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娜
“我們的黨員志愿服務隊冒雨修溝渠、農忙時幫殘疾人搶種糧食,成立之初只有10名黨員,如今已經有30人,不少非黨員身份的村干部也紛紛要求加入,被我們拒絕了。上個月打掃公共衛生,原本只有二三十人,沒想到周圍居民看到后,自發加入到隊伍中,總人數達到了七八十人。”峨眉山市符溪鎮徑山社區菜場村黨員志愿服務隊隊員楊洪旗提起自己所在的隊伍,備感自豪。
這一變化,楊洪旗自己也沒想到。
“過去,黨員開會,遲到的不來開會的多的是,社區書記在上面講話,黨員就在下面玩手機。而現在,一個個認真聽講做筆記,氛圍完全可以用風清氣正來形容。”楊洪旗告訴記者。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在村轉社區過程中,城鄉居民群體復雜化、就業多樣化、利益多元化的現象尤為突出,對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
樂山市通過開展“堡壘提升工程”創新黨建工作載體,引領社區治理轉型,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把農村建設成為了管理民主、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新社區。
黨建聚力 推動村轉社區順利轉化
近年來,大量農民因征地拆遷進入社區居住,徑山社區人口劇增,達到了2.3萬人。但是,原有的社區服務方式非常單一,而入住社區的大部分群眾生活習慣并未改變,“失地、失業、失收”后的他們讓社區管理難度加大。
為促使這部分群眾真正融入城鎮,去年以來,借著樂山市在徑山社區開展試點的“堡壘提升工程”,社區黨支部創新開展了村轉社區大黨委工作。
“堡壘提升工程”的首要任務就是擴大“兩個覆蓋”,做到重點項目、重點產業和社會治理網格全覆蓋。在這項工程中,徑山社區以社區黨支部為主體,納入征地拆遷的5個村黨支部、城鎮范圍內企業黨支部,成立“1+10”黨委。同時,明確工作職責,協調民政、衛生等部門參與大黨建共建工作。
就這樣,徑山社區形成“黨委-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一級指導監督一級的基本責任構架,實現了273名黨員的網格化管理。
“我們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事會等形式決定黨內事務,形成層次分明的工作新格局。”徑山社區“第一書記”李華介紹說,“社區大黨委的成立,有效破解了社區和區域黨建組織體系不完善、資源不充足等難題,推進了社區黨建工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駐共建,進而推動管理型社區轉變為服務型社區。”
為適應新形勢下的常態管理,樂山市市中區通江街道道座廟社區采取協同管理的方式,在原建制未取消之前,凡涉農事務、黨員及人員管理仍歸原社區管理,公共事務按區域劃分由各自社區會同原社區進行管理,確保各項事務有人管、居民需求有人辦。
村轉社區推進過程中,集體資產、資金等處理也非常關鍵,因為處理不當而發生群體性事件在各地并不少見。
為強化監督制約,堅決維護黨群合法利益,也為順利推進村轉社區,樂山市堅持黨組織牽頭,明確所有資產認定、分配方案等都必須在黨組織的牽頭監督下進行,沒有黨組織的意見,村(社區)委員會或者個人意見無效。2010年,道座廟社區在上級黨組織的指導下,成立了由社區干部、村民小組組長、群眾代表和黨員代表組成的集體資產管理委員會,同時起草并通過了集體資產分配方案,明確集體資產分配人員的鎖定和具體分配方法。
“退伍傷殘軍人王樹清原來屬于我們社區,但他轉業后分配到樂山肥皂廠,戶口也遷了出去。后來廠倒閉了,他找到了我們,想把戶口遷回來。”道座廟社區黨委書記陳學洪說,“這涉及到集體資產的分配問題,為了保證原有居民的利益,根據現行制度,我們明確拒絕了他的要求。”
轉變工作方式 主動服務群眾
村轉社區,不僅是村民委員會轉成社區居委會簡單的名稱改變,更重要的是在工作理念上的轉變,由服務生產轉變為服務居民。
“服務居民就要從群眾最需要、最迫切的地方開始。”陳學洪告訴記者,道座廟社區將集就業、社保等多種公共服務于一體的“集中式”綜合服務大廳,實行“首問負責制”,推行“一口受理”,實現“一窗式”服務,做到“一次性”辦結。同時,根據居民需要,把快捷的公共服務平臺延伸到居民身邊,為居民提供“全天候”便民服務。
只有群眾嘗到了甜頭,口袋鼓起來,才能順民意,得民心。
樂山市積極拓展組織職能,搭建就業創業服務平臺。社區與轄區企業共建,收集待業居民基本信息,整理企業招工信息,建立“就業雙向選擇卡”,在個人意愿與企業要求匹配的情況下,為居民提供就業崗位。同時,聯合就業部門或用工企業,根據企業用工需求在社區開展實用技能培訓,拓寬群眾就業渠道。在這一點上,徑山社區舉辦了多期征地農轉非人員再就業培訓班,培訓人員達600余人,實現再就業率90%以上。
每周一至周五下午4點30分,徑山社區的志愿者便會等候在學校大門,細心護送多名“農轉非”子女安全到達社區,利用在崗教師資源,對參加“四點半課堂”的學生進行相應輔導,利用社區圖書室、辦公電腦以及廣場活動器材,為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
在村轉社區中,樂山市還搭建了社會保障平臺,建立“貧、弱、病、殘”困難居民檔案,通過組建黨員義工隊,開辦“愛心超市”等專題服務活動,為困難家庭、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特殊人群提供服務,同時搭建精神文明服務平臺,開展多項文化活動,豐富居民文化生活。
創新黨員管理 發揮黨員模范作用
在徑山社區門口,“徑山社區黨委‘堡壘提升工程曝光臺”公告欄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圖文并茂地羅列了違規違紀干部的處理決定,以及不合格黨員的檢討書等。
“曝光臺讓黨員干部時刻保持警醒,時刻注意他們的身份。”李華介紹道。
在村轉社區過程中,由于黨員人數多,層次比較復雜,往往因黨組織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及時介入,造成轉化期內黨員流失和管理混亂。
針對以上問題,徑山社區黨委深入盲區進行探討,將存在的困難轉變為解決問題的動力,提出“三個主動”服務:一是主動向黨委和組織部門請示,解決社區黨委在工作中的難題;二是主動與黨員群眾取得聯系,建立聯系卡,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三是主動到下崗失業黨員和安置區群眾家里,與他們交心談心,使他們盡快融入城鎮生活。
為加強社區黨員管理,發揮普通黨員的作用,菜場村在無職黨員中設崗定責,使每個黨員聯系群眾有目標,服務群眾有對象,履行職責有規范。
“我們設立了衛生保潔崗、夜間巡邏崗、糾紛調解崗和政策宣傳崗,供黨員自愿認領崗位。”菜場村黨支部書記黃光清說,這些崗位是純義務的,沒有任何補助。
“我不在乎有沒有補助。”黨員徐平是一名個體戶,月收入近兩萬元,他說,“社區黨委、村支部常常組織我們參加活動,作為一名普通黨員,我覺得能參加這些義務勞動很幸福,這不僅能體現我們黨員的價值,同時也能夠在群眾中起到帶動作用,共同促進我們的社區美好發展。”
責任編輯:舒小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