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依靠提高案例趣味性的方式,并不能確保學生能夠有效的建立視覺語言系統,筆者提出適當借助英語、化學、物理等其他學科中的理論與常識性概念,將有助于學生理解設計基礎課中的某些晦澀的知識點,尤其針對視覺思維薄弱的學生,能夠有效的建立圖形的概念與構成的意識。
在面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時,基礎與天賦參差不齊的藝術相關專業學生,會表現出不同的理解程度,其根本應歸于他們對視覺語言系統建立程度的差異性。這一差異將一定成度的決定他們中后期專業實踐課程的學習效率與結果,甚至未來在專業方面的發展。
吸引學生的案例≠有效的案例
學設計的學生從方面來說是幸福的,充滿了樂趣的設計知識,課堂氣氛也始終較之其他專業更輕松歡快,或許是老師出于想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的目的,或許教設計的老師們也都有著一顆富有童真的心,但授課的效率仍似乎不那么盡如人意。學生可能很容易被有趣的課程內容所吸引,但往往也只是聽懂了笑點的部分,卻未必能將其完全轉化為課程要求的理論知識。如筆者講解“人化形態”一概念時使用了圣·??诵跖謇锼摹缎⊥踝印芬粫袠O為經典的“蛇吞大象”的經典插畫來解釋,課程進行中幾乎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了討論此插圖表現的內容,知道結果后恍然大悟的神情難以作假,但事后再檢查學生對“人化形象”的理解時,仍有很多人一頭霧水,聯想不到當時的那條吃了大象的蛇的造型,更遑論其他設計品的案例。
由此可知未必吸引人的案例,都能清晰明了的講解課程中的專業知識,其案例的價值也就微乎其微了,畢竟任何課程的最終目的都是要達到課程要求,而非討學生開心,為了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就需要尋覓更有效的教學方法。
學科知識之間普遍存在的同一性
我們知道任何一門學科的理論建構都必須符合同一性原則,也就是學科內要求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尼采卻也指出:科學其實是一種社會的、歷史的和文化的人類活動,它是在發明而不是在發現不變的自然規律。提醒著我們學科實仍人類的創造,學科間的間隔從來都不是客觀存在的。因此被人為劃分的不同學科間,其實也應該殘留部分具有共性的理論。
回憶中學時學習的物理知識,物質的波粒二象性在進一步研究時其實應該細歸于光學與量子力學兩個領域,這兩個細分學科中大多理論都是相對獨立的,但卻又無時無刻不同時存在于我們身邊的每個事物上。又如歷史中的因果循環,無一例外都遵從了哲學中的對立統一的規律一樣。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像世界上每兩個人之間都可以通過六個人相連一般,任何一門學科的某一知識點必然有辦法將其與另一個思維維度相鏈結。
利用同一性輔助重點與難點的教學
對于視覺傳達專業的學生,“圖形創意”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而“同質異構”則可謂是該科目的最核心理論之一,在傳統授課方法中的大多僅純異構圖形作為示例,但如果碰到圖形感較弱的學生,看著圖形示例、跟隨老師的講解依然有可能一頭霧水。這時不妨試試通過學生既有的認知來輔助說明,比如中學英語中的高頻詞匯“encourage”,可以被看做是前綴“en”+詞根“courage”的結果,它是“使某人處于...狀態中、條件里或地點等”與“勇氣”相結合的產物,擁有兩者疊加的形態,與二者融合的內涵。
而對于不擅文科,擅理科孩子可以換一個比喻,力學最基礎的部分就有分力與合力的計算,通過兩個或以上的分力的大小與方向就能夠計算出合力的方向與大小,正如我們只要看到白色六邊形、黑色五邊形以特定的結構組合成一個球體時就能判定出這是一個足球相仿,只是視覺中的組合與力的計算是隱形的、更多的需要經驗來支撐而非角度與數字。
注意學生的現有知識范圍
這一思考方式既然具有顯著的優點,也就自然存在著其自身的局限性,最顯著的就是例舉的關聯要素必須是在學生既有的知識領域內的。對于工業設計與建筑類專業的學生來說其范圍可以適當拓寬,而針對藝術生則最好之將其限制在中小學課程的基礎概念中,其內容淺顯易懂,與圖形的關聯性也更容易進行聯想。
當然還有一類內容不易受到限制,就是生活常識或流行實事,它們不需要枯燥的理論作支撐,同時也很容易讓不愛學習文化課的學生也能夠很容易感同身受。如前些年一度成為話題的hold姐,她那個“一秒鐘變格格”的絕技不僅內容詼諧,畫面也非常具有典型性,這種非常規的異構效果恰到好處的適合幫我們解釋:異構所帶來的視覺沖突以及異構后所形成的新的圖形的視覺聯想意義。
這種案例選用的思路說起來可能簡單易行,但如果真的需要將這種方法在不同知識結構的學生中間自如運用,是需要老師具有相當多學科領域知識才能夠實現的,是對教師的個人綜合能力的變相考驗。從另一角度,這其實也是對老師不斷完善自我的一種督促,而在各科老師的互通有無的過程中,也將同時有助于學校的學科一體化的建設,對學校整體建設有著相當的實踐價值。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與信息工程學院)
作者簡介:李冠華(1987-),女,遼寧大連人,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與信息工程學院藝術設計系助教,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