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群
目前景觀設計教學亟需培養應對現當代社會生活環境需求的“藝工結合”復合型創新設計人才。本文探討了景觀設計課程教學體系構建,提出開放互動的多重教學方法,進而分析教學實施方案的具體應用。
景觀設計是一門龐大、復雜的綜合學科,融合藝術學、建筑學、科學技術、歷史學、心理學、地域學、風俗學、地理學、自然科學等眾多學科理論,學科間相互交叉滲透,要求設計者具備與此相關諸學科的廣博知識和扎實的專業技能。目前國內各高校由于教學定位、師資建設、課程設置等的不合理,導致學校專業教育與市場設計實踐嚴重脫節,培養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難以勝任設計工作。努力探索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景觀設計教學之路,培養適用型“藝工結合”復合創新設計人才,這項任務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景觀設計課程教學體系構建
1.尋求多樣化教學模式
解決如何突破傳統景觀設計課程單純強調理論或實踐,在統一觀察方法和評判標準下建構景觀設計的束縛,使學生在景觀設計時主觀思維上更具有自由意識。使景觀課程訓練的目的與方法更具有針對性與實驗性,拒絕機械僵化的教學模式。
2.達到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聯動
教學內容之間,各種方法之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通過設計教學過程環節促進內容、方法及手段有機融合,達到課題訓練的連貫性,整體性。通過層階式由淺入深的課題,有機地將藝術設計和工程技術的知識系統地傳遞給學生,并在課題的推進過程中消化和吸收。
3.推進項目化課題實踐教學
豐富景觀設計實踐活動,從搜集資料,實地考察到項目模擬,學生通過操作實際項目掌握設計程序與設計構思的過程,培養學生針對地域特色而做景觀設計的方案能力,并且引入企業資深專業人員和學校專職教師的多種形式的合作組合。
開放互動的多重教學方法
1. “街頭實驗室”法
街頭實驗室(Street Lab)是美國高校開創的一種教學方法,把整個城市作為課堂,游走、參觀城市中各個不同的地方,接觸各類不同的人物,體驗各種不同的行為模式,在娛樂中學習多樣的科學藝術知識,激發自身的創意思維。景觀設計是一門手腦并用的實踐性課程,對于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城市人工和自然環境是鮮活的教科書。鼓勵學生帶著卷尺、相機、筆記本游走城市街頭,隨時隨地測繪,拍照和畫速寫。選取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景觀進行參觀,讓學生體驗場景,感受空間,認識景觀元素,培養學生用專業的眼光感受和體會景觀設計的能力。
2. 案例教學法
教師要在課堂中引入大量的優秀設計案例,供學生學習和賞析。把理論知識逐點分解,每個知識點對應相應的案例配以圖片解說,使學生對景觀設計過程和設計要點有更加形象直觀的認識,所講授的理論知識點才能讓學生充分理解。選擇的案例要有代表性,或是有在某些方面上有足夠的閃光點可以點燃學生的靈感。如勞倫斯。哈普林的代表作品波特蘭系列廣場,解讀其設計理念,“追求自然——不只是簡單的模仿與移植”,通過一系列的設計草圖和設計分析圖,了解其設計過程,再逐步分解,從某一具體照片場景出發,把景觀要素從圖片中抽取出來,通過什么方式組合,學習借鑒設計師的意圖和手法。
3.教學相長法
這是基于之前的“街頭實驗室”和案例教學,安排學生討論探究和演說展示環節。讓學生針對某一主題如考察的蘇州古典園林拙政園、留園等,提點學生選擇其中一個園林進行系統整體的分析,或是整合多個園林從景觀設計手法或某一景觀元素具體深入地分析,展示考察的照片、速寫、意向等,通過古今和中外類比等方法,提出對現當代景觀設計的啟示等。學生查找資料自主學習,分組討論溝通交流,團隊協作制作匯報PPT,面對所有師生輪流進行課題成果的演說展示。這種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的教師主導講授的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特別是培養學生勝任景觀設計行業今后工作崗位需要具備的和甲方方案交流匯報的能力。
4.“行走感知“法
“行走感知”的景觀設計過程方法具體運用于場地設計實踐的前期調研階段,設計者同時又是使用場地的主體,行走感知場地現狀,分析評估進行空間轉譯。這種方法是源于英國功能學派的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創立的田野工作法(Fieldwork)。設計師與場地緊密聯系在一起,記錄下行走的路徑,可以凱文。林奇《城市意象》中的五要素,道路、邊界、區域、節點、標志物為場地行走的空間轉譯,行走或停留時的視線、真情實感和場地氛圍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分析場地功能使用屬性,構思以人為主體的場地景觀設計。
5.項目模擬法
