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佳
【摘要】《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始著于清朝康熙年間。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涕,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了弟子在家庭內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入則孝”篇是《弟子規》“總敘”之后的第一篇,詳述了弟子應該如何善待雙親,恪守孝道。其中闡述的很多道理,對于現代孩子們感恩心態的培養,具有很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弟子規;感恩;教育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全文記錄了孔子的108項言行,共有360句計1080字。全篇先為“總敘”,然后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七個部分。“弟子”即學生、子弟之義,人人都為人子女,人人都為人弟子,所以,“弟子”不是指小孩,而是涉及到所有的人。“規”就是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范。作為一部在康熙年間“崇文尊孔”的氛圍下產生并傳承了幾百年的經典作品,《弟子規》里蘊含了深厚的教育之道、孝敬之道、處世之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國學經典。
心懷感恩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人性之高貴所在。學會“感恩”,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受人口政策限制,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觀念變化的影響,現代國內的家庭人口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孩子成為了一個家庭的中心。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家長難免會對孩子百依百順,萬般溺愛。這樣的結果是很多孩子極度自我、自私。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的感恩心態是非常重要的。而《弟子規》中的第二章“入則孝”里,便包含了很多感恩教育的具體規范及做法,是培養孩子感恩之心的寶貴的學習材料。
一、尊敬父母,讓父母舒心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并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現在的很多孩子,習慣了全家人圍著自己轉,別說對父母長輩恭恭敬敬,謹聽教誨,有些孩子驕縱成性,稍有不如意就對父母長輩冷言冷語,破口大罵,讓父母傷心不已。而對父母長輩恭敬謙和,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操守。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作為兒女,有義務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在外時應該常給父母打電話報平安,不讓父母擔心自己。遺憾的是,現代的很多孩子認為告知父母自己的行蹤是“不自由、不獨立”的體現,更有甚者離家出走,讓父母為其擔心。而面對父母的關心時,一句冷冰冰的“別管我”足夠讓父母心涼徹骨。所以,作為子女,應該心念父母養育之恩,尊敬父母,盡到子女的義務與孝道。
二、關心父母,讓父母安心
“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此處引用了“二十四孝”中黃香的故事,漢朝時候的黃香在9歲時就知道在夏天將父親要睡的席子用扇子扇涼,冬天先用自己的身體將冰冷的床鋪捂熱,他的孝順之行千百年來廣為流傳。今天的我們生活條件已經提高,夏天有空調、電風扇,冬天有暖氣,不需要我們去做這些事,但是我們應該悉心照顧父母長輩,關心他們的生活起居,讓他們安心。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當父母不小心生病了,要竭盡全力照顧父母,侍候于病床前,不能讓小病發展成大病,如果父母得的是嚴重的病,更應該一步不離守在父母身邊,時時陪伴。迫于生活、工作的壓力,很多人在父母生病時都無法陪在身邊,殊不知,這有可能會讓自己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有一則曾打動了萬千人的公益廣告里說,“最好的孝道是陪伴。”這話不無道理。
三、修煉良好品行,不使父母背負污名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必然引起父母憂慮,所以,應該盡量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自己的名聲德行受損,必然會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應該謹言慎行,不要讓自己的名聲和德行無端受損,更不要去做那種傷風敗俗,自污名聲,自賤德行的事情。心中懷有對父母生育、養育之情的感恩,在學習中、生活中、工作中心中都時刻牢記不能做傷風敗俗的事,不能讓父母蒙羞受辱,傷心難過,這不僅是自我提升個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尊重。
四、感恩父母,銘記養育之恩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父母去世以后,守孝三年,不吃酒肉已經不可能,但是這句是提醒世人,父母去世以后,應該心中常懷孝道,要時時感恩父母的辛苦付出。
當然,《弟子規》中提出的一些主張和觀念有其時代局限性,在今天已經不再具有積極意義,如“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就是凡是父母喜愛的,自己就一定要做到,而父母不喜歡甚至反對的,自己也要堅決抵制,這對于培養孩子們的個人興趣以及獨立人格顯然是不利的。又如“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就是說如果父母犯了錯,要主動規勸。如果規勸了父母不聽,等他情緒好時再勸,甚至要哭泣著請求,哪怕因此而遭受毒打,也不能怨恨父母。在這里,“撻無怨”顯然是和現代社會所主張的維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不相符的。
但總體而言,《弟子規》里的很多主張對于培養孩子們的感恩之心,提升他們的感恩之心具有重要作用。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美德。現在社會的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在這樣物質充盈的世界里,道德滑坡卻成為了一個日漸讓人憂心的問題。這不僅是個人的悲哀,也是中華民族的悲哀。中國是一個從歷史上就講究禮義廉恥的國度,因此更應該讓人們接受感恩教育,擁有感恩之心。感恩不僅僅是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更是培養一種責任意識。感恩也不是在某些特殊時候才予以重視,而應該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時時刻刻。熟讀《弟子規》,可以讓我們學會感恩父母,感恩生活,最后,將這份感恩之心廣而化之,成為一個具有廣闊胸懷的人。
參考文獻:
[1]李毓秀.弟子規[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石玉.《弟子規》的感恩教育思想[J],學生教育
[3]李迎春.從《弟子規》談幼兒的感恩教育[J],決策探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