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蘇琳
近年來,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呈現新的趨勢。本文以近代建筑保護為主要線索,闡述了二十一世紀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思路。
近幾年來,文化遺產保存國際交流更加頻繁,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全世界共同提倡的文化策略。國際上的文化遺產保存維護在近幾年已經成為一種動態的發展,新思維與新理論不斷被提出,許多重要的憲章與宣言也不斷出現。二十一世紀以后,文化遺產的概念更加擴大,首先是2001年《全球文化多樣性宣言》的出現,接著《保護水底文化遺產公約》將文化遺產由過去的地面,延伸到了水域。2003年的《監護無形文化遺產公約》則將文化遺產由有形推展到無形的范疇。事實上,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無形文化遺產總是被獨立的看待。
在1980年以前,古跡的無形價值更是很少成為保存維護中的議題。因為被維護的古跡中缺少人的觸感,對于文化遺產視覺部分的強調開始受到批評,二十世紀末,文化遺產非視覺性的部分開始得到重視。1989年《監護傳統文化與民俗建議文》開啟了全球性對于無形文化遺產保護之新紀元,并且在2003年《監護無形文化遺產公約》中達到頂峰。
從某些觀點來看,無形文化遺產可以被視為是文化遺產獨立的類型。然而嚴格地說,許多無形文化遺產是與有形文化遺產相互關聯的,在西方國家,對于文化遺產態度的改變可以清楚地反映在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中。這是一種全球更“人類學”的步趨,將物質的歷史證物置于更寬廣的社會文化脈絡,亦無形元素之中。因此,總體來說,二十一世紀遺產保存的新思維即從“單體”到“整體”,從“有形”到“無形”,從“靜態”到“動態”。
從“單體”到“整體”
國際上關于文化遺產的保護愈發全面化,這其中就包括對于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的深化。專家們希望世界各國除了對建筑的本體進行關注與必要修復以外,更應該多花點經費與精力在文化遺產周邊環境的整頓與監控。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文化遺產的保護所重視的已不再是單棟建筑的問題,而是大環境的課題,即以場所精神為主要出發點,尋求場所精神內部文化與社會的機制。
所謂的場所精神,事實上在許多文化中都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它是讓某些城市得以充滿特色,充滿靈氣之背后根據。人類在營建現代環境時,往往缺乏場所精神的考慮,以致于結果只是一堆抽象建筑的組合。近代學者林奇與諾伯修茲也分別論述好的環境是不愁場所精神不在的情況。傳統的場所精神需要被監護與保護,而新的城鎮,也必須尋找新的場所精神。
場所精神是指在特定建筑物內部或附近進行的活動,建筑物的靈魂與它的使用時不可分割的。比如將一個著名的餐廳作為遺產保護起來,而餐廳從此失去飯菜的味道,僅僅成為一棟空洞的房子,這餐廳也同時失去了應有的精髓。成功大學校園中的參天榕樹,樹齡百年,茂密至極,便是此處的靈魂所在,同時就是整所學校場所精神的體現。如要談到成功大學的保護,就不僅僅要保護建筑,更要保護這集體回憶。
從“有形”到“無形”
場所精神是由有形(遺址、歷史場所、建筑物、景觀、路徑等)與無形元素(記憶、節慶、紀念、儀式、氣味等)共同構成。
無形的文化遺產很容易被聯想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事實上,關于建筑遺產的無形保護確實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類似。以臺灣的廟宇建筑保護為例,臺灣半島廟宇頗多,如何保護這些廟宇成為遺產保護工作者面對的共同問題。如果僅僅保護建筑,那么當地的風俗習慣將會被摒棄,而這些在寺廟內進行的文化活動,恰恰是寺廟存在的意義。如果在遺產保護的時候僅僅保護了寺廟外觀,而摒棄了傳統的禮儀和習俗,那么這種片面的保護與將整座建筑棄之不理所產生的效果并沒有區別。當地寺廟的文化活動和祭奠活動才是文化遺產保護者要真正注意的部分,它們才是建筑存在的意義,它們才是建筑真正的靈魂。
從“靜態”到“動態”
二十一世紀,文化遺產的保存出現了一種新的價值觀,認為生命本身在成長過程中就會不斷的改變。在此觀念下,新舊辯證成為一種設計策略,也是一種美學策略。許多文化遺產,透過再利用的過程,加入新的元素與空間,成為城市的新地標,也是文化觀光的新焦點。
大英博物館計劃由英國著名的佛斯特建筑師事務所以大中庭計劃取得設計權。這個計劃的概念十分簡單,其中最巧妙之處乃是將原來位于其中的圖書館周圍的空間拆除,只留下圓形閱覽室,然后在口字型展覽室與原圖書館周圍之間以一個超大型的玻璃屋頂加以覆蓋形成一個全新的大廳。而此大中庭也被視為是一個嶄新的都市空間,屬于人民的空間。
2012年4月26日,位于泰晤士河南岸格林威治的卡提沙克號展示館由英國女王重新揭幕,馬成為倫敦的新亮點。卡提沙克號是十九世紀一艘航行于大西洋與太平洋間的商用貿易快船,不幸在2006年遭大火燒毀。2007年,卡提沙克號開始整修,不但以最現代且最具創意的手法將船的內部打造成一個展覽場,整艘船也由葛林蕭建筑師事務所應用現代結構科技,被架高離船塢底部約3公尺,整個意象就像一艘船漂浮在半空中,船身與地面間則裝以玻璃天窗,由底部望去,更具震撼效果,透過創意設計,達成了再生的效果。
小結
近年來,國際古跡保存與修護觀念逐步呈現一種動態性。古跡保存與修護觀念并不是一成不變,它們也隨著時間與社會的改變而有所調整。多了解21世紀國際觀念與作法,進而接納實行,累積經驗,文化遺產保存與維護才能突破自我的框架,早日采取與世界同樣標準的觀念與準則,進而真正與世界接軌。
(作者單位:吉林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