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


摘要 黃柏作為一種來源廣泛的中藥材,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在此從化學成分、質量標準、藥理作用等方面對黃柏進行系統的論述,為其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產業化開發提供參考。
關鍵詞:黃柏;化學成分;質量標準;藥理作用
中圖分類號:S5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08-039-01
黃柏(Cortex phellodendrn chinensis)為蕓香科黃檗屬(Phdlodendron)植物。本屬植物有4種,我國2種,1變種,分別是黃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川黃檗(P.chinense Schneid.)和禿葉黃檗(P.chinense Sehneid.vat.glabriusculum Schneid )[1]。前兩者作為中藥黃柏的基源載入2010年版《中國藥典》,分別為通常所稱的關黃柏和川黃柏[2],其生于深山、河邊、溪旁及樹林中,主要分布于東北三省及河北、內蒙古、四川、云南、貴州、湖北、廣西等地,山東、甘肅、浙江也有生產[3]。黃柏性寒、味苦,歸腎、大腸、膀胱經,能清熱解毒、燥濕瀉火、消腫祛腐,臨床上用于治療濕熱瀉痢、帶下、黃疸、盜汗、熱淋、骨蒸勞熱、痔漏、遺精、風疹瘙癢及瘡瘍,傷口感染屬陽證者[4]。為了對黃柏進一步的研究,筆者從化學成分、質量標準、藥理作用等方面對黃柏進行綜述。
1 化學成分
早在1926年,日本學者村山義溫等從黃柏樹皮中分離出小檗堿、藥根堿、巴馬汀等原小檗堿型四氫異喹啉類生物堿。由于新的《中國藥典》把關黃柏與川黃柏分為2種中藥材,國內外對川黃柏化學成分研究較少,因此在此主要對川黃柏的化學成分做出研究。目前,已經報道的主要化學成分有:①生物堿類,小檗堿、四氫小檗堿、巴馬汀、藥根堿、r-花椒堿、木蘭花堿、黃柏堿、異闊果蕓香堿、鐵屎米酮、茵芋堿、四氫掌葉防己堿、N甲基大麥芽堿等[5];②甾醇類,7-脫氫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等;③黃酮類,黃酮金絲桃、黃柏酮[6];④檸檬苷素類,黃柏內酯、黃柏酮酸;⑤揮發油,檸檬烯、β-欖香烯、(+)-香芹酮[7];⑥其他,熒光酸、白鮮交酯[8]。
2 質量標準
隨著對中藥有效成分研究的不斷深入,近年來采用多種方法對藥材及其制劑建立了定性定量分析,黃柏藥材及其制劑的質量控制主要基于對其藥效成分小檗堿、巴馬汀等的鑒別及含量測定,最常采用的是薄層掃描法和高效液相色譜等。現將黃柏的質量標準研究現狀歸納如表1所示。
3 藥理作用
在我國,記載黃柏入藥的歷史文獻有很多,如《金銚注釋集》載:“黃檗皮味苦,性涼,有解毒,治眼病、瘟疫”[22]。《晶珠本草》載:“黃檗皮斂諸毒,干黃水,性涼、糙,解毒”[23]。《如意寶樹》載:“黃檗皮止瀉,清舊熱,祛舊黃水;黃檗皮膏治一切寒病”。據載黃檗有黑、白2種。而現代藥理學又發現黃柏在其他方面的諸多應用,如黃柏具有降血糖、降血壓、免疫抑制劑、抗菌抗炎抗病毒等多種作用(表2)。
4 小結
在化學成分和質量控制方面,目前黃柏藥材及有關制劑的質量控制多以小檗堿作為指標,后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雖又增加了藥根堿、巴馬汀等藥效成分,但仍無法反映其整體質量信息。鑒于中藥材為多成分物質,且很多成分化學結構尚不清楚,栽培地點、種植條件、采收加工、干燥貯藏等均能引起化學成分的不穩定。因中藥的特殊性,這種以單成分鑒別及含量測定法的傳統質量控制模式有所局限。近年來指紋圖譜反映了中藥的整體質量信息,體現中藥作用的整體性的特點,已經成為中藥及其制劑質量控制的趨勢。因此,對黃柏藥材的化學成分及其指紋圖譜質量標準研究仍有待深入。在藥效方面,我國很多歷史文獻均有黃柏入藥的記載,近年來對黃柏的藥理作用報道逐漸增多,雖其植物來源不甚相同,但經臨床證實均有良好的藥理作用,故黃柏作為一種來源廣泛的中藥材,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四十三卷第二分冊[M].北京:科學出版牡,1997:99-103.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251-252.