按本行業設計院的真實工作模式,引導學生模擬設計競標項目過程,教師扮演甲方,學生分組扮演設計方,建立項目組之間的競爭意識和負責工程項目的責任意識。模擬項目設計使學生熟悉從現場調研、甲方交流、方案設計、擴初及施工圖設計、項目評審、現場監督及驗收等整個項目流程。在此過程中教師適時介紹景觀設計行業現狀,市場需求、專業發展等,使學生對景觀設計工作內容有清楚的認識。學生小組在全班范圍把自己的方案匯報展示給大家,師生共同品評方案,評出中標方案展覽。
教學實施方案的具體應用
1.景觀理論講解
加強系統的理論教學是深入進行課題設計的重要基礎。教師在講解理論過程中多運用轉換節奏的小技巧,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并對景觀產生濃厚的興趣,教授景觀設計理論內容由淺入深,力求內容的淺顯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在課程內容中,結合地域性特征,有針對性地增加當地歷史文化、景觀發展以及景觀的保護與開發等方面的知識。比如布置作業《家鄉印象》,讓學生感知自己所熟悉的自身文化背景下的景觀, 思考地域與文化背景對景觀的意義。學生從個人感知的角度認識家鄉景觀的特點和發展,開始嘗試分析小地塊的景觀。
2. 景觀元素積累
選取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景觀場所,展開對城市各層次景觀環境的認知,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考察調研,訓練學生在現場調查認知的基礎上,熟悉山、石、水體、構筑物、植物等多種景觀元素的類型及配置。掌握所在城市景觀環境的空間尺度、要素與構件的構成及尺寸、材料的運用、場地的特征等內容進行具體分析,同時也培養學生對城市環境中場所文化意義、歷史背景、形成過程的掌握,要求學生對城市環境進行評價。
3.優秀景觀臨摹
選擇有代表性的景觀設計作品和優秀設計案例,通過一系列的設計草圖和設計分析圖,了解優秀景觀作品設計程序和設計構思的過程。通過手繪臨摹快題設計,提高學生的手繪技巧,鍛煉學生手腦并用的操作技能,加深對優秀作品的理解。在繪制中理解景觀元素,空間界定方法,摸索創新三視圖、效果圖等表達設計構思圖紙的表現技巧。引導學生從功能、結構和藝術形式等方面理性地深入分析設計,學習優秀作品的設計思維和設計手法,培育自己的設計風格。
4.項目自主設計
前三個階段是一個學習輸入的過程,而這一階段是一個應用和輸出的過程,由臨摹到自主設計是一個質的飛躍。學生選址真實場地作為設計任務,進行實地調研,包括人群使用需求問卷調查,現場地形、建筑、景觀、植物等的測繪,測量尺寸,繪制基地平面圖。強調設計中的注意事項,注重創新,教師和學生通過反復交流,不斷完善設計方案,包括理念提煉,方案構思,圖紙表現,模型制作等。通過設計實踐,讓學生了解設計程序與設計構思的過程,熟悉地域性的材料的使用,培養學生針對地域特色而做景觀設計的方案能力。
5. 實時跟進動態
景觀設計是一個具備高新尖理念和技術的前沿專業,在每次課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分享幾分鐘景觀行業的新聞及景觀設計的最新發展動態,通過這條途徑使學生掌握景觀設計的最新作品和新的理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慢慢地把這種關注變成一種習慣。開課之初,教師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和業界優秀網站,通過交流讀后感,學生的理論知識得以積累,同時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獨立性。
結語
在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的各環節實踐中,注重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的能力、理論思維的能力和批判學習的能力。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的引導下,使得學生不僅加深理論基礎和專題設計基礎,也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互動和整體性,從而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跨越式提高,縮短學生在校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崗位的周期。加強學生理論修養,加深學科認識,拓展學科視界,將他們培養成具有廣泛知識面的景觀設計師,能夠解決景觀設計中的多種要求之間的潛在矛盾,并通過設計來滿足公共化和個性化的雙重需要。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
課題項目:本文系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 “環境設計專業景觀設計1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kyjg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