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君
摘要:歷史畫是以歷史為題材的創作,在繪畫創作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文章試比較研究新古典主義時期畫家大衛的歷史畫與中國當代歷史題材人物畫,分析兩者不同的表現手法。
關鍵詞:歷史畫;大衛;中國當代歷史題材人物畫;表現手法
以真實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事件、時間、地點、參與人真實)為描繪對象的藝術創作就是歷史畫。法國大革命時期,很多畫家為了表現斗爭的主題,樹立英雄形象,就借助古代文學,選擇古希臘羅馬歷史中的英雄事跡,以藝術作品的形式來宣傳,鼓舞人們的斗志,他們突破以往古典主義的束縛,創造出一些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新古典主義流派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其中雅克·路易·大衛就是新古典主義的領軍人物。大衛在1793年創作的《馬拉之死》是他藝術生涯里極為輝煌的巔峰之作。文章以《馬拉之死》為例分析大衛的歷史畫的表現手法。這幅畫以寫實的手法刻畫雅各賓領袖馬拉遇刺身亡的事件,構圖明快單純,細節真實可信,暗淡沉郁的畫面充滿了悲劇色彩,表述的是一個撼動人心的歷史瞬間,反映了一個真實的具有激情與理想、流血與死亡的大革命時代。馬拉是法國階級革命時期雅各賓派的領導人之一,因其撰文多次抨擊封建專制制度,而在人民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為了革命的工作需要,他長期躲在地窖里寫作,染上了濕疹,為了治療疾病,他需要每天在浴缸里待上幾個小時繼續處理公務或寫作。后為保皇黨夏洛蒂柯黛伊申請救濟為名,潛入浴室,將其殺死在浴缸中。據說大衛在馬拉被刺死的兩個小時后趕到現場,并被眼前的慘狀所震驚。馬拉的死使巴黎人民無比悲憤,有一個叫希爾的代表高呼大衛用他的畫筆為馬拉報仇。大衛理解作品于歷史承載的責任,于是滿懷激昂的創作,于三個月后完成了這幅作品。大衛用古典主義的油畫技巧,充分發揮構圖、色彩造型等一切繪畫因素,采用了強調整體減弱細節的處理方法,使作品具有普遍意義。畫面上部分空無一物,像是連著無限遙遠,下部分以馬拉無力下垂的右臂作為畫面水平線的突破。光線至左則射入并集中于馬拉身上,使形象悲壯且剛正不阿。大衛把古典主義幻想中的人物安排在現實生活中,因此馬拉的形象既是理想中的英雄也是現實中的斗士。凝重的歷史感將這樣一場歷史上轟動的謀殺事件大白于天下,其所帶給人們的悲愴氣氛和畫家強烈的參與感永恒的凝固在畫面上。對陰暗的仇視,對死亡的致敬,對敵人的輕蔑,再次欣賞這件作品時就會帶上濃重的歷史感,超越功利、階級、團體的無障礙的與歷史與藝術進行跨越時空的交流,體會他們所想的和我們未做的以及將來要發生的。
中國當代歷史題材人物畫往往通過描述某一個具體的歷史事件和具體的歷史人物來使我們看到該時期的歷史狀態,而畫家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宏觀的、全面的看待歷史,準確把握形成這段歷史的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牽制的關系。中國當代歷史題材人物畫不同于其他繪畫科目的主要特點在于題材的問題。這一題材決定它不但具備一般造型藝術的表現手法,同時具備一些區別于其他繪畫藝術的特定的表現手法。中國當代歷史題材人物畫主要有敘事、重構、抽象等幾種表現手法。
敘事手法主要是指在創作過程中對場面和情節設置、人物形象塑造、服裝道具搭配、環境交代等諸多事件因素的統籌把握。畫家個人對史實的理解、畫面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統一是把握好敘事手法的關鍵所在。土地改革的分地到戶,本來是一家一戶的事,但畫家謝志高在其作品《大地回春——土地改革》中,打破歷史資料的束縛,從“圍觀”的社會現象中獲得靈感,把相關的工作人員、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還有焦急又激動地等著下一戶劃地界的人都聚攏到打地樁這一動作焦點上來,畫面上濃烈熱鬧的氣氛生動運用了敘事手法。