[3] 甘曉冬,戴克敏.中藥黃柏種及變種的鑒定[J].上海醫科大學學報,1990,17(1):57-60.
[4] 李峰,賈彥竹.黃柏的臨床藥理作用[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4,16(2):191.
[5] 李行諾,翟文豐,周孟宇,等.黃柏化學成分研究[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12,40(3):244-246.
[6] 劉仁俊.黃柏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淺談[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13):83-84.
[7] DU X,ZHANG X R,XU B S.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of Cortex phellodendri chinensi[J].Chinese Journal of the Practical Chinese with Modern Medicin,2007,22(20):2018-2019.
[8] 王季.黃柏有效部位的化學成分的研究[J].黑龍江醫藥,2014,27(2):292-295.
[9] 吳珊珊,胡昌江,呂非非,等.一測多評法測定黃柏中5種生物堿[J].中成藥,2014,36(1):130-134.
[10] 曹璽珉,吳昊,張晉,等.黃連黃柏提取液中3種生物堿的原位生成離子液體微萃取及HPLC測定[J].應用化學,2013,30(12):1489-1493.
[11] 張凡,史輯,趙佳麗,等.HPLC法測定兩種黃柏及其炮制品中黃柏內酯和黃柏酮[J].中成藥,2011,33(4):634-637.
[12] 祝晨蘸,林朝晨.黃柏藥材薄層色譜特征鑒別研究[J].廣東藥學,2004,14(1):8-9.
[13] 劉龍先,楊曄,張園.黃柏軟膠囊質量標準研究[J].中藥材,2005,28(7):617-619.
[14] 謝夢婷,王曉可,毋福海.毛細管電泳法同時測定清肺抑火丸中鹽酸小檗堿、鹽酸黃柏堿、苦參堿含量[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13):113-116.
[15] 楊廣德,賀浪沖,杜鵑,等.高效毛細管電泳法測定黃柏中鹽酸小檗堿和鹽酸巴馬汀[J].中國藥學雜志,2005,40(17):1343-1345.
[16] 何青云,張永康,顏文斌,等.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黃柏揮發油工藝[J].食品工業科技,2012,33(3):217-219.
[17] 回瑞華,侯冬巖,李鐵純,等.黃柏揮發性化學成分分析[J].分析化學,2001,29(3):361-364.
[18]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一部)[S].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214:99.
[19] 李衛彬,陽文輝,黃鎖義.DNS法測定黃柏中總糖的含量[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8,30(1):13-14.
[20] 牛和平,張桂香,劉敏,等.三江平原地區黃柏微量元素含量分析[J].現代化農業,1995(2):22.
[21] 蔡衛家,徐顯貴.黃柏藥材的紅外光譜鑒別[J].中國藥業,2011,20(20):34.
[22] 達日茂瑪仁巴·羅布桑朝日嘎.金銚注釋集[C].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784.
[23] 帝瑪爾·丹增彭措.晶珠本草[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949.
[24] 張冠英,董瑞娟,廉蓮.川黃柏、關黃柏的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12,29(10):812-821.
[25] 張博,張婷,王樹春.黃柏的化學成分、質量分析方法及藥理作用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10):1505-1507.
[26] 劉文涓.淺談黃柏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學工程,2011,19(10):170-171.
[27] HU Y M,SU G H,YE W C,et al.Quality assessment of Cortex Phellodendri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elec- 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J].Biomedical Chromatography,2010,24:438-453.
[28] 熊敏.黃柏化學成分分析及藥理作用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14):34-35.
[29] SU R H,KIM M,YAMAMOTO T,et al.Antifeeding couslitueals of Phellodendron Chinese against Rcticulitermes speratus[J].J Pesticide Sci,1990,15(4):567-572.
[30] 蘇榮輝,金武祚,中島修平,等.黃皮樹果實中的酰胺類化合物[J].植物學報,1994,36(10):817-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