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靜
摘要:紫砂壺藝作為民間手工藝代代相傳,薪火相繼,發展到今天,傳世精品之多,流傳之廣,造型之豐富已經無法歷可盡數。在這眾多的紫砂壺造型中,有一款“僧帽壺”以其極高的難度,巧妙的造型一直以來備受人們的喜愛。通過對作品“僧帽壺”分析紫砂創作中意念展開分析。
關鍵詞:“僧帽壺”;紫砂壺創作
歷史悠久的宜興紫砂壺,一直深受古今中外,文人雅士所深愛篤好。隨著當代文化藝術的繁榮,宜興紫砂文化藝術也迎來了一段快速發展的時期,越來越多的人接觸紫砂,認識紫砂,了解紫砂,宜興的紫砂作品也越來越受到海內外藏家的青睞,在生活中成為一種陶冶性情的愉悅活動。千百年來,宜興的陶土孕育了每一代的紫砂人。紫砂壺藝作為民間手工藝代代相傳,薪火相繼,發展到今天,傳世精品之多,流傳之廣,造型之豐富已經無法歷可盡數。在這眾多的紫砂壺造型中,有一款“僧帽壺”以其極高的難度,巧妙的造型一直以來備受人們的喜愛。
僧帽壺造型的誕生可以一直追溯到元代,元朝以藏傳佛教為國教,“《元史·釋老傳》曰:“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釋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廣而險遠”佛教影響了當時社會的方方面,但僧帽壺的載體缺并非紫砂而是瓷器。元代青花瓷聞名于世,因壺口形似佛教僧侶的佛帽而得名,壺的口延上翹是僧帽造型的標志,前低后高,鴨嘴形流,壺蓋臥于口沿內,幾乎嵌入壺身,束頸、鼓腹、圈足、曲柄。元代的壺器造型大多敦實、所以當時的僧帽壺壺頸較粗、壺流略短,但這并非是當時的工匠缺乏創造力,而是與當時的熟泥加工工藝有關,泥料中的雜質較多,在燒制的時候黏性不足,這一點限制了工匠于造型上的發揮。到了明代,隨著大量瓷器工匠轉移到紫砂器方面的制作后也將此器形移植了過來。工藝得到長足的發展,所以明代僧帽壺形體敦實,壺頸較粗,壺流比元代略長。腹部略瘦,寶珠形紐蓋,鴨嘴形流,短頸,鼓腹,圈足,一側扁平曲柄,造型優美,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
從歷史上看紫砂僧帽壺的誕生實際是元明兩個時代的變遷息息相關,反應了當時的民族交流,同時也可以從制作工藝的變遷,設計思想的轉變,解讀元明交替時期紫砂壺藝的發展,它清晰的反映了當時紫砂在中國歷史大環境中不斷變化的歷程,再一次印證了紫砂壺藝所特有的時代特征。
在明代,僧帽壺的造型出現了兩條差異較大的分支,一是李茂林款僧帽壺,二是時大彬款僧帽壺。
李茂林款僧帽壺在僧帽壺中的地位是比較獨特的,因為如將嘴、把不做考慮的話,壺身與當今和尚們冬天所帶之帽子最為相象。因此可以說在遍查佛教典籍后,沒有發現有關對僧帽的具體形制記載的情況下,此壺和僧帽這個名字的原始意義(上文《四分律》中載僧人因天氣寒冷而佛祖準許帶帽之語),并和現實情況下(凈土、禪宗等中原佛教僧侶所帶之帽子)最相符。
時大彬款僧帽壺特點也頗為明顯,壺身六瓣,鴨嘴流,蓮瓣裝飾上升到壺冠,耳型把上有一小扳手(似飛把)。壺底刻“萬歷丁酉年時大彬制”(公元1597年)楷書。
從刻款銘文上兩把壺的制作時間相差不超過二十年,但形態差距卻如此之大,一般情況下同名器形見應存在的一定的相同點或前后變化的傳承,于這里卻絲毫沒有脈絡可尋。再翻看資料,介紹時款僧帽壺時多提到了是從元代瓷器中“甜白釉僧帽壺”演變而來,根據時間計算元代要早于紫砂開始盛行的明朝。雖然紫砂圓形僧帽壺本身之間也有一些細微不同變化,但總的來說應該是最早出現在紫砂器中的僧帽壺造型。
而到了清代,僧帽壺的制作幾近失傳,究其根源在于元代佛教興盛之后,明朝最高統治者多崇信佛教,并對之加以提倡和保護。但他們又無一例外地整頓和限制佛教,在諸多限制之下,佛教的影響力大不如前,而清朝對于佛教的政策幾乎完全是繼承明代的。更因僧帽壺的壺身為等邊等面折腰六方形,所以在泥片的對角連接工藝過程中需要扎實深厚的陶藝基本功和淵博的文化內涵,制作的難度高,這就是我們很難見到一把清代像樣的僧帽壺的原因。
經歷了清代的低谷,由顧景舟先生領銜的現代紫砂又一次將這一造型帶向了新的高峰,顧景舟制作的僧帽壺把形、質、神發揮得淋漓盡致,鋒芒內斂,各個部分的銜接自然貼切、和諧挺刮,造型上節奏緊湊、渾然一體。壺嘴與壺身的連接處、壺頸的肩線線條等細節處都顯現出手工藝的趣味和紫砂傳統造型藝術的精神。
僧帽壺獨特的造型一直以來倍受藏家和壺藝愛好者青睞,但市場所見多是做工粗糙,濫于充數之類,難得一見之精品,以筆者淺見,好的僧帽壺務必要做到以下三點:
1.形:僧帽造型結合幾何形的線條有著非凡的設計美感,使之頗具趣味性和觀賞性。
2.神:貫氣的造型協調統一、和諧得體,氣質文雅,有著非凡的氣魄,讓人能從仿制品中小中見大,完美體會到一代壺藝大師的藝術修為。
3.質:選料考究、工藝處理精細,質感能夠突出僧帽造型的特點
紫砂壺藝博大精深,作為新時代的紫砂陶手,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每一個流傳至今的造型背后都有一段獨一無二的故事,這些造型無一不凝聚了時代的精華,前輩藝人的感悟,只有了解紫砂造型背后的故事,增進自我修養的培育,才能承前啟后,做出具有當代感的優秀紫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