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杰 戰國強 鄧鑒鋒



摘要 結合廣東四大經濟區域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特點,以《2013年廣東省林業生態狀況公報》等資料數據為依據,采用橫向對比的方法,對廣東森林資源現狀進行區域間的分析與評價,提出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的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林業生態文明;森林資源分析;經營策略
中圖分類號:S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08-115-03
森林是重要的物種棲息地,為人類生存提供必需的物質基礎,也在維持全球碳循環、維護生態安全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資源是林業發展的物質基礎,研究廣東省森林資源數量、質量和生態狀況的空間特征,為全省各區域實行科學、合理、可行的差異化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策略提供基礎素材,也為林業“十三五”等相關專題規劃編制提供重要的基礎材料和決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域概況 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南部,劃分為珠三角、粵東、粵西和粵北4個區域,下轄21個省轄市,121個縣(市、區),國土面積17.96萬km2,人口密度590人/km2[1]。由于廣東地處低緯度地區,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海洋氣候,具有光照充足、輻射量大、熱量豐富、夏長冬暖、雨量充沛、干濕分明、臺風頻繁等氣候特點,森林涵養水源、調節徑流、防止水土流失等的服務功能尤其重要和突出[1-2]。目前,廣東植被類型包括屬于地帶性植被的北熱帶季雨林、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中亞熱帶典型常綠闊葉林和沿海的熱帶紅樹林,以及非緯度地帶性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針闊葉混交林、常綠針葉林、竹林[3]。
1.2 分析方法
1.2.1 數據來源。分析數據來源于廣東省林業廳發布的
《2013年廣東省林業生態狀況公報》、《廣東省林業廳關于2013年度全省森林資源情況的通報》(粵林〔2014〕23號),以及2013年全省森林資源二類數據庫[4-5]。
1.2.2 分析方法。綜合運用數理統計方法、計算機統計軟件、圖表分析等方法對全省森林資源、生態狀況等進行區域性對比分析評價。
2 森林資源現狀分析
截至2013年底,廣東省林業用地面積為1 096.70萬hm2,其中有林地面積為984.90萬hm2、灌木林地為64.17萬hm2、疏林地為2.78萬hm2、未成林地為21.71萬hm2、無林地為22.60萬hm2、苗圃地為0.34萬hm2和輔助林地為0.20萬hm2。全省森林覆蓋率58.2%,活立木總蓄積量為52 424.67萬m3,森林植物生物量為6.326億t。
2.1 森林資源空間分布 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粵北地區,其次分別是珠三角、粵西和粵東地區,其林地占全省林地總面積的比例分別是54.2%、26.2%、11.9%和7.6%;有林地占全省有林地總面積的比例分別是52.9%、26.9%、12.7%和7.5%(表1),粵北地區森林覆蓋率最高,為71.9%;其他3個地區森林覆蓋率均低于全省平均值(58.2%),其中粵西地區最低,為42.5%。
2.2 林種結構 全省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的面積比平均值
為1∶1.55,珠三角、粵東、粵西和粵北地區的這一數值分別為1∶1.82、1∶1.49、1∶2.51和1∶1.31。由此可見,粵北地區生態公益林面積比重最大,粵西地區商品林面積比重最大(表2)。
從喬木林蓄積看,全省生態公益林公頃蓄積均高于商品林的蓄積。其中:珠三角、粵西和粵北地區的生態公益林蓄積高于全省平均值59.21 m3/hm2,且粵西地區此值最高,為65.10 m3/hm2;粵西和粵北的商品林蓄積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9.72 m3/hm2,且粵北地區此值最高,為55.01 m3/hm2(表2)。
2.3 齡組結構 全省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的面積比重分別為18.8%、25.0%、21.4%、21.1%和13.7%。其中:粵東地區幼齡林面積比重最大,為30.7%;粵北地區中齡林、近熟林面積比重最大,分別為27.2%、22.1%;粵西地區成熟林、過熟林面積比重最大,分別為22.9%、18.3%(表3)。
全省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和過熟林蓄積分別為28.76、53.00、61.83、70.79和75.18 m3/hm2。其中:粵西地區的幼齡林、近熟林、成熟林和過熟林的蓄積最高,分別為31.44、67.09、81.94、83.31 m3/hm2;粵北地區的中齡林蓄積最高,為55.97 m3/hm2;總體上看粵東地區各齡組蓄積均偏低(表4)。
2.4 優勢樹種組 從優勢樹種(組)的蓄積量分析,全省仍是馬尾松、桉樹和杉木的蓄積比重占前3位,分別是22.3%、14.7%和12.3%。從不同區域看,珠三角地區以馬尾松、桉樹和其他軟闊蓄積比重占優,分別是20.2%、18.4%和12.6%;粵東地區以馬尾松、針闊混和桉樹蓄積比重占優,分別是24.1%、16.3%和11.5%;粵西地區以桉樹、馬尾松和杉木的蓄積比重占優,分別是32.4%、23.4%和12.9%;粵北地區以馬尾松、桉樹和其他軟闊蓄積比重占優,分別是23.4%、15.0%和12.9%。
2.5 主林層植物群落類型 全省主林層植物群落類型中,純林面積比重為79.6%,混交林面積比重為20.4%。其中粵西地區純林面積比重最高,為92.5%;粵東地區混交林比重最高,為27.2%(表5)。
根據純林面積統計數據看,全省闊葉純林面積比重大于針葉純林面積比重。從區域看,除粵北地區外,其他3個區域的闊葉純林面積比重均大于針葉純林面積比重。
根據混交林面積統計數據看,全省針闊混交林面積比重最大,其次為闊葉混交林、針葉混交林。從區域看,除珠三角地區,其他區域均是針闊混交林面積比重占優。
2.6 生態功能等級 全省森林生態功能等級以二類和三類林占多數,其面積比重分別為64.34%和25.80%;一類和四類林占少數,其面積比重分別為5.57%和4.28%。從各區域看,其中粵北地區一類林面積比重最大,為6.26%;粵東地區四類林面積比重稍大,為7.1%(表6)。
