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愛玲是20世紀40年代上海淪陷區的傳奇女作家,她的小說的魅力主要來自于傳奇的故事以及彌漫其中的夢魘般的氛圍。家庭生活的不幸、所處的時代與社會背景、個人的情感,以及作品的語言基調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張愛玲的小說傳達出深刻的悲劇意識和濃厚的悲劇色彩。張愛玲的悲劇意識表現在她對人性的探索,對現代戀愛和婚姻關系的描寫上?!罢f不盡的蒼涼的故事”成為張愛玲作品的獨特題材。本文主要從悲劇意識產生的原因和表現等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張愛玲;悲劇意識;蒼涼
張愛玲以其融匯古今、雅俗共賞的文風獨立于上個世紀40年代的上海文壇,其作品寫盡人間蒼涼。她的童年和婚姻的不幸,以及她所接觸的周圍環境,釀成了她的悲劇人生觀和創作中的悲劇意識。張愛玲的濃重的悲劇意識根源于她對人生無常、生命悲涼的悲劇性感受,表現在對人性的探索中,她冷冷地撕開生命外表下的華美,露出人性的虛偽、孤獨和冷漠。特別是其對婚姻愛情的描寫,更是帶有濃厚的悲劇意識,體現在作品中的婚戀觀有兩個基本的悲劇傾向:一是有情人終不能成眷屬;二是以交易為目的的互相算計的愛。以至于我們在張愛玲的小說中幾乎看不到幸福、美滿的婚姻,只看到了磨難與缺憾。
一、張愛玲悲劇意識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生活的不幸
文藝心理學認為童年經驗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會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童年經驗中所蘊藏著的最初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會直接或間接地滲透到作家的創作之中,對他的文學作品產生深刻的影響。
張愛玲出身于滿清豪門貴族,其外曾祖父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李鴻章。但到了張愛玲父親時,家族已日趨沒落。張愛玲的家既有前朝的豪華,又很早接受了西洋文化,她的家可以說是當時滬港洋場眾多走向頹廢沒落的封建大家庭的一個代表。張愛玲正是出生在這樣一個沒落的貴族之家,出身在封建大戶的老屋中,所以在她童年時就不可避免地感受到封建沒落之家的那種頹廢、陰郁的空氣。作為滿清遺少,張愛玲的父親接受的是傳統的中式教育,又沾染了紈绔子弟的一些惡習和癖好;而其母親則從小接受了西洋文化的熏陶,追隨“五四”新文化的精神思想,崇尚自由和平等。父母志不同、道不合,爭吵隨之而來。在張愛玲很小時,母親便因為憎惡父親的墮落,大膽離開封建舊式家族,遠游歐洲。張愛玲的童年是在父母的爭吵和分分合合中度過的。張愛玲十歲左右父母離異,繼母進門。
所以,這種家庭生活成長下的張愛玲,她的性格、處世觀念和態度等就逐漸形成了。那些童年的不幸經歷,以及愛的缺失讓她過早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孤獨,讓她的情感受到扭曲,在她的心里永遠地埋下了痛苦的種子。使她對男權統治下的大家庭女性的不幸命運有著透徹的了解,使她能夠用一種超然,冷漠的態度來展示封建大家庭內部的生活和狀態。使她一生的作品都帶有深深地的失落感,藏著深深的悲劇氣息。
(二)個人生活、情感的因素
如果說家庭的變故讓張愛玲看透了世事,那么她的情感、婚變則讓其對愛情的向往受到泯滅,加深了她創作的悲劇意識。
