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林燦等



摘要 [目的]研究甬秈975最佳氮肥施用量。[方法]設5個氮肥施用量處理和1個空白對照,小區凈面積13.4 m2,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結果]各施氮處理間產量無顯著差異;施純氮210.0 kg/hm2時穗、粒、重較為協調,增產潛力大;施純氮270.0 kg/hm2時實割產量最高,收益最好,但其肥料利用率較差,同時病蟲害和倒伏風險加大,生態負擔重;施純氮150.0 kg/hm2時肥料利用率最高,產量高,經濟效益好。[結論]綜合考慮高產、穩產、效益,在高肥力大田中甬秈975純氮施用量控制在150.0 kg/hm2左右為佳;當大田肥力中等或偏低時純氮施用量可增至180.0 kg/hm2左右;為發掘其高產潛力,在高產攻關田純氮施用量可增至210.0 kg/hm2左右。
關鍵詞:早稻;甬秈975;氮肥施用量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08-067-02
甬秈975是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育成的中熟早秈新品種,于2014年2月通過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該品種植株較矮,分蘗力較強,千粒重高,抗倒性較好,后期青稈黃熟,豐產性好,在浙江省適宜作早稻種植。兩年浙江省區試平均單產7 236.0 kg/hm2,比對照金早47增產7.8%。2013年省生產試驗平均單產7 096.5 kg/hm2,比對照金早47增產7.3%。在近幾年甬秈975試驗和示范推廣中,筆者發現甬秈975對氮肥相當敏感,直接影響其灌漿成熟期的轉色和結實率。因此,甬秈975的氮肥施用的定量研究對其今后的推廣應用尤為重要。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和土壤條件 試驗點設在奉化市西塢街道下徐村。試驗田前茬為冬閑田,青紫泥土質。
經檢測,供試土壤有機質含量為5.71%,pH 4.88,水解性氮272 mg/kg,有效磷20.1 mg/kg,速效鉀108 mg/kg,水溶性鹽總量0.91 g/kg,屬高肥力土壤。
1.2 供試肥料 氮肥為尿素(含N 46%)和碳酸氫銨(含N 17.1%);磷肥為過磷酸鈣(含P2O5 12%);鉀肥為氯化鉀(含K2O 60%)。
1.3 試驗處理和設計 設1個因子,即氮肥總施用量。氮肥總施用量設6個處理,分別為施用純氮270、240、210、180、150 kg/hm2,以不施肥為對照。小區凈面積13.4 m2,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
施用方法則根據早前甬秈系列早稻品種氮肥施用特點研究的經驗總結,以基肥、苗肥、穗肥比例為1∶2∶0較佳[1-2]。各處理施用氮肥種類、數量見表1。
1.4 試驗概況 在試驗小區四周作小土埂,并且用黑色塑料薄膜包埂,防止肥料相互滲漏。各小區獨立排灌。試驗田四周設保護行。基肥用碳酸氫銨,苗肥用尿素。在機耕耙平后施用375 kg/hm2過磷酸鈣,碳銨在小區建成后作面肥施用,苗肥在插種后7、18 d分兩次施用,同時配施氯化鉀112.5 kg/hm2。其他管理統一參照當地大田水平管理。
試驗于4月5日播種,5月2日移栽。移栽前一天考查秧苗素質,測得苗高18.7 cm,每苗基莖寬為4.0 mm,百苗鮮重為36.6 g,百苗干重為6.6 g,秧苗素質較好。小區插種規格為16.7 cm×16.7 cm,每叢4本。同時,在各生育期進行農藝性狀記載和經濟性狀考查,于7月21日收割,各個小區單收、單曬后測實產。
由于從6月15日開始奉化進入梅雨期后連續陰雨天長達21 d,且6月下旬平均氣溫只有22.6 ℃,為20年來最低,日照時數更是有統計以來歷史最低,7月中上旬仍是以陰雨寡照天氣為主,氣象條件較常年差。早稻孕穗后期和抽穗揚花期受低溫、寡照、降雨多的影響,普遍授粉結實差,結實率大幅降低,千粒重也較常年低[3]。
