戶為單位識別貧困戶或存在一定問題。我們在工作中發現,很多老年人與子女分開立戶,實際上他們又住在一起,這就是分戶沒分家。但以戶為單位識別貧困戶,就會發現沒有勞動力或缺乏收入的老年人所立的單獨戶口,基本上都可以達到貧困戶標準。”
羅義碧說,為此,棗樹村規定子女與父母分戶,必須保證有一個子女與父母同戶。“子女通過務農和務工的收入,可以保證家庭整體收入達到一定水平,也可以進一步保障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同時,羅義碧向記者指出了村民提到的疑惑,“有村民反映,家里老人年齡大了,我們發展產業,這樣的戶口不好貸款。”為此,羅義碧找到了有效辦法,“不用分戶,可以更換戶主,由子女擔當戶主,就可以解決問題。”
會后落實,打贏扶貧攻堅戰
貫徹落實省委全會精神,關鍵是要層層抓好落實,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代表,參加這次會議,感受很深,也備感振奮。”史進洪說,回去后將把省委全會精神帶回基層,認真履行農村脫貧致富“帶頭人”職責,做到“特別講發展、特別講付出、特別講實干、特別講紀律”,帶領全村群眾增收致富、脫貧奔小康。
“全會提出大力開展精準扶貧找到了病根,肯定能開創扶貧新局面。”周易洪希望記者幫忙呼吁,“我們少數民族地區交通不便但往往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最盼望大城市專家學者來幫助點撥迷津,找準發展門路,只有依靠支柱產業這顆搖錢樹,才能讓子孫后代不受窮啊 !”
李永太所在的羅盤村是達州最偏遠的土家族村,山深路陡,奇險厚重,平均海拔2200多米,但山里不光風景優美,還蘊藏著豐富的天然中藥材資源。
“羅盤村220戶人,其中建卡貧困戶有近70戶,中藥材種植是目前村里唯一的支柱產業。”李永太留意到,四川旅游局發布消息稱四川每年會安排省級旅游發展資金的70%用于秦巴山片區、烏蒙山片區、大小涼山彝區、川西高原藏區四大片區的旅游項目;同時,省委十屆六次全會提出,旅游業對促進群眾增收最直接,四川不少高品質旅游資源分布在貧困地區,要繼續做好這篇大文章。
“所以,在強化產業帶動的基礎上,我們將繼續堅持‘旅游帶扶貧的路子。實現旅游興鄉、旅游富鄉,抓好景點開發,實現扶貧、旅游一起抓,以旅游發展來推動扶貧步伐。”對于啃下扶貧攻堅這塊硬骨頭,李永太早已摩拳擦掌,進入“備戰”狀態。
責任編輯:史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