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常虹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的“表達與交流”一節明確要求:“力求個性、有創意的表達。”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江蘇)說明》中也指出:“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有個性色彩。”兩者就語言表達都明確規定有“個性”,這個“個性”也就是要求高中生的作文應有個性化。
唱自己心中的歌,將使自己的作文流溢出個性色彩。因為“心中的歌”是自己的真心話,新鮮的話、動人的話、啟人心智的話、令人感悟的話。然而,目前高中生寫作文大多不是唱自己心中的歌——說心中的話,而是說假話、空話、套話、怪話,鮮有作文能在語言表達上有自己的個性。形成這種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是教師的作文指導一般重于思想內容的正確深刻,重于表達方式的靈活多樣,有關作文個性化的指導與訓練遭受冷落。如高考考查命題作文(江蘇連續8年考查命題作文),則高三這一年的甚至高中三年作文訓練都是命題作文,練命題的審題、立意、選材、構思等,很少顧及作文的個性色彩。久之,學生對作文食之無味,棄之不得,有的到了一提作文就頭疼的程度。即便是一周兩節課的作文訓練(個別的還不放在課堂上聯系,而是在課后練),也只能是字數上為800字而已,很少在作文質量上下功夫,何談作文的個性化呢?
那么,怎樣能讓學生唱自己心中的歌,讓自己的作文富有個性呢?下面結合體會,談三種做法:
一、涵詠課文
作文訓練沒有很好的便于操作的獨立的教材。通編教材只是在專題訓練中涉及了選材、構思等一些寫作內容,但不成系列。江蘇省有省編語文教材,其中雖然有《寫作》這本教材,但是作為選修課,一般高中三年的語文課安排中每周都有作文課,選修寫作不便單獨實施,老師們很少按寫作的步驟去較為系統的訓練,因此,實際的作文課隨意性很大,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很多的高中作文教學時“放羊式”的。應該說,作文教學還需要規范化,還需要一定的方法、程序,這個規范和程序應隨著教材而運行,讓學生涵詠課本。涵詠于課本中云蒸霞蔚的技巧里;涵詠于課本中花枝招展的意蘊里;涵詠于課本中有滋有味的情韻里。總之,涵詠吮吸語文知識,獲取寫作技巧與靈感。如教學江蘇省編教材《現代散文選讀》第一專題:
本專題的6篇課文都是以寫人為主的散文,作者們以嫻熟的筆法塑造了明鮮鮮、活生生的“這一個”:胡適筆下的母親,劉鴻伏筆下的父親,梁實秋筆下的國文老師,賈平凹筆下的朋友,還有梁衡筆下的辛棄疾。一個個活脫脫的人物立在讀者面前。授課時要指導學生像作者那樣,抓住人物特征,寫出特點,寫出個性,寫出精彩,尤其是賈平凹的《畫人記》共寫了三個人,而這三個人均為朋友。賈平凹深知用一個模式,一種手法寫,必然令讀者生厭的道理,所以采用了一人一式的筆法:寫刑慶仁以側面描寫為主;寫譚宗林正面濃筆,而側面淡筆;寫馬河聲以書信格式,且用第二人稱,讀之親切感人。這些靈活的筆法里充滿著真情——對忠厚老實刑慶仁的欣賞,對真誠有趣譚宗林的喜歡,對機智靈活馬河聲的同情。汩汩有聲的感情中凸出了人物的個性。
本專題教學,還要引導學生積極的關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善于捕捉生活的細節,讓學生寫寫自己的親人,寫寫自己的朋友,寫寫自己的老師。教學結束后,我讓學生寫一篇“自己熟悉的人”的作文,題目自擬。一個女同學采用了先抑后揚的筆法,寫了自己的奶奶。先寫了奶奶雖不是老古董,也是識字懂禮的人,而那種傳統意識——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蒂固,從來不喊自己的名字,開口一個臭妮子,閉口一個臭妮子。在奶奶眼里,我是一個不應生在她家的多余的人。后來讓我改變對奶奶的認識是一件小事,那是一個深冬的傍晚,放學回家,遠遠望見一個身影在家門口遠眺,那是奶奶的身影。那身影多像冬日的夕陽那般溫柔……
