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晨榕 黃磊昌
摘要:文章從景觀雕塑的審美原則、構形手法兩大方面論述了雕塑在公共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以期為景觀設計者提高景觀雕塑造型美觀性、尋求雕塑形式感的多樣性提供可參考的依據。
關鍵詞:景觀雕塑;形態審美原則;構形手法
景觀雕塑是一種實體的、呈現三維特質的藝術,景觀雕塑的形體構成離不開點、線、面、體的構成,如果將這些元素靈活運用,可以創造出千變萬化的景觀雕塑,同時景觀雕塑又是一種空間藝術,利用形態的凹凸、空隔、斷裂、穿插等在三維空間內塑造可視的靜態或動態藝術形象,通過景觀雕塑形成各種空間效果來達到美化環境的目的。
一、景觀雕塑形態審美原則
(一)統一與變化
“統一與變化”即“多樣統一”,這一原則主要體現在群化類型的景觀雕塑上。統一要求運用協調、主從、呼應等手法使多種多樣的組成部分看上去是一個比較整齊的、有規律的、勻稱統一的整體。變化要求應用部分細節差異使形體在統一的大前提下獲得豐富的變化,如線的長短、曲直、粗細變化,形體的大小變化、形狀變化、表面凹凸變化等。如1978年落成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入口前的雕塑形態由五個大小不一的三棱錐體組成,是對“統一與變化”原則最好的詮釋。
(二)比例與尺度
任何景觀雕塑的形體都存在長、寬、高的度量,比例美是指通過反復比較來尋求這三個方向度量之間最理想的關系。景觀雕塑沒有固定的黃金比例,但良好的比例會給人舒服和諧的感覺。和比例密切聯系的另一個范疇是尺度,尺度是處理景觀雕塑整體和各局部、雕塑與人體、雕塑與空間環境之間的尺寸關系。如位于杭州太子灣公園的門框雕塑是比例與尺度恰好的代表,它一共由三個大型門框組成,這三個門框距離較近,為了營造出強烈而逼真的透視效果,作者通過精確的計算將后面兩個門的尺度與比例做了縮小的調整。
(三)對稱與均衡
對稱是指等量等形的組合形態,它能體現出雕塑的莊嚴穩重;均衡則是等量不等形的組合形態,是動力與重心中平衡,使景觀雕塑呈現出一種穩定感并具有可變性與靈活性。如位于上海人民廣場上的余積勇公共雕塑作品——五卅運動紀念碑,是非對稱式均衡的代表,放射狀曲線中心向外擴散,自由奔放、流暢生動又不失均衡感。
二、景觀雕塑構形手法
(一)模擬與仿生——具象表現
現代景觀雕塑具象表現創作大多來源于對自然形態的模仿,借助自然界的某種形體或生物、動物、植物的某些原理和特征,使景觀雕塑造型更加生動,更具趣味性,這是一種情感化的創作手法。另外,隨著現代仿生學的迅速發展,仿生設計手法也運用到了雕塑造型中,我們可以通過重點研究自然界生物系統的多樣化的形態、獨特結構等特征,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
(二)幾何構成法——抽象表現
景觀雕塑的抽象形態表現是對形體的高度概括與提煉。幾何構成法以幾何形態為基本構成元素,是抽象形態表現的主要方式,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1.基本幾何形體構成法
景觀雕塑的基本幾何構成手法主要包括框架結構法與體量表現兩種,框架結構造型形式主要為弧線造型和直線造型兩種。框架結構手法強調線性關系結構,關注于長度向量發展,具有塑造空間的作用,同時其通透感可以弱化周圍環境的體量。而景觀雕塑的體量表現手法則完全不同,主要以表現雕塑實體的厚重感、穩定感,以美學標準,使人產生充實的審美情感體驗。
2.變形變異構成法
變形是指景觀雕塑設計人員通過對一些基本的造型元素的旋轉、拉伸、擠壓、扭曲、傾斜、切割等手段處理使基本的形體變形,與原有的形體相比,新的形體更能顯示出不確定和非理性的特征,也具有回復原形的力學圖式,從而使景觀雕塑具有一種簡潔明快的視覺效果和明確的形象力學關系。而變異更傾向于通過新要素的加入對原有結構體系進行突破、打散和重組,形成規律性與無規律性的突變式對比,豐富了景觀雕塑的造型和表現。
3.空間群化構成法
空間群化構成法是指景觀雕塑由多個相同基本造型元素組合成的雕塑類型,而這些單個組合元素之間是沒有接觸聯系的,通過一定的邏輯關系或者排列方式做成景觀雕塑。這種景觀雕塑存在兩種情況:一是指形體的錯位與漸變;二是指形體的平行與重疊,無論哪一種都是以集群的方式排列形成新的形體。
4.復合形體構成法
復合形體構成法是現代景觀雕塑較為常用的構成手法,將一些基本的幾何形體通過不同的方式組合、接觸與交叉。這種雕塑的基本造型元素一般是指線材、管材、板材、塊材及各種幾何形體,并通過對這些基本元素進行部分增加與削減、旋轉與扭曲、穿插與錯位、套疊與咬合、連接與集中,使它們形成復合形體。這樣雕塑形態既能體現出基本元素的統一性,又能體現出整體景觀雕塑空間關系的豐富性。
(三)意象構成法
意象中的“意”代表主觀的情思,“象”代表客觀的景物,意象就是以意觀像、以意成像,即主觀的人對客觀事物的種種形象進行深刻認識后,憑借自己的主觀知覺、社會文化經驗在腦海中形成的對該物象最本質特征的反映。景觀雕塑創作過程中意象表現亦稱“審美意象”,是處于具象與抽象之間的概念,對自然物象進行簡化保留最基本的特征,并用變形夸張等手法加以處理,從而使最終的雕塑造型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既有客觀的物象成分,又有藝術家主觀思想。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李澤厚.美學四講[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第一版),2001.
[3]劉驤群.中國當代城市雕塑的形式特征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9.
[4]王焱.景觀雕塑的藝術語言[J].裝飾,2005(03).
[5]付孝勇.現代城市雕塑設計中的抽象形態構成解析[J].劍南文學,2013(10).
作者簡介:郝晨榕(1992.04——)女,漢族,山西襄垣人,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當代景觀生態設計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