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雁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寫作教學中,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并且抵制抄襲行為。”可以說,作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和終極目標是要教會學生表達自己,服務社會,美化生活,提高生命的質量。所以作文教學必須站在提升生命質量的高度,把學生帶出虛假作文、虛假情感的怪圈,探索一條關注人性本真,適應生活需求,引導價值取向的作文教學新路。
一、學會表達真情
認真解讀《語文課程標準》對習作的要求,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說真話、實話、心里話”就是讓童真得到自然流瀉;“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就是讓童真得到不拘一格的綻放,我們如果脫離實際要求學生作文立意的深刻新穎,只關注作文的文字形式,忘記了作文教學的育人目標,為了追求語言文字的表層效果,放縱學生在記實作文中胡編亂造。小學生的作文就失去了心靈的自由和本真的情意,“立意”越高,人格將會越低。所以教師的職責就是用真誠守住童真,用真情渲染童心,用智慧激發童趣。讓學生的作文反映自己的生活是天然合理的,也是最吸引人和感動人的,這樣的作文自然是健康的。
對于作文中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的訓練自然要有,但要淡化,不能強求學生選材典型,結構嚴謹,也不要希望每個學生文句生動優美。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實際引導學生努力達到字正句順,把事情寫得比較具體清楚。最關鍵的是訓練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兒童生活,因為童言稚語一直被詩人推崇為最本真、最美麗的語言,所以不要把成人的思想和語言灌輸給學生。當然,現實中的學生,并不是所有的語言都是美好的,特別是生活在不良環境中的學生,他們早早的染上成腔爛調,甚至是污言穢語,如果對這些語言也沒有原則地進行贊賞,教學便失去了價值導向,所以教師要在學生的語言實踐中適時遷移在閱讀中學到的規范語言。
二、學會創造活動
要學會創造活動,給孩子提供創作的源泉。即多寫驅動作文。說白了就是讓學生沒有寫作的壓力,而是在完成某項具體的有意義的任務。比如語文老師組織春游,學生往往望而生畏,他們知道教師之意不在游,而在游后作文也。教師針對這種情況,改變策略:讓學生通過寫信向老師推薦春游的地點,為了使自己的建議得到采納,他們想方設法把推薦理由寫具體;通過評議確定了地點,再設計旅游的線路,設計活動項目等方案,然后按方案實施。春游后搞一個春游照片展,讓學生為照片配上說明,這種策略效果一定很好。
任務驅動的作文對學生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寫不寫,寫得好不好直接意味著能不能完成任務,學生在非常強烈的完成任務的動機中學習作文,同時盡力通過作文完成任務,解決問題。這樣,作文就回歸到自己的本原——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這樣也就擺正了作文與做人的關系,作文是為做人做事服務的,作文寫得好固然重要,做一個真誠的、高尚的、能干的人則更重要。
任務驅動的作文教學目標從純語言轉向內容、個性、語言的多元取向;教學的途徑也從單純依賴作文課轉向結合學生的閱讀、生活、活動經驗,抓住一切有利時機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作文教學的形式從以記敘文為主轉向根據任務要求使用多種文體,想象和記實并用;評價作文的標準不僅是語言的規范和精彩,還有內容的真實、有用、有意義。總之,任務驅動作文的教學不把寫作本身看成目的,而看成現代人文明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
因此,教師首先要為應用文訓練開拓應用的渠道和機會。假期中,師生、生生通信;有事離校自己寫假條;東西丟了自己寫啟示;節日間,給親人寫信等等。其次,我們要想盡一切方法提倡學生用學會的作文本領去干預班級、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例如:為父母提供家庭旅游線路,給校長寫建議書,為學校活動寫廣告,向有關部門舉報違紀違法事件,編寫自己的作品集,創作童話、寓言、故事……一句話,可以讓不同層面的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應用方式。一切有助于學生語言的實際應用的辦法、形式、機會,我們都沒有理由放棄。
三、學會評語贊賞
既然作文表達的是一份真情實感,我們就要格外珍視。沒有人可以漠視心靈的歌唱,生命的傾訴。每一篇作文交給老師,老師都應帶著一份真情,視閱讀、批改的過程為師生對話與交流的過程,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靈魂交融,在相互信賴的氛圍下啟迪心智,從而“創造讓教師崇拜的學生”。如果教師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評判、指責的話,學生的寫作潛能就得不到喚醒和激發,甚至遭到毀滅。
如何寫評語?一是文,二是人。
對文的關注就是要盡可能地睜大眼睛尋找孩子習作中的閃光點,眉批總批不吝贊美之詞,對出現的問題提出修改建議措辭要委婉,以不傷自尊為前提,總之批語要觸動學生的心弦,挑起學生習作的沖動,相信自己的習作能力,從而體驗作文帶給他的愉悅感。
對人的關注則是關注學生習作內容中表現出來的問題、困惑、好奇、傷心難過、憤憤不平等情緒。在評語中注意疏導、指導和調適。作文是學生生活的寫照,涉及很多領域,呈現出的是綜合的東西,所以語文教師更要確立“大作文”觀,既要指導作文,又要啟發做人,學習做事。
只有我們重視、理解、尊重、欣賞學生習作過程中的體驗,注意保護他們的習作積極性和表達欲望,用批語和學生進行心對心的交流,學生才會用心看你的批語,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