張愛玲與胡蘭成,一個是當時上海最負盛名的女作家,一個是汪偽政府的要員。在亂世之中,他們相識、相知、相戀,再到最后的分手,都堪稱是一場“傳奇”。熱戀中的張愛玲是歡愉的。她為他傾注了愛情全部的激情與幻想,然而張愛玲的幸福生活很快便幻滅了。面對胡蘭成一次又一次的背叛,張愛玲無語,失望,她對他的愛早已燃燒完了。這次婚姻對張愛玲傷害之深,致使她對婚姻產生了強烈的不信任。
目睹很多職業女性,如蘇青等人的不幸婚姻,再加上自己婚姻的失敗,張愛玲對天長地久的愛情是抱著懷疑的態度的。這些來自情感的創傷,在她筆下表現為女性婚姻的消極落寞。
如《半生緣》里的婚姻是空殼,沒有愛情,只有利益的驅使;《金鎖記》里的婚姻是枷鎖,鎖住了愛情,刺激了金錢欲。這些作品塑造的愛情悲劇都是張愛玲對婚姻的思考。由于對婚姻的消極,張愛玲小說中的感情,“沒有一樣不是千瘡百孔的”。
(三)時代與現實的影響
任何作家的創作風格都和當時的時代與社會背景脫離不開。
張愛玲所處的時代,滿清貴族時代已經過去了,連同他們全部的光榮和財富都土崩瓦解,沒落貴族的小姐們日益受到身份貶值、經濟困頓的威脅,無情的現實迫使她們走出閨閣,到新崛起的資產階級中去換取生存的避難所。注重實際、金錢至上的資產階級和貴族味十足的清高的滿清小姐在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張愛玲身為滿清貴族的后代,對這一點是有深切體會的。
況且,殖民地半殖民地時期的中國風雨飄搖、民不聊生,人們隨時會受到戰爭和生存的威脅,作為弱勢群體的女性更缺乏起碼的生存空間,那么嫁人,尤其是嫁給有錢人自然就成了女性生存的最好選擇。結婚自然變成找飯碗的功利性交易,這些都影響到后來張愛玲作品中的婚戀模式和婚戀觀念。
二、張愛玲悲劇意識在作品中的體現
(一)對人性、人生的探索體現出強烈的悲劇意識
張愛玲小說之所以具有悲劇意識,是她對當時社會觀察凝結的結果,其中更有著對人性、對人生的深刻的認識。她透過傳奇性的故事讓讀者感受到了世態炎涼和生命的苦難,讓讀者窺探到人性的自私、卑瑣、冷漠、虛偽、變態。也決定了她對人性的悲觀,對歷史的悲觀,對現實的悲觀,從而形成了其獨特的悲情藝術審美感和創作觀。
張愛玲筆下的人物渺小蒼白,沒有高尚的情操,沒有善良質樸的心,沒有憨厚的性格。他們在情欲、封建習俗的擠壓下沉淪,精神空虛,人與人之間缺乏真情和互助,哪怕是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他們在金錢物欲、性欲情欲的傾軋下,人性變得丑惡恐怖,令人不寒而栗,他們全是現代社會“病”了的人。張愛玲善于從人的“虛偽性”來揭露人性的丑惡,人的不可靠。張愛玲筆下各種類型不同階層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名門望族的遺老遺少、公子哥兒、太太小姐等上流人物,一旦撕開虛偽的面紗,剩下的便是赤裸裸的虛偽。
張愛玲的悲劇意識還體現在對人生、命運的體驗上,她的小說處處滲透著一個失落者的人生感悟,“痛苦”仿佛是人生世界的永恒主題。過早接觸人生苦難的她,處處感到生存威脅的她,用一種近似妄想者的眼光看世界,使得她筆下的世界荒誕而畸形,整個世界在某種欲望的誘惑下,彌漫著生之困擾和恐慌。
(二)愛情、婚姻中的悲劇傾向
張愛玲小說的底色是荒涼,是一種悲觀的感嘆。她的作品中荒涼的基調是建立在對日常生活的描述上,是對日常生活中男女問題的不厭其煩的描述上。創作主體的審美直接影響到作品的風格,這就使得張愛玲的作品中沒有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癲狂,卻總能在平凡瑣屑的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中找到一種比悲壯更易觸動大眾的方式,那就是蒼涼的美。
