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沈健?李洋
以大連理工大學學生食堂為例,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大學生在使用餐飲空間上所表現出的心理行為特征,通過建立該類型人群在特定空間的行為模型,提出目前高校校園餐飲空間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現象。
引言
目前我國高校餐飲空間的設計,往往考慮最多的是功能和流線組織,對空間設計如何更好地適應大學生的心理行為特征,則很少予以關注,這就造成學生對食堂就餐環境往往頗有怨言。
調研目的
本次調研對象選取了大連理工大學中心食堂二樓。調查大工師生對食堂餐廳環境的滿意程度及想要增設的使用要求,以便更好地運用環境心理學理論對食堂餐廳原有的空間環境進行改造和優化。
從環境行為學角度研究就餐同學的動線規律。并通過實地調研加以分析,總結出不同空間環境的不同行為特征、模式以及其存在的原因。
調研地點介紹
中心食堂位于大連理工大學西山生活區中,食堂二樓有出入口4個;桌子261張;能容納1044人;有1個自營窗口,3個私營窗口。
調查方法
第一、文獻查閱: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影響環境行為的相關因素。第二、定點調查法:選取每日早中晚食堂高峰期對調查地點進行統計。對該區域內人員的行為活動進行分析,了解本域內人們的活動現象。第三、 動線調查法:通過每30分鐘對來此活動的人的流線進行統計,掌握使用者進入該區域的行為過程,為最終進行環境行為分析提供有效的資料。第四、問卷調查法:本組根據調研需要設置了題目,共調查了100余人。
食堂人員定點分析
本次調研選取了工作日中的一天和周末。調研時間分早中晚三個時間段,每次半小時。07:30 - 08:00。因為是早晨,二樓不占層高的優勢,相對客流量比較少。而且因為趕時間等原因,同學們都坐在離食堂窗口近的地方就餐。中午時間段,人在選擇行走路線時,一般會抄近路。從電梯進入的人非常多。剛進入餐廳時,人有更多的選擇性。大都隨機選擇,用書包水杯等物品占位置。隨著下課時間的到來,人越來越多,位置全部被沾滿。下午17:00- 17:30,這段時間是下課的高峰時期,出入食堂的人比較多,由于下課的原因,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從前門進,而離開時學生會相對分散。食堂幾乎接近飽和狀態,幾乎每個桌都有人坐。也會有人因為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位置徘徊一圈。
第二個時間段,因為是周末,早上二樓的人流量更少了。相對高峰期也延后了。中午的就餐人數還是受到了影響,就餐集中時間段拉長,選擇座位也相對松散。
食堂人員動線分析
早上人就餐人員主要是從電梯上樓,大多集中在早餐售賣窗口,其他窗口在早餐期間不供應早飯。中午就餐時大部分人會選擇從電梯上樓,但是在就餐結束之后,會選擇離宿舍進的各個出口下樓。晚餐期間從各個入口進門相對分散,但是還是以電梯為主,就餐結束的流線相對比較隨意。
總結
對于人的心理基礎來說,大家對于選擇食堂就餐位置的心理環境因素卻是一致的。下面我們對以下因素進行詳細分析。
1.向光性。人和植物一樣,都有向光性的特點,陽光對于人的作用不管是在健康還是在心態上都是至關重要的。由于人們就餐時,普遍有觀望周圍景色的心理,這也就是為什么有許多人選擇靠窗的位置進行就餐的原因。但是,同時也應當考慮眩光的影響。
2.領域性與人際距離。領域性在食堂內的表現為“占座行為”、坐在桌子靠外一側、以及同時表現在我們進行調研問卷的過程中都有體現。人際距離則共同體現在陌生關系的學生對座位的“Z”字型選擇上。人與人之間還有親密距離、個人空間距離、社會距離、公共距離之分。
3.依托安全感。在食堂里,人們喜歡靠墻邊和窗口邊坐著。人站在空間邊緣,比站在外面的空間中暴露得要少些,并且不會影響任何人和物的通行。
4.擁擠。在實際調查中我們發現,當食堂飽和度達到40%左右時,很多已經進入食堂領域內的同學在尋覓徘徊了一圈以后才會選擇就餐位置。經過采訪我們得知,他潛意識認定這個食堂可選擇的位置已經達到上限,就只好退而求其次了。
5.慣性與無意識心理。有些選擇是不需要外界刺激,跟隨潛意識就做出的。比如慣性與無意識心理。
路徑選擇上,無意識心理會引導人們選擇靠左側的路徑,比如食堂中學生進入與離開的路線。
6.性別差異。此次調研,我們發現男女生是存在很大差別的。男生選擇比較隨意,無所謂就餐位置。女生相對會選擇的比較多,尤其是成群結隊的女生,會喜歡選擇一個相對寬闊的就餐桌子。
人和環境的共同作用或互感互動,才決定了人們當時當地的行為。 本次調查,我們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物理環境,和參與者相似的個人心理的共同作用下,產生了食堂位置選擇、最近路徑以及安全距離等不同的行為。同時,不同的行為又會產生不一樣的行為環境,在特殊的行為環境下人們會允許某些行為的發生,又會克制自己的某些行為。
總之,人的行為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在開放式的食堂產生的不同的行為現象,都有其表象的和潛在的各種影響因素所在。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
作者簡介:胡沈健,男,漢,遼寧,博士,碩士生導師,單位:大連理工大學;李洋,女,漢,河北昌黎,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