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歡歡
【摘 要】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出于建立理想城邦的需要,設置了一套國民教育制度。本文試圖對理想城邦中的教育的目的進行探究,將其中所表達的教育目的分為兩個部分——教育的一般目的與教育的最高目的,并分別對兩種教育目的的內容與內涵進行淺析,以期達到對該問題相對全面的認識。
【關鍵詞】《理想國》 教育目的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8-0032-01
《理想國》一書中的許多教育思想對于當代的教育來說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在對理想城邦中國民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得出教育的一般目的,進而對包括柏拉圖所指的教育的終極目的在內的教育的最高目的進行分析與闡述。
一 《理想國》中教育的一般目的
1.教育一般目的的理論依據
第一,人性假設論。所謂人性假設論就是利于統治者進行統治的謊言。柏拉圖稱,在人類出生時上天就賦予了人們不同的特性,根據這些不同的特性可以把城邦中的居民分為三種人,第一種是含有黃金的人,這類人擁有知識和智慧的品質,能夠統治國家,與靈魂中的“理性”部分相符合;第二種是含有白銀的人,這類人擁有勇敢的品質,擔負保衛國家的職責,成為護衛者,與靈魂中的“勇氣”部分相符合;第三種是含有銅和鐵的人,這類人所具備的是手工業者和農民的素質,成為城邦中的勞動者,與靈魂中的“欲望”部分相符合。
第二,正義論。柏拉圖所提出的正義論具有兩層含義——國家層面的正義以及個人層面的正義。個人正義具有兩方面的內涵。從一方面來說,對應于城邦中有統治者、護衛者和生產者三個部分,個人的靈魂中有理性、激情和欲望三個部分。從另一方面來說,個人正義是指按照自己天性中的各種品質做工作,盡本分。
二 教育的最高目的
柏拉圖將哲學王的培養作為教育的最高目的,作為城邦中教育的第一要務,因為哲學王是柏拉圖理想城邦能否實現的主要條件,如果教育不能培養出哲學王,理想的城邦就無從建立。培養哲學王的教育目的內在地包含著實現靈魂轉向的目的,因為后者是前者的重要部分,實現靈魂的轉向是培養哲學王的基礎。
在關于哲學家是如何達到對于事物本質的認識并成為城邦統治者的這一問題上,柏拉圖巧妙地運用了一個隱喻對于這一過程進行了完整的描述,這一隱喻就是著名的“洞穴理論”。
柏拉圖的“洞穴理論”從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的內容是關于哲學家如何走出洞穴,通過艱辛的努力達到對于善的認識;第二部分講的是哲學家如何重回洞穴,利用他所掌握的真理來塑造城邦。
在第一部分的描述中,一群一輩子都在山洞中生活的人,他們從來沒有離開過山洞,而且頭頸和腳都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頭,只能看到洞穴后壁。
第二部分內容講的是一輩子生活在一種近乎無知狀態中的人們,由于種種的限制,不能認識知識和真理(真實的火光),而只是擁有意見(火光投影)。因為偶然的機會,長期生活在意見世界中的極少數人,與外面的世界有了接觸。當被告知他們賴以生活的信念是虛假的時候,他們起初是不敢相信的,因為相信的話就意味著顛覆了自己長期信奉的觀念,那么該如何去獲得關于真理的知識呢?這將是一個艱辛的過程,柏拉圖將這一過程稱為“靈魂的轉向”。
在有關兩個世界的劃分上,柏拉圖提出了“線喻”,他用一條線把世界分為可知世界與可見世界兩部分。可知世界是以理念為認知對象的世界,可見世界是以具體事物為認識對象的世界,可知世界與可見世界的關系正如同實物與影像的關系一樣。所謂靈魂轉向,就是通過教育使人的靈魂從可見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達到對于真理、事物本質的認識,并認識最高的理念——善。柏拉圖所要求的這個“靈魂轉向”,實際就是看問題的立腳點和世界觀的轉變。
從中可以看出柏拉圖對于哲學家治國這一理念的推崇與他所意識到的現實中存在的巨大阻力之間的矛盾。柏拉圖之所以推崇哲學家治國這一新理念,是源于他對現存的各種政治體制的不滿。這四種政治體制分別是榮譽政治體制、寡頭政治體制、民主政治體制和僭主政治體制,在他看來,榮譽政治體制中的人們熱衷獲取勝利并愛榮譽;寡頭政治體制下城邦分裂為窮人和富人兩大陣營,人們所崇拜的是金錢;民主政治體制主張的過度自由與不恰當的平等將會導致無政府主義,并使得人們的性格中缺乏節制;僭主政治體制是最糟糕的體制,特點是僭主的專斷獨裁和對人民的極端奴役。他認為現存的政治體制的實施都不能保證城邦中正義的實現,只有掌握了真理的哲學家進行統治才能維護城邦的正義。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存在著上述兩種教育目的,即以人性假設論和正義論為理論依據而旨在促進城邦居民各安其位、各就其職的一般目的與以培養城邦統治者——哲學王為目標的最高教育目的。教育的一般目的與教育的最高目的構成了柏拉圖《理想國》中教育目的的整體,兩者同樣服務于理想城邦的構建。在柏拉圖看來,教育的最高目的高于教育的一般目的,但是就理想城邦的構建來說,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希臘〕柏拉圖.理想國(劉勉、郭永剛譯)[M].北京:華齡出版社,1996
[2]鄭輝、劉飛.柏拉圖國家與公民合一的正義觀——對《理想國》的解讀[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22~2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