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雨傘,是萬千家戶都會有的日常必需品,這么一個不起眼的小物件,在我們的生活中卻是扮演這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一沙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宇宙萬物皆可因小見大,折傘的演變史也算是歷經滄海桑田。從其身上,我們也可以追溯出中國漫漫千年的設計史。這便是本文的旨要所在。
關鍵詞:紙傘;演化;設計;制造;思想
三千五百年前,地球上早已生活著幾個不同種族的人類,生活艱難、死亡率極高,甚至連基本日常生活都難以保證,更不要提生病醫治。然而天總不會那么作美,總不會一年四季都是大晴天,那時,下雨便成為了百姓們很為頭痛的大問題。淋雨易生病,大家都明白,而在當時,發燒感冒便能動輒失去性命。大雨有時來的突然,不及躲避遭淋便不在話下。總有什么辦法可以保證不淋雨啊,是的,有需求便有供應。
大約三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一種類似雨傘的東西便應運而生,最初的傘,并不叫做紙傘,因其制造原料不是紙,而是木材,你或許可以猜到是誰的發明了,對,傘最初的發明者便是家喻戶曉的木匠魯班。而在當時,木匠技藝再怎么高超也總會被稱作奇技淫巧,是為當時思想學術界龍頭老大——儒家所為不齒的行當,而以木頭制成的傘不僅制作方法繁復且極為不便攜帶,盡管其妻云氏進行了加工改造,在當時仍舊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然而,現在看來,木傘雖說并不實用,但在中國的工藝史上也算得上是為其添加了新的一筆,自那之后,傘的進步改良變愈加頻繁起來,傘也開始變得愈加實用方便。
到了后魏時期,傘被用于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实鄢鲂幸命S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傘在中國誕生之后,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日本在唐朝時先后向中國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500 余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制造工藝帶到了日本。1747 年,英國一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后把傘一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一把。回去后不久,正逢一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于在一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到 19 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一種榮耀話說回來,造紙術的發明,無疑為傘的進化提供了極為便利的原材料,使得傘的改良步入了一個全新時期,讓它向現代我們所用的雨傘邁進了一大步。
造紙術發明后,開始有了紙傘這一說法,也許這樣講并不確切,區區一張紙,遇水后尚自顧不暇,怎能避人?是的,應該稱它為油紙傘。油紙傘現在也已基本淘汰,除了江浙等旅游勝地以其作為噱頭招徠游人之外,現在已少有人用,而在當時,可謂風靡大街小巷,其制造工序的復雜程度,較木傘也有過之而無不及。而當時的油紙傘又有一個名字叫做甲路油紙傘,相傳宋代相丞馬廷鸞(甲路張氏女婿)逸居甲路時,從京城帶了一把油紙傘。從此,心靈手巧的甲路人便不斷改進工藝,世代相傳紙傘制作。一把小小的甲路傘古樸輕巧,看似簡單,但要制作一把上好的甲路傘,是件不容易的事手工制作不用說了,首先要選好材料——竹子、皮紙、桐油、絲綢……最關鍵的是竹子,傘的骨架是用竹子削成的。竹子質地堅硬極富有彈性,不易折斷;直接來源于大自然,淡雅,環保。這正是甲路傘所采用竹制傘架的特色優點。唯一的缺點是易遭蟲蛀,霉變。所以手工削好的傘架必須進行嚴格的高溫蒸煮,太陽暴曬及烘烤。接下來是裝鍵、裱皮紙、繪傘花、修卷上油、穿花線、結頂,近三十道工序。藝人們在傘面上還精心勾畫出栩栩如生的花鳥、姿態優美的仕女、山明水秀的 風景等圖案,使雨傘不僅成為美觀大方、晴雨相宜、經久耐用的生活用品,而且為很有欣賞價值的工藝美術品。
品種有色彩艷麗的花傘,樸素大方的黑油傘,色澤光亮的透明傘等多種。而至此,現代我們稱之為雨傘的遮雨工具便以基本成型,此后在這個基礎上后人又進行了原材料制作工藝上的加工改造,使得紙傘愈發使用方便、工序簡單。
由很簡單常見的這樣一種日常生活用具,我們便可以看出,萬進化演變的規律,首當其沖的當然是人類的需求這個萬古不變在任何領域都適用的真理,沒有需求那么便不會有發明。而人是聰明的,在發明出一項新事物之后,總是想盡辦法想要將其制作的更為方便適用。
從史詩上可以看出傘這項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是由中國人率先發明而后傳遍世界各地,所以說中國古人的智慧還是不可小覷的,哪怕是現在,國人也總有新舉創??墒菫槭裁?,在設計這一領域,我們總是落后世界一步呢?這是個很復雜的問題,其實原因我認為并不僅僅只在于我們,并不是我們的設計師不好學、不夠聰明等原因,我國還是有著相當一大批優秀設計師的。而美國這個龍頭老大,現在在各領域都盤踞在世界首要位置,歐洲化的審美早已在這短短百年間洗腦了幾乎世界各國人民的思想。國人也不例外,總認為不論什么事物,歐化的、美化的都是潮流的、好的。在這種思想的禁錮下,中國設計便少了一份自己的元素在里面,所以我們在看到一件設計作品時,看到的往往不是國人自己的思想,而是一種抄襲、臨摹、跟風。但是歐洲人在思維等方面畢竟跟我們世世代代黃河邊長大的炎黃子孫有著千差萬別。無論是設計者的思想,還是參觀設計品觀眾的審美品味都不相同,那么中國的設計必然是處于了一個劣勢地位。原因其二,我認為是中國和諧社會的敏感度太過強烈,思想極度不自由,由于一黨專政儒化教育,早已將中國設計牢牢鎖在某一個狹隘的固定范圍,越界便要被打壓。而設計本就是一個天馬行空的行當,一旦思想被圈養在一小塊領域里,怎么可能還會有好的作品出來?其三,五千年的文化積淀中,有大約三千年都是儒學或者佛學大當其道,這無形的在國人的思想中根植進去一種工藝設計都乃奇技淫巧、身外之物的錯誤觀念,且直到現在,我們仍未擺脫這樣一種思想禁錮,所以追求設計之美、之便利、之新穎、之環保、之利民等等便從最本源便不為國人所重視。
其四,十三億人口,量多但質劣,許多人從孩提時代便失了受教育機會,而我們知道,設計、美術說到底也還是有一種先天天賦在里面,但許多孩子連溫飽尚不能得到滿足,天分何以發掘?
坦言之,我認為中國設計之于國情便猶同紙傘之于中國設計一樣,都能夠以小窺大,從中反映出不少體制、思想等方面的弊端,在此略表拙見,不登大雅之堂。
作者簡介:鄭莎莎,湖北宜昌人,2013年本科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取得藝術學學士學位?,F于湖北美術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專業方向為當代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