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摘要:繪畫藝術是借助一定技藝來表現人類的心靈活動,作為一種精神產品,通過一定的物質形式向人民展示包含的精神思想。中國繪畫藝術是從幾千年前的工藝裝飾紋樣中發展起來的,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繪畫寓意一定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是中國繪畫的最大最本質的特點。“情趣寄寓”和“以畫寫意”是中國繪畫比較典型的借以表達畫家思想的兩種形式。
關鍵詞:繪畫藝術;繪畫精神;表達形式
一、情趣寄寓
繪畫藝術創作是以審美方式反映生活中作者的立場觀點、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都是通過具體的藝術構思和藝術傳達而表現出來,是為情趣寄寓。中國繪畫藝術的流派眾多,技法風格層出不窮,精神性也就自然非常的強。傳統的中國繪畫藝術創作不可避免的受到美學觀和美術觀的影響。總結出“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并且還對美術作品在教化方面的優長與其他的教育手段做了比較:“記傳所以敘其事,不能載其容;賦。頌有以詠其美,不能備其象。圖畫之制,所以兼之也。”或多或少也在說著藝術的精神性作用。
在情趣寄寓方面中國畫精神性的最大體現就是用筆。中國畫用筆的核心問題筆力是有書法奠定的一種美學要求。古代南朝齊的謝赫的<<六法論>>中的第二法“骨法用筆”就要求筆畫的組織精練而能夠恰如其分地表現對象,抒發作者的感受。中國畫的用筆有很多要求,除了講求筆力之外,還有三個很重要的要求是氣韻表現,豐富變化,與情趣寄寓。氣韻是魏晉時代品評人物風氣度韻的略稱,是人的內在精神因素的向外展露,被引用來作為品畫的標準。中國畫用筆的講究是中國畫技法的核心,也是中國畫本質的一種基因。用筆是造型的基礎,不僅要能正確精確的描繪對象,還要有對象自身的“骨氣”。氣韻和神采的意義相差無幾,要求畫家在創作前先要存想于心,即所謂“意在筆先”,下筆要能產生神采氣韻,是 “象應神全”,形象的準備和神采的完備,都要靠用筆。
二、以畫寫意
中國繪畫的思想性體現在造型,用色,構圖,題材等等許多方面。通過一定的畫面內容來表達一定的意境意義,來體現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生觀。通常說的“以畫寫意”就是這個。第一中國畫的造型具有裝飾性,平面性,意象性等特點,其中意象性和裝飾性都是想象力的產物。“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繪畫創作所強調的,也就是通過畫家的主觀精神因素,包括修養、品德、秉性等,與客觀世界相融合,從而創造出具有深刻內涵的美的形象和境界。中國繪畫藝術極其追求內心思想的表達和體現。而這種充分體現精神性的繪畫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又是源于中國文化的傳統底蘊,以及在中國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思想家對藝術家所造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第二來看中國繪畫的用色。我們以曾鯨的<<葛一龍像>>為例來討論。充分體現了謝赫“六法”之一 “隨類賦彩”的意象化,類型化,平面化和裝飾化特色,幾個顏色完全平涂的排成平面構成關系,只在臉部略加暈染,表明他只重視人物的精神而不是物質實體。平面簡淡的造型與色彩,把物質性表現降低到不能在低的程度,以突出精神性特征—這就是中國畫用色的精神性表現。同時值得重視的是,中國畫在用色上還尤為喜用墨色。它正好體現的是中國古代主體文化儒、道、佛的一些哲學觀念,由具備這些哲學修養的文人士大夫畫家反映到了“文人畫”里。
先秦的美學思想極大影響了中國繪畫的發展。是中國繪畫藝術創作的主要指導和制約因素。首先是它所主張的藝術無用論,同善,仁,禮使用論雖然是相矛盾,但都傳播給后人,使得中國古代的社會和畫家個人,擁有相互矛盾的美學思想。古代文人士大夫既愛畫畫,又恥以為業的心態,使得他們將畫畫只是作為一種業余的消遣,極少以百分百的熱情投注到繪畫創作中去,即使有閑情逸致,也都始終受制于之前思想上的束縛,循規蹈矩。
老子莊子崇尚自然的思想,于是欣賞自然美成為中國的主要思想主題。而同時他們對五色的否定和對樸素的提倡,以及虛靜恬淡的哲學修養,影響了后世文人畫家對工筆重彩的輕視和對水墨寫意畫的偏愛。以墨為唯一色彩的水墨寫意畫,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主體文化中儒、、道、、佛學的一些哲學觀念。戰國時期,在藝術形式上出現了“百家爭鳴”。思想家們相繼將自己的思想主張和見解公諸于世。這些思想影響了中國古代人的基本世界觀和價值觀。在他們的意識里就留下了思想家們的道德倫理觀念,并且不斷的影響著他們以及他們后來的人們。這種思想影子也成為他們行文做人的基本準則和依據。繪畫藝術創作是一種精神活動付諸于物質的有意識的人類活動,當然也就不可避免的帶上了創作者本人的主觀思想和觀念,于是也就成就了其作品的思想性。
再看看佛教。佛教對中國畫的影響以禪宗為最大,它是中國化了的宗派,易為文人士大夫所信仰。中國畫的墨色觀念和造型上所遵循的“不似之似”的觀念以及空白的構圖觀念,就都體現了禪宗的影響。歷史上所謂的“禪畫”與中國的文人畫有相通的地方,它在墨色,造型與構圖上的觀念后來和文人畫匯流,共同促成了水墨寫意畫的誕生。而最能證明水墨畫先驅們受道家等思想觀念影響的是他們的創作精神與狀態。
最后再看題材就更加明顯的體現著繪畫在中國畫家中投射出來的精神性因素。無論宗教題材,世俗生活,自然景觀,花鳥蟲魚獸……都體現的是畫家的某種精神意志,借繪畫來表達某種思想內容,抒發某種思想感情,都蘊涵有一定的人生觀,價值觀。東晉的顧愷之明確的提出了繪畫表現對象的要求,他說:“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呆遷想妙得也。”在這點上他繼承了戰國時期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而有了進一步的發揮。他特別注重的是人物畫的“傳神”,他把對繪畫的一般性論述提到到獨立的理論認識高度,這種對情致和已經創造的領略,無疑和后世追求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一脈相承的關聯,這也就充分顯示出藝術創作思想上的繼承性。
中國畫中的文人寫意畫則尤然,畫“四君子”、畫松柏、畫萱草,畫什么都有所寄托和象征,使所畫之物品與作畫者理想中之人格相膠合,為之標榜。
【參考文獻】
[1]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編著.外國美術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修訂版
[2]洪惠鎮著.中西繪畫比較[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2000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