這篇作文寫出了蘇魯豫皖接壤處“重男輕女”的傳統風俗。有的方言俚語顯示出了人物個性。特別是最后一個生活細節:奶奶的身影,其形鮮明,其情真切。
二、放牧詞語
如果說一個優秀的作家會養活文字,養活一粒粒文字糧食碼成一篇篇優秀作品,從而使一個個作品人物鮮活靈動,那么,高中生應該學會放牧詞語,將一個個平靜的溫和的樸素的詞,善良的詞,有教養的詞,在作文這片綠色的牧場里放牧,放牧出一個個鮮明的生命來。
其實,高中生已經掌握了大量的詞匯,卻因為不會放牧詞匯而使作文平平淡淡,甚至淡而無味。學會放牧詞語,那就該讓名詞更具有明朗清晰的真實感,讓動詞具有生動靈活的動態感,讓形容詞富有鮮明突出的形象感。下面是一個學生“生活札記”中的一段:
“在工作中,學習中,碰到困難或阻礙,你是會尋求別人的幫助還是一個人硬扛呢?你想取得成功,選擇依靠本人還是依靠自己?有人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于是閉門造車,在困難的泥淖中越陷越深;有人說,自己的力量太微弱,于是處處依賴于人,經不起一點挫折。”
這段議論中的“硬扛”“閉門造車”“泥淖”等詞,不僅具有鮮明的形象感,而且增添了理性色彩,說明作者懂得放牧詞語了。
另外,個性化不僅是詞語放牧出來的,更是經由自己的感情、經驗、智慧、胸懷等中介條件變化體現出來的。不經過主體中介的心靈融化,所描寫得景物和記敘的事物是不會帶有個性化的特點的。個性化是依賴自己對生活的聆聽、對生活的感受和不斷的發現賦予的。
如命題作文“依靠”。一個學生選取姥姥作為描寫的對象,寫姥姥因姥爺去世而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態度,由舍不得吃,到把雞蛋當飯吃,姥姥唯一沒有改變的是對那間破土坯房的依靠——“人死了總有個停放的地方”。這情節顯然是經過作者感情的過濾進而理性的透視,使“故鄉才是人永遠的依靠”的主題更純潔動人。尤其是“人死了總有個停放的地方”人物語言,驚動了讀者的心弦。
三、煉出精彩
“寫作是一種技術,凡是技術的能力,不能單靠知識、理論來增進的。必須實地的練習,使它漸漸地純熟、精進”。(蔣伯潛語)是啊,一切技能都是煉出來的。孫猴子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爐里煉出一副火眼金睛。那么,高中生的作文也要加強訓練,練出精彩,練出晶瑩幽雅的文氣,練出五顏六色的個性。
高中生的作文訓練不一定局限于課堂作文上,亦應搞一些扎實有效的訓練。如即景而賦,像校園里的一株小樹,一棵小草,一朵小花;大自然中的一滴雨水,一片云霞,一座清峰,一泓清泉……均可讓學生即景而賦,寫出景物特色。如:
(1)小草在晨曦中睜開了睡眼。“睜”字擬人化且富有動感。
(2)花園里那朵和春陽一齊微笑的花兒。“微笑”其形可愛可親,因為具有嫵媚感。
(3)我給自己懶惰起了個名字——冬眠的小狗熊。“懶惰”銜接“冬眠的小狗熊”,使讀者一洗厭惡之感。
這些簡潔又富有形象感的語句,在傳達出對某種美好事物發現的欣喜之外,又顯示了自己的個性。
亦可寫片段作文。如學校的各種活動,要求寫出活動中的一朵小浪花。這種訓練,是將同一種題材能夠常寫常新,在細小的生活情節里,流溢出迷人的個性來。在片段小作文中,學生最容易將自己的情韻與生活色彩完美統一起來,讓個性與語言能力向更美的境界發展。
還可多寫寫詩歌。寫詩可以錘煉語言,積累感情,對形成語言的清新凝練頗有成效。這種有效的訓練方法,由于高考作文禁止寫詩歌,教師就放棄了詩歌的寫作訓練,這樣,學生作文中便少了一些情韻和詩意,也缺失了個性的顯示,缺失了新的藝術境界。為改變作文教學中的這一畸形,大膽地讓學生寫寫詩,寫出想象奇幻的詩句和傳神靈動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