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梁平雙桂堂作為西南地區重點寺院,對其的旅游開發和發展問題在快速發展的時代變得尤為重要,今對其發展問題和發展策略進行詳細的分析,為雙桂堂的后期發展提供一些線索,促進其現代旅游業一體化的發展。
重慶梁平雙桂堂寺院作為全國重點接法寺廟,具有濃厚的佛教文化;寺廟的建筑特色、人文特色、地域特色都是其獨有的,目前雙桂堂的發展既面臨著機遇卻又遇到了瓶頸,今就其當下的發展問題和發展策略進行分析。
雙桂堂發展特色
(1)建筑特色:雙桂堂又名金帶寺,歷經幾百年的反復修建,現占地面積達8公頃有余,寺院布局呈長方形四合院,以南北為軸線,主殿則在軸線上,除關圣殿以外,兩側分東西廂房有328間;長廊相聯,院內花園、天井、放生池、龍井一口。雙桂堂建筑群里有大量的木雕、石雕、才回等建筑裝飾元素所裝飾,其中蘊藏著樸實、矯健的民間藝術風格。寺院建筑布局合理,設計精巧,機構嚴謹,作為我國明清寺廟建筑風格代表,給當代建筑設計的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參考資料。
(2)方丈功績:雙桂堂的主持雖更替十六代,但都是得道高僧,學識淵博,其中第一代破山和第十代竹禪的成就最為顯赫,史冊《中國佛教》,更是聞名中外。破山主持是明末清初的著名高僧,世有“小釋迦”之稱。其詩篇、書法在文壇都久享盛譽;其《破山語錄》被海內外學者閱覽,是研究佛學和當時人民生活的重要歷史資料。竹禪主持作為清末著名畫僧,一生獨好書畫,成就斐然。后人評價他為:“攜大筆一枝,縱橫天下;與破山齊名,膾炙人間。”雙桂堂的現任主持釋大塊法師畢業于重慶市漢藏教理院,現系重慶市佛教協會副會長。
(3)文物頗多:雙桂堂建筑、園林景觀獨具特色,珍貴文物眾多:雍正御賜《藏經》一部;印度十一世紀梵文手寫《貝葉經》一部;緬甸的漢白玉佛;朝鮮國寶光和尚的口筆書法等。這無不是我國寶貴的藝術珍品,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
(4)文化底蘊:梁平文化底蘊深厚,其有五項(梁平癩子鑼鼓、梁平抬兒調、梁山燈戲、梁平木版年畫、梁平竹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收入保護錄,并享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美名。梁平將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底蘊優勢,整合梁平的文化旅游資源,使文化產業與現代旅游業發展相結合,提高旅游產品的獨創性,吸引大量游客,促進文旅互動。
發展問題和發展策略
經多次考察梁平雙桂堂,并查閱相關資料,對其發展問題總結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寺院和園林景觀布局局促,規劃不完善;第二,物業的閑-改問題;第三,品牌業態的欠缺問題;第四,深度消費問題;第五,對宗教信仰的管理規范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對雙桂堂的再次修復以及重新規劃布局
對雙桂堂的修復問題已不僅僅是當下的問題了,早在清朝就不斷的進行修復、改建、擴建工程,對于目前快速發展旅游業的大好社會背景下,對其的改造和重新規劃布局問題變得尤為重要,對這個問題的解決主要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就是資金;二就是后期設計施工。針對資金問題,我們可以在政府的財政支持下,更多的依靠當地人民和雙桂堂本身,充分調動當地人民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當地人民的經濟水平,采取政府給予補助,支持當地人民投身與雙桂堂的旅游事業的發展之中;而雙桂堂本身可以借助廟會、佛學講解等方式賺取合理的功德。關于后期設計施工,一定要有嚴謹的學術研究的態度,實地考察,提出可參考性意見,前期對地方的設計規劃圖紙多方研討審核,方可投入實際改建中。
(2)挖掘深度消費,發展特色產品
就雙桂堂而言,主要可以在特色土產品和梁平民間藝術上費工夫,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規范供貨源,設立發展基地。
(3)建立政府和機構聯動的整體推廣模式
任何旅游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政府和企業機構的支持,只有充分利用政府給出的支持條件,加強管理與協調作用,充分發揮企業機構的商業規劃模式。
(4)加強佛教院校與雙桂堂的合作
目前我國佛教院校不多,雙桂堂眾多高僧和弟子分在西南多個寺廟內,影響深遠,幾乎成為國內漢傳佛教的最大禪派。故雙桂堂素有“西南禪宗祖庭、蜀中叢林之首、第一禪林”等之贊譽。加強佛教院校與其合作,科學的傳達佛學文化,不斷加強宗教文化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作為一種信仰,為世人做良好的示范作用。
(5)加強宗教文化組織交流,募捐發展基金
重慶市梁平雙桂堂是目前最早的當地宗教文化組織,于于1991年11月30日在重慶工商局登記注冊掛牌成立,在職員工60名。主要開展民族宗教、佛事活動、開展文化旅游業等。加強其組織與其他組織的交流和聯系,發揚博大精深的佛學文化,并通過組織募捐雙桂堂的發展基金,使雙桂堂有可持續性發展基金,不斷發展。
(6)整體產業鏈的培育和保護
對目前我們已有的古建筑、宗教組織、特色產品進行保護,開發整體產業鏈,使其作為當下更為合理的生存和發展,對于已有的較為成熟的梁平版畫產業鏈要保護,融入到雙桂堂的發展中來。總之,堅持政府規劃為主導,當地人民配合為輔,開展商業鏈,積極推廣,持續健康發展。
結語
雙桂堂的作為西南著名的佛學禪堂,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內涵,發展特色和產品的開發可能性較大,目前梁平的旅游業發展也為雙桂堂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契機,針對目前雙桂堂出現的問題進行逐一解決,采用切實有效的發展策略,對其進行符合時代、符合時代思潮的觀念更新和形態變革,建設當代新型旅游景點。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
作者簡介:楊梅(1987-),女,四川廣安人,重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巴渝建筑藝術形態與裝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