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娥?張琦
文章主要以兒童游戲場所為本體研究對象,通過闡述國內外兒童游戲場所的研究現狀、理論研究進展與建設發展,梳理了兒童游戲場所發展的歷史脈絡,分析了目前的兒童游戲場所建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明確解決這一問題相關領域的研究者給出的對策建議。通過對兒童游戲場所研究現狀的梳理, 能夠對城市公共空間中兒童游戲場所的優化設計研究做一簡單的回顧性綜述。
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熱潮也被逐漸掀起,“以人為本”是設計師們所遵循的首要原則。然而,對于城市公共空間中兒童游戲場所的優化設計來說,兒童這一現實社會的弱勢群體則被設計師們很少顧及甚至忽視。兒童的健康成長與健康、高質量的游戲環境緊密相關。對城市中的兒童來說,城市公共空間是他們經常光顧并且較為喜歡的游戲場所,城市公共空間中兒童游戲場所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兒童游戲的質量和利用狀況。兒童只有通過在游戲中認識環境,才能豐富自己的知識、鍛煉活動能力,一個好的游戲場所對兒童來說至關重要的。因此,如何在城市公共空間中以兒童為中心,為其營造具有激勵性的高品質的游戲場所應該引起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在實地調研及對學齡前兒童家長及學齡兒童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從城市公共空間規劃的角度對其作出預先的規劃和設計,真正體現以人為本,尊重使用者的意見,以期對城市公共空間中兒童游戲場所的優化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同時對推進城市公共空間這一特定環境中兒童游戲場所高質量的建設與高效率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對于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及推動國家、民族未來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現實作用。
國外研究的現狀及發展
1.國外研究的現狀
國外開始重視和關心兒童的發展以及兒童游戲場所的建設起步較早。在相關的立法、規劃、土地、資金方面都有的規定。此外,1933年國際建筑大會第一次在國際學術界提出了在居住區內建設兒童游戲場的號召,指出:“在新建住宅區內,應該預先留出空地作為建造公園、運動場及兒童游戲場之用。現在,在許多國外國家的城市建設中,都規劃和設計了兒童游戲場所、兒童公園等。在發達的國家,還特別規劃設計了供身體方面有障礙的供殘疾兒童游戲活動的場所。
在兒童活動環境和兒童行為之間的關系方面有深入研究的是弗雷德.林.奧斯曼,其所著的《兒童設計中心模式》,總結出了幾條可用于戶外活動環境的設計導則與可行性較高的設計對策。阿爾波特.J.拉特利奇編著的《大眾行為與公園設計》一書,對游戲場以及游戲場所器械的設計方面也提供了可參考的建議。在《游戲活動設計導則:兒童戶外活動環境的規劃、設計和管理》一書中,針對一系列有關活動空間的建設,羅賓.穆爾也提出了有關的見解,同時也給與了一定的指導意見。除此之外,對兒童癌癥中心恢復花園的使用后評價方法的探索,加利福尼亞大學的Sandre等人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2.國外兒童游戲理論的發展
關于兒童游戲理論,它是游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兒童游戲具有最本質、最純粹的游戲形式,在游戲中把兒童作為科學研究對象始于19世紀下半葉。20 世紀 90 年代以后,國外的相關研究人員針對兒童的角色游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對于游戲社會性本質的強調、親子間早期的角色游戲對兒童社會性發展影響的重視尤為突出。對于兒童游戲意義的認識來說,50年代左右受精神分析學派的影響,比較重視游戲的情感發展價值;70 年代受皮亞杰等認知學派的影響,比較注重游戲的認知發展價值,而在80 年代以后,游戲對于兒童身心各個方面的發展價值則普遍受到人們的關注。
3.國外兒童游戲場所的發展
較早的兒童戶外活動場地產生于美國。1868年,第一個室外兒童游戲場所地誕生于波士頓的一所公立小學內,對于兒童戶外游戲場所的發展具有開拓性的意義。1886年,波士頓一所兒童之家中兒童沙地公園的建立,引發了美國20世紀初開始的“兒童游戲場運動”,成為美國城市公共空間中兒童游戲場所發展史上的有一大推動。1887年,紐約市通過了“建設含有兒童活動場地設備的小型公園”即有兒童游戲場所的小型公園的立法。此外美國的波士頓、紐約、芝加哥成為了最早給兒童提供戶外游戲活動場地的城市。
在歐洲,各國在戰爭結束后的城市重建期間,隨著人們對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的重視,也逐步將城市空間的規劃與設計進行了規范的工作。兒童戶外活動場地的探索和規范也開始于戰后50年代至60年代,到70年代基本已經完成了系統規范的建設和管理,各國的戶外兒童游戲場地不斷增對。德國的慕尼黑在1969年建設完成將近200萬平方米的兒童游戲場地,平均每個兒童擁有約12平方米的公共活動綠地。
現如今,人們對兒童戶外游戲場所的重視度都得到普遍的提高。從城市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城市廣場以及植物園、兒童樂園等,兒童游戲場所在總體規劃、空間布局、色彩應用、植物選擇、景觀小品設計、游戲設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考量。但就我國目前的發展來看,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兒童戶外游戲場所的建設還是存在一系列問題,還需要對其優化設計進行深入研究。
國內研究的現狀及發展
1.國內研究的現狀