戀愛與婚姻是張愛玲的中心題材。張愛玲用“男女問題”作為主線,敘述了一個個牽牽絆絆的情愛悲劇,但大量的“情愛”故事中卻無法找到一個純粹精神意義上的“健康的,正常的”愛。男女間無真情,情愛在游戲中進行,他們進行著玩世不恭的享樂主義的精神游戲,最終的結局是指向虛無。男女間虛偽、欺騙,男女的世界灰暗、骯臟、彌漫著窒息的腐爛的氣味?;橐鰺o愛,脫離感情的范疇,婚姻披戴著諸多的枷鎖。張愛玲筆下“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
婚姻在張愛玲筆下是無愛的,“有愛的婚姻是痛苦的”,愛成就不了婚姻,但婚姻又受不了愛的誘惑。婚姻是枷鎖,妄想用它來鎖住別人,鎖住愛情,都是不可能辦到,結果只能毀了自己。愛情總是發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間。各自為了捍衛那一點自由或者追逐物質上的相互算計著不妥協。當終于有一天,精神上的追求再尋不到現實的依托時,兩個人方始彼此親近。但究竟與愛情不大相干了。
張愛玲作品中婚戀觀基本走向之一:有情人終不能成眷屬,成了眷屬的卻不一定是有情人。張愛玲婚戀觀的基本走向之二:以交易為目的的互相算計的愛。張愛玲小說中的人物沒有朋友,也沒有親人,更沒有“愛”,即使在愛的名目下走到一起的男女,那“愛”也是摻雜了不少雜色的。
三、悲涼語言渲染的悲涼氛圍
張愛玲善于運用蒼涼的語言和獨特的意象渲染悲涼的小說氛圍,從而形成了悲涼的藝術風格。她的小說像一幅幅蒼涼沒落的風俗畫,又像一幅幅人欲橫流的百丑圖。張愛玲的文字有一種冷漠、傲然、慘淡和蒼涼的徹底和堅決。
張愛玲的小說,比喻奇巧,色彩運用詭異,善于運用獨特的想象創造小說的氛圍。在語言上,她的小說,一是制造氛圍的手腕高,二是“涼”字用得多,讀了有一種憂郁感。在意象上,張愛玲常用月亮、玫瑰、繡在屏風上的鳥等悲涼的意象,來引發人們對小說人物命運的思考。讀張愛玲的小說,蒼涼的語言氛圍總是讓人陷入沉悶的悲涼,象征性的意象卻又讓讀者感慨人生。張愛玲是一個感受性的作家,她將她創作的悲劇意識注入文學,以悲涼的語言和蒼涼的意象表現出來,形成了小說的蒼涼的藝術特色。
張愛玲小說悲涼的氛圍還在于她敘述的基調,那種特有的回憶,冷漠淡然的調子。張愛玲是冷靜的,她筆下的文字也是冷靜的,她用一種淡然的筆調冷靜地表達現實,表達人性,翻來覆去地感嘆同一種悲涼的情緒。
四、結語
作為一個小說家,張愛玲并沒有一套完善的悲劇理論,但她的悲劇意識卻無時無刻不強烈滲透在她的小說創作中,使得她的小說文本呈現出一種蒼涼的悲劇色彩。她在創作中不僅向讀者展示了人生永恒的悲劇性,還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孤獨的本原。總而言之,張愛玲的悲劇意識是深刻的,其創作中的濃厚的悲劇意識是在充滿失落的生活中逐漸積累而形成的,它折射出作者復雜的心靈,體現出作者對人性、對歷史、對現實的悲觀。這種獨特的悲情的藝術審美感不是淡淡的哀愁和美麗的憂傷,而是令人徹骨的冰涼的悲觀。這一文風和魅力,也使她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獨樹一幟的、極富傳奇色彩的作家。
【參考文獻】
[1]宋明煒.浮世的悲哀——張愛玲傳[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陳濤.張愛玲作品中女性悲劇命運探析[J].中州大學學報,2006(04).
[3]蔡敏燕.蒼涼——張愛玲小說創作的審美定勢[J].南京師范大學,2002.
[4]烏納穆諾.生命的悲劇意識[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刁曉丹,大學本科,遼寧建筑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