2.7 森林景觀質量等級 全省森林景觀質量等級以Ⅳ為主,面積比重達到69.9%,總體水平不高。從區域看,各區域之間的森林景觀質量等級差異不大,均以Ⅳ級林占主要,Ⅲ級林次之,Ⅰ、Ⅱ級林面積相對很少,其中粵北地區森林景觀質量等級狀況稍好于其他3個地區(表7)。
2.8 森林自然度 全省森林自然度等級以Ⅳ級為主,面積比重達到54.3%,Ⅱ、Ⅲ級森林較少,面積比重分別為23.2%和9.9%,Ⅰ級森林最少,面積比重僅為0.6%。從區域看,粵北地區森林自然度等級優于其他地區,其Ⅰ、Ⅱ級森林面積比重達到26.6%,粵東地區森林自然度等級相較于其他地區較低,其Ⅰ、Ⅱ級森林面積比重僅為15.3%,而且Ⅴ級森林仍占有一定比重,為21.5%(表8)。
2.9 森林健康度 全省范圍內,健康和較健康的森林占多數,面積比重分別為93.0%和5.3%;亞健康和不健康的森林占少數,面積比重分別為1.1%和0.5%。從區域看,珠三角和粵東地區森林健康度等級優于粵西地區和粵北地區,其中粵西和粵北地區亞健康、不健康的森林面積比重之和均達到2.1%(表9)。
3 森林資源經營策略建議
3.1 優化國土生態空間,明確區域森林經營方向 根據黨的“十八大”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廣東省主體功能區規劃》[6]要求,結合廣東自然地理特征、社會經濟差異性、社會生態需求及林業生態建設現狀等,通過合理布局,明確區域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和建設重點等,進一步優化國土生態空間,重點提升粵東、粵西地區森林資源數量,進一步提高珠三角和粵北地區森林資源質量;重點調整東西兩翼林種結構,逐步提高生態公益林面積比重,優化林種結構;以四大重點林業生態工程為抓手,逐步提高鄉土闊葉樹種和混交林的面積比重,優化東西兩翼樹種結構。
3.2 劃定林業生態紅線,強化森林資源管控力度 生態紅線是保障和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人居環境安全、生物多樣性安全的生態用地和物種數量底線。通過林業生態紅線劃定工作,確定全省及各市(縣)林業生態紅線保護的目標和任務,明確生態建設和林業發展空間。強化森林生態建設和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強化林地管理,嚴格控制占用征收,確保林地利用有度、管控有效,維護國土生態安全,為廣東林業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堅實基礎[7]。
3.3 實施重點生態工程,提升森林資源數量質量 2013年8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全面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的決定》,大力實施四大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努力提升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促進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8],即森林碳匯工程,加快消滅宜林荒山和改造殘次林、純松林和布局不合理的桉樹林,全面提升森林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生態景觀林帶工程,推進高速公路、鐵路、沿江和沿海生態景觀林帶建設,建成擁有優美林相的生態景觀林;森林進城圍城工程,作為提高城市發展質量的重要內容,提升城市生態建設水平;鄉村綠化美化工程,著力構建優美宜居生態家園。
3.4 加強中幼齡林撫育,提高森林資源綜合效益 目前,廣東省森林依然存在針葉林多、闊葉林少,純林多、混交林少,中幼林多、成熟林少,單層林多、復層林少,疏殘林多,優質林少等“五多五少”問題。為此,應當重視中幼齡林撫育工作,結合生態學、生物學的特性,采取合理的撫育方式、方法,加強商品林和生態公益林的撫育力度。通過調整林分密度,為不同齡組的保留木提供足夠的營養空間,促進林木生長;通過調整樹種組成,保留目的樹種,為其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環境;通過優化齡組結構,增加近成熟林比重;通過科學撫育間伐,提高林分整體質量、林分木材利用率和林分抗性[9-10],從而提高森林資源的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 廣東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廣東省調查總隊.廣東統計年鑒2013[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3-8.
[2] 黃平.廣東省森林資源動態變化分析與評價[J].林業經濟問題,2013,33(2):178-182.
[3] 廣東省人民政府網.植被和生物資源[EB/OL].(2013-03-12)http://www.gd.gov.cn/gdgk/sqgm/201310/t20131015_186922.htm.
[4] 廣東省林業廳.2013年廣東省林業生態狀況公報[R].2014.
[5] 廣東省林業廳.2013年度全省森林資源情況的通報[R].2014.
[6] 廣東省人民政府網.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EB/OL].(2012-09-14)http://zwgk.gd.gov.cn/006939748/201211/t20121107_352873.html.
[7] 廣東省人民政府網.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東省林業生態紅線劃定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14-08-08)http://zwgk.gd.gov.cn/006939748/201408/t20140814_541841.html.
[8] 廣東省人民政府網.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的決定[EB/OL].(2013-08-30)http://www.gd.gov.cn/gdgk/gdyw/201308/t20130830_184794.htm.
[9] 戚福常.簡述森林撫育對森林生態效益的作用[J].林業勘查設計,2004(4):45.
[10] 張麗潔,劉德明.淺談中、幼齡林撫育的必要性和效益[J].黑河科技,1999(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