在我國,關于兒童戶外游戲場所的相關研究起步較國外將對較晚,當下仍屬于一個較新的課題,它是隨著我國幼兒園戶外活動空間的規劃設計而發展起來的。與國外相比,依然停留在非理論層面上,更多的研究是探討兒童游戲及其心理、行為等單個方面,忽略兒童心理、行為等基礎理論與兒童游戲場所規劃設計理論相互滲透的研究。
90年代后,在學習的同時,我國學者開始探索具有我國特色的兒童游戲理論體系。朱堂純的《園林小品與設施——兒童游戲場所》對常規性兒童游戲場所進行了分類,收集了國內兒童游戲場地設計的成功范例,對各類兒童游戲場地及兒童游戲場所的設計都有較大的指導意義。由于兒童的活動特點會因為年齡段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因此方咸孚在《居住區兒童游戲場的規劃與設計》中針對此點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討論了如何劃分游戲種類、控制游戲范圍以及兒童在不同年齡段的自理能力等多個問題,并且對設計方法進行了研究。方咸孚的這本著作也是國內較早的理論著作。在《兒童和居住環境》中,研究者蘭春、張守儀以問卷調查、訪談的方式對8-10歲的兒童進行了調查,發現兒童對家的認識、生活模式以及對周圍環境的喜好不同是形成兒童不同的性格特點的主要原因,并對建設實驗性住宅及相關環境大膽的提出了設想。通過研究對現代小區環境,包括社區公園對兒童成長的影響提出了質疑。對于兒童游戲方面的研究,馬建業在《城市閑暇環境研究與設計》中論述了兒童游戲的意義、游戲場設計的原則以及設計實施等相關內容。洪德娟在《景觀建筑》中介紹了兒童的戶外活動空間中的游戲場所,同時概述了游樂公園在臺灣的相關定義及規范。此外,華中理工大學的胡思潤和林玉蓮在《幼兒園環境特征與兒童發展的關系初探》中,通過兒童抽樣調查的方法,以武漢市兩所幼兒園為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總結出了戶外游戲場所的環境是滿足和開發引導兒童興趣和注意力的外在動力。
2.國內兒童游戲理論的發展
我國的兒童游戲研究主要在是借鑒和引進西方游戲理論,尤其是經典的游戲理論。我國大約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起步,主要代表人物是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自1920年起,采用日記描述法以自己的兒子陳一鳴為研究對象,系統的進行了兒童發展方面的研究,其中也包括兒童游戲的研究。整個研究周期歷時808天。在1925年陳鶴琴出版了《兒童心理之研究》一書,他認為游戲有益于兒童的身體、智力和道德的發展。幼兒教育應當通過游戲來進行,因為對于兒童來說,游戲就是他們的生活。陳鶴琴的研究為我國兒童游戲的研究開辟了道路。從90年代開始,我國的相關學者及專家在大量引進國外兒童游戲研究成果的同時,開始了具有我國特色的兒童游戲理論體系的探索與構建。
3.國內兒童游戲場所的發展
相對于國外來說,我國兒童游戲場所及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的發展就顯得比較滯后。新中國成立以來,才開始在居住區內建設供兒童游戲的場地,一些城市公園中也開辟了兒童游戲場所、建立了兒童公園等一些與兒童游戲有關的活動場地。1980年,北京市將兒童游戲場地的建設正式列入了居住區的統建內容。此后,國內中兒童游戲場所的建設得到迅猛的發展,尤其是早期的兒童游樂場。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國對有兒童游戲場所的活動場地的建設從早期的城市公園和游樂場,如上海兒童交通公園、深圳市兒童游樂園等發展到近年來的各城市的居住區、商業步行街、城市廣場、街道、公園等城市公共空間當中。盡管涉及到的類型很廣,但覆蓋密度并不理想。通過目前兒童游戲場所的發展現狀來看:兒童的游戲場所的空間嚴重不足;兒童游戲場所的建設缺少合法性;場地規劃設計的缺失和顯示使用需求之間的矛盾;空間分布的不均一安全性的缺乏等,可以分析探究其產生的原因,例如:家長對兒童游樂活動認知的缺失;社會對兒童權利認識的不足甚至是忽視;過于重視學習的教育觀念;對于安全性的過分擔憂;兒童游戲場所建設理論水平與現實需求之間的矛盾等。此外,我國兒童游戲場所建設方面的法律法規還處于摸索前進的階段。對于兒童活動場地方面的規范在一些設計規范中也有所涉及,例如《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導則》、《民用建筑設計通則》《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公園設計規范》等等。但是并沒有兒童戶外游戲場所具體的設計指導原則,且大多提到的均是居住區內的兒童游戲場所。
小結
通過大量文獻資料的閱讀和整理發現,現階段對于兒童戶外游戲場所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理論方面,針對兒童戶外活動空間規劃設計的資料很少,更多的資料是較少文字的涉及。除此之外,對于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居住區和大型的公園中,而其他類型的城市公共空間,兒童戶外的游戲場所的研究就更加缺乏。兒童戶外游戲場所的研究是一個集兒童心理學、兒童發展學、城市規劃學等多學科緊密結合、相互滲透的進行的,而這樣的綜合性研究成果也相對缺乏。實踐方面,首先是對兒童權利的忽視導致的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的建造得不到重視;其次場地規劃設計的缺失和顯示使用需求之間的矛盾導致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的缺失;最后,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的建設有待健全的法律法規的支撐。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
作者簡介:宋娥(1991-),女,蘇州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蘇北新農村建設中公共活動空間環境研究——以徐州漢王鎮為例,項目編號:2012SJB76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