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成熟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語法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過程,更是教師的教學情感和學生的學習情感以及作品的表現情感三者溝通融合的過程。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中階段的學生應形成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在古詩詞的學習中,要“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古詩詞時要注意教學的方法、手段,將課標的要求、考試的要求與教學藝術相結合,讓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學得高效。下面從三個方面淺析古代詩歌賞析教學的藝術性:
(一)、鑒賞詩歌的內容
古代詩歌從《詩經》到清代,數量之多,題材之廣,令人贊嘆。但就其內容而言,大體可概括為:
1、寫景抒情: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一句寫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蒼老的樹木,烏鴉的哀鳴,渲染出一種蕭瑟荒涼的意境,含蓄地表達出游子無家可歸之意。“小橋”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靜的畫面,與前句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引發游子的鄉思。“古道”一句寫古道荒涼,西風驟起,馬也因長途跋涉而累瘦了,從側面反映出游子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這九種景色全是名詞,沒有用一個動詞,卻巧妙的連綴在了一起,構成秋郊圖,句句寫景,卻又句句寫出了游子的客愁與鄉思。最后兩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直接抒發了游子的思鄉之情,以及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2、詠物言志:如于謙的《詠煤炭》,首聯詩人以“烏金”、“陽和”借指煤炭,足見詩人對所詠物之喜愛,并極言其埋藏之深,儲藏熱量之大。頷聯“爝火燃回春浩浩”一句形容煤炭燃燒給人們帶來溫暖,就像春回大地。“洪爐照破夜沉沉”一句寫爐火火勢之大能夠沖破沉沉的黑夜。頸聯象征意義豐富,寓意甘于為國家利益而自我犧牲的人,乃國之根本,民之福星。尾聯詩人借所詠之物表達了為了老百姓能享溫飽,愿意像“出山林”的“烏金”一樣熊熊燃燒自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詩人致死也要為國家出力的丹心。
3、邊塞征戰:如范仲淹的《漁家傲》,這首詞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一方面,表現出作者平息叛亂、反對侵略和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寫了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以及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復雜矛盾的心情。
4、懷古詠史:如杜牧的《赤壁》。詩篇開頭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跡的慨嘆。前兩句是寫其興感之由。后兩句是議論。詩人并不從正面來描摹東風如何幫助周郎取得了勝利,卻從反面落筆: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么,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歷史形勢將完全改觀。因此,接著就寫出假想中曹軍勝利,孫、劉失敗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鋪敘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只間接地描繪兩個東吳著名美女將要承受的命運。如果曹操成了勝利者,那么,大喬和小喬就必然要被搶去,關在銅雀臺上,以供他享受了。
(二)、鑒賞詩歌的情感
詩歌是抒情的語言藝術,準確鑒賞詩歌的關鍵在于把握詩歌里所表達的感情。
1、惜別之情:如鄭谷的《淮上與友人別》,一、二兩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交代握別的時間和地點,借景抒情,“愁殺”二字將友人間依依惜別的思緒寫到極致。三、四兩句“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從江頭景色收轉到離亭別宴,正面抒寫握別時情景,表達了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難舍哀婉之情。
2、思鄉之情:如王維的《雜詩》,開篇連用兩個“故鄉”,看似重復,實則形神畢現地表達了離家游子的欣喜之情。所謂“故鄉事”,包括宗族家眷、鄰里鄉情、風物民俗等等,應該很多很多,可詩中只問“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為什么“我”惟獨眷戀著“倚窗前”的寒梅呢?人的思鄉之情,往往是和那些跟自己關系密切的事物相聯系的。這里的寒梅已不再是純粹的客觀事物了,它已被詩化、典型化了,成為了一個意象。詩人正是通過“寒梅”這個意象,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了。全詩以白描的手法,于平淡無奇中簡潔而形象地抒發了游子的思鄉之情。
3、報國之情:如李賀的《雁門太守行》,前四句寫落日前的情景,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后四句寫馳援部隊的活動。“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臺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筑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士。詩人引用這個典故,寫出了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4、詠景之情:如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前兩句寫景,詩人抓住早春小雨和春草初萌兩個典型特征,寫出了早春景色和初見春色的欣喜,生動傳神。后兩句寫詩人的感受,用皇都煙柳的暮春作陪襯,突出了早春最美的主題,抒發了詩人對早春的喜愛。
(三)、鑒賞詩歌的語言
1、語言的錘煉
古人講究煉字,曾有“推敲”的故事流傳至今,因此,我們再鑒賞詩歌時應抓住關鍵的字進行賞析。如趙師秀的《約客》,前兩句交待了當時的環境和時令。后兩句點出了人物和事情。第三句雖是點題,卻是平平帶過,帶出了第四句這一絕妙佳句。主人是準備和客人對弈來度過這漫長的梅雨之夜的,然而卻遲遲不見人來,無意間手拿一顆棋子在棋盤上敲,也不知敲了多長時間,又不知有多輕多重,竟震“落”了“燈花”,把主人約客久等不至的心境刻畫得極為生動。這里面有急,有氣,有失落,有無奈,從一個“敲”字中流露出來。
2、修辭的巧用
中國古代詩歌中常用修辭來增加詩歌的藝術張力,如比喻、夸張、對比、雙關、反復、設問、借代等等。有些詩歌不僅用一種修辭手法,有時候在一首詩中,甚至是一句詩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來表達詩人的情感。如李清照的《如夢令》,全詞不過四十字,便用了五種修辭手法。其一,擬人。“綠肥紅瘦”中的“肥”“瘦”,常用以稱道人和動物,而這里卻用來寫夜雨后海棠花的葉和花,形象生動。其二,借代。“綠肥紅瘦”中的“綠”“紅”,是葉和花的顏色,這里用以代指海棠的葉和花,自然貼切。其三,設問。“知否?”問得尋常,答以“綠肥紅瘦”,妙語天成。其四,反復。“知否?知否?”一再叮嚀,強調要仔細考究,別走馬觀花。其五,隱喻。“(海棠花)應是(變成了)綠肥紅瘦”。喻意新穎別致。
3、把握語言風格
古代詩歌中常見的語言風格有:平實質樸、含蓄雋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動、絢麗飄逸、明快簡潔、雄渾豪放、曠達俊明、婉約沉郁、自然流暢等。如陶淵明的《歸田園居》語言平實質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語言曠達俊明;陸游的《訴衷情》語言雄渾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