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菡
摘要:《寄全椒山中道士》是韋應物詩中的名篇,詩“化工筆”,“一片神行”。詩中似淡實濃的平淡真摯之情,似清而潤的意象選取和意境營造,古樸自然的語言書寫都給人以極大的審美享受,該詩的藝術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關鍵詞:《寄全椒山中道士》;韋應物;瓢
《寄全椒山中道士》,建中四年韋應物任滁州刺史時所作,寫詩人在秋天的風雨之日念及山中道人朋友時的所想所感。該詩是韋詩中的名篇,詩“化工筆”(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尾句“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更是為后人激賞,蘇軾就曾用其韻和之曰:“寄語庵中人,飛空本無跡”,然韋公詩若秋水澄明,淳樸自然,當在東坡之上。“今朝齋郡冷,忽念山中客”,詩歌以“冷”開篇,卻處處含情,初探時如清風入懷,細查處卻馨香滿袖。透過清冷的背景,我們似能窺見山水友情中的蘇州韻致。
一、詩中有人,似淡實濃——平淡真摯之情
清代喬憶曾云:“詩中有畫,不若詩中有人,左司高于右垂以此。”[1]在詩中,韋蘇州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詩中句句含情,結尾也沒有在“落葉滿空山”處戛然而止,詩人竟要為不知“何處尋行跡”而惆悵寂寥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忽聲”(白居易《與元九書》),詩人由題目中的“寄”字著手,由山中初“念”一步步寫來,想象友人在山中的活動(“束荊薪”“煮白石”),再到欲持酒遠“慰”,詩歌的情感到達頂峰,最后山回路轉,詩人又為無處“尋”而淡淡憂傷。“寄”“念”“慰”“尋”,詩人的情感在詩句流淌間不斷跳躍激蕩,化在這清冷恬淡的背景里,令人更覺平淡中蘊涵真摯。清人施補華曰:“后人學陶,以韋公為最深,蓋其襟懷澄澹,有以契之也”[2],此詩中似濃實淡的人情味更是學到了陶詩的精髓。
二、幽士深山,似清而潤——意象的選取和意境的營造
明代胡應麟云:“靖節清而遠,康樂清而樂,曲江清而淡,浩然清而曠,王維清而秀,儲光羲清而適,韋應物清而潤,柳子厚清而峭”[3],每一個看似相似的詩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韋詩清冷而又溫潤,這就是他的獨特之處,這種清潤感,與詩人意象的選取有很大關系。首先,“郡齋”脫胎于小謝的“高齋”,給人一種高人隱士的自在安閑之感,“冷”字則攏括全篇,既是環境的冷,又是詩人寂寞心境的映襯,為全詩定下清冷的基調。其次,“白石”二字取葛洪《神仙傳》“白石先生”“煮白石為糧”的典故,清新脫俗,又巧妙點明了道人身份。“白石”的“白”,疏曠高遠,清冷別致,在溫度上給人以清冷感,“煮”這個動作卻讓“白石”這個意象溫潤起來。然后,“風雨”本給人一種苦寒之感,可與“夕”搭配使用,就使人在冷意背后尋得一絲淡然,夕,讓人聯想到夕陽西下時柔和的光線與昏黃的色調,給人以溫暖的感覺。最后的落葉滿空山,簡直是白描了,畫面感十足,葉“落”山“空”,呼應開頭的“冷”,烘托出詩人淡淡的寂寞與無奈。全詩都是平常的意象,用典的“白石”也不會給人以陌生感,排列得十分疏,讓全詩呈現出一種古淡的風貌。其實詩人對友人的關切與惆悵之情是其詩“清而潤”的本質,意象的選取由此出發,也由此溫“潤”。
三、豪華落盡,真淳立現——古樸自然的語言書寫
沈德潛《唐詩別裁》評韋詩:“韋蘇州至處,每在淡然無意,所謂天籟也。”這首詩基本上沒有用典,淡淡寫來,語言古樸自然,平白如話,給人天然去雕飾的感覺。語言以描述性為主,沒有比喻,象征等手法,選取的也是很平常的意象,沒有什么冷僻的字眼,整體比較疏散,有很高的透明度,讀來舒適自然。在詩中詩人用 “瓢”為量詞形容酒,為什么詩人不用“杯”,不用“觴”,不用“斗”,不用“樽”,卻用瓢呢?其實在閱讀過程中會發現,瓢字放在這里最合適,且與詩歌的整體風格完美融合。詩人似乎很喜歡瓢,曾為它寫過詩(“此瓢今已到,山瓢知已空。且飲寒塘水,遙將回也同”),也寫過“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的句子。筆者認為詩中“瓢”的使用與詩人的精神氣質,要寄與的對象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瓢,木制品,貼近自然,洗盡鉛華,清新質樸;瓢,不同于杯,樽的精致,有種粗疏放浪的江湖氣;瓢,顏回曾“一簞食,一瓢飲”,更讓“瓢”帶上了安貧樂道的世外高人氣質。這樣看來,“瓢”字最符合他的精神氣質和要遠慰的對象,道人遠離世俗,安貧樂道的氣質也得到了書寫。此外,韋應物是唐代詩人里人生經歷非常富有傳奇色彩的一個,他“少時游太學,負氣蔑諸生”,“身作里中橫,家藏亡命兒”,安史之亂卻改變了他的命運軌跡,物是人非,他也開始“折節讀書”,由一個富貴無賴子變成了雅正忠厚的文人。經歷大起大落的人身上都有很濃的滄桑感,詩人少年時的武氣與現時的文氣,富貴如云煙后的回歸質樸,都在“瓢”這個物像抑或量詞上表現出來。
好詩多不可解,我們欣賞的是一種整體的美感,從內容,情感,藝術表現上去解讀這首詩,好像都沒有完全表達出初遇它時的感動,“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其實只要在心里默默吟詠,或是在風雪夜突然想起,它的美麗我們便可了然心間了。
【參考文獻】
[1]喬億.劍溪說詩.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王夫之等.清詩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977.
[3]胡應麟.詩藪[M].北京:中華書局,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