重構的表現手法是指畫家將不同歷史時空的事件和人物以特殊的方式重構在一起,借助哲學上的意識流,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為了畫面需要可以在構圖上把形象切割、錯位、并置。重構的表現手法往往應用于涉及人物多,時間跨度大的歷史題材人物畫創作,這種手法的運用打破了以事件的典型情節瞬間為主要刻畫對象的思維方式,在表現上擁有了更多的主動性、靈活性。在梁占巖創作的《北伐》一畫就巧妙地運用重構的表現手法。作者為了突出主題,把具有高度認同感的四十多歲剃著光頭、留著小胡子的蔣介石的形象畫入北伐的情景之中(當時蔣只有二十多歲,沒剃光頭,胡子也不明顯),周恩來并沒有真正參加過北伐,但南昌起義卻與之息息相關,因此也被畫入其中。楊力舟和王迎春兩位畫家合作的《太行烽火》,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畫家們從敦煌壁畫中獲得靈感,在該作品創作時大膽運用剪切、拼貼等方法把不同時空的事件重新組織編排在同一幅作品中。通過這一手法的具體運用,畫面的氛圍得以更好的營造。這些作品以超大的畫幅、宏觀整體的歷史思維、自由組合的構成方式與巧妙的造型語言,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極強的視覺張力。
抽象的表現手法是指藝術家運用歷史的事件材料和物象材料,采取特殊的形式構成和語言方式來表現某一主題。張培成創作的《五卅慘案》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這幅作品中,畫家拋棄具象寫實,運用夸張、變形、抽象的表現主義手法,別具一格地成功塑造了學生、工人、群眾驚恐、激憤的情緒。畫家本人在其札記中指出:以往的藝術注重對自然的模仿,當今的藝術應多關照人類思想的表達。在楊力舟等人合作的《太行烽火》中,抽象的表現手法也得以應用:畫家們為了處理人物與大山之間的關系,將太行山做了抽象化的處理,用立體塊面強化其大勢,有節奏地設計了山虛人實的整體布局,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中國當代歷史題材人物畫必須真實揭示重大歷史事件的本質和特點,揭示歷史發展規律,這就要求當代歷史題材人物畫的創作必須恰當地使用上述這些表現手法,同時加強對畫面精神性的把握。新古典主義畫家大衛借助嚴格的素描、豐富的色彩、深厚的造型功夫,創造出現實的、理想的、表達精神的藝術畫面,訴說著理想和激情。在他的藝術生涯中,對于藝術趣味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始終是無人可以替代的,在否定藝術的獨立性和表現新古典主義繪畫的多樣性上,在用藝術作為武器反映政治和社會的現實狀況上,他的成就是藝術史上所無法磨滅的。而中國當代的歷史畫首先是對敘事方式的突破,由此展開在時間和空間的處理上就自然地出現時空交錯、相融的手法,而在這個構成關系中,事件被抽象了,人物被符號化了。這個變化說明對歷史的表敘不再是畫面的中心和目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成為了藝術家思考和運用的材料,在這里藝術家的自由度是很大的。這種方式產生的作品顯然不是傳統概念的歷史畫了,事實上它是歷史畫的現代演化,如果要進行確切的理論描述,稱之為現代意義的歷史主題性作品則更為確切。
【參考文獻】
[1]鄧鴻濤.中國當代歷史題材人物畫研究 ——基于對“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中國人物畫之分析
[2]姚巍.芻議新古典主義先驅大衛歷史畫的藝術風格[J].美術大觀.2011(12)
[3]祁穎.雅克·大衛《馬拉之死》中的藝術力量[J].作家.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