試驗數據運用DPS數據處理系統和EXCEL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 從表2可以看出,隨著施氮量的增加,甬秈975實割產量先小幅降低再小幅增加,處理①平均單產最高,比無氮區增產42.2%;其次是處理⑤,平均單產比無氮區增產37.6%,比處理①減產3.2%,減產不顯著;處理②、處理③、處理④平均單產分別比處理①減產3.7%、4.4%和6.7%,分別比處理⑤減產0.5%、1.3%和3.6%,減產不顯著。由此可知,各處理相較于無氮區增產都在0.01水平顯著,施氮肥是很有效的,但各施氮處理間無顯著差異,在土壤肥力高的田地施用純氮150.0 kg/hm2為佳。
2.2 施氮量對產出率和經濟效益的影響 肥料的產出率涉及糧食生產效益和生態環境安全,在高產穩產的基礎上應適施、少施氮肥,減輕過量施肥對環境造成的負效應,并且做到節本增收相平衡。從表3可以看出,5個施氮處理的產量比不施氮肥的明顯增加;純氮的產出率以處理⑤最高,達12.9㎏,處理①則相對較低;但是,分析經濟效益,施氮凈收益處理①最高,達5 523.0元/hm2,處理⑤次之,達5 379.0元/hm2,遠高于其他處理。由此可知,施用純氮270.0 kg/hm2雖然收益最好,但用肥最高,氮肥利用率較低,環境污染和種植風險大;而施用純氮150.0 kg/hm2時,氮肥利用率最高,產量較高,經濟、生態效益好。
2.3 從穗粒結構上,分析施氮量對產量的影響 從表4可以看出,結實率以無氮區最高,達69.4%,各處理的結實率隨氮肥的增加而逐漸下降,處理⑤以59.9%在施氮處理中位列第一 ,且較處理④、處理③、處理②顯著提高,分別高出4.4、4.7、5.4個百分點,較處理①提高在0.01水平顯著,高出8.6個百分點。由此可知,增施氮肥會降低甬秈975的結實率,在各施氮處理中施用純氮150.0 kg/hm2時結實率最高,更易高產、穩產。
有效穗數以處理①最高,達406.5萬/hm2,較其他處理在0.01水平顯著提高。每穗實粒數則以無氮區最高,處理③次之,處理①最低。千粒重則以處理①最高,較處理⑤顯著增加,但與其他處理無顯著差異。從理論產量來看,處理③單產最高,比處理⑤增產7.2%,增產在0.05水平顯著,與其他施氮處理相比增產不顯著。這與各處理實產趨勢并不完全一致,可能與各處理在抽穗揚花期和灌漿期受災害性氣候的影響,致使結實率和千粒重水平都較常年正常水平低,產量優勢得不到發揮有關。由此可知,高氮區(處理①、②)比低氮區(處理④、⑤)增產是依靠有效穗數的提高而取得,中氮區(處理③)的增產是在千粒重不下降的同時,穩步提高有效穗數和每穗實粒數而取得,即顯示施用純氮210.0 kg/hm2時甬秈975的穗、粒、重較為協調。
3 結論與討論
研究表明,處理③穗、粒、重較協調,增產潛力大;處理①實割產量最高,收益最好,但其肥料利用率較差,同時氮肥過量往往會造成生長過于繁茂,貪青遲熟,病蟲害加重,倒伏風險加大,生態負擔重;處理⑤施肥最少,但其肥料利用率最高,產量高,經濟效益好。綜合考慮高產、穩產、效益,在高肥力大田中甬秈975純氮施用量控制在150.0 kg/hm2左右為佳;當大田肥力中等或偏低時純氮施用量可增至180.0 kg/hm2左右;為發掘其高產潛力,在高產攻關田純氮施用量可增至210.0 kg/hm2左右。
以往的氮肥試驗表明,甬秈15[2]和甬秈69[1]的最適純氮施用量分別是180.0和210.0 kg/hm2,較甬秈975最適純氮施用量150.0 kg/hm2高得多。可見,在大田生產中,要實現高產、穩產,甬秈975分別比甬秈15和甬秈69少施尿素近60和120 kg/hm2,節本增效明顯。
參考文獻
[1] 金林燦,成麗萍,施賢波,等. 早稻品種甬秈69的氮肥用量與施用方法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09(2):320-321.
[2] 成麗萍,金林燦. 早秈稻甬秈15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方法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10(1):79-81.
[3] 張寒,婁偉平. 近20年氣候變化對早稻結實率的影響分析[J].浙江氣象,2005,26(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