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嬋 李婧 王曉倩
【摘要】網絡文化越來越多的影響著大學生的成長和生活,一方面網絡文化開拓了大學生的眼界,豐富了其知識,張揚了其個性;另一方面,網絡文化的負面效應也在時時顯現,主要表現在影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等方面。針對此現狀,應從政策、教育、管理和環境四方面著手進行來應對網絡文化給大學生帶來的挑戰。
【關鍵詞】網絡文化;大學生;積極影響;負面影響;對策
自計算機網絡普及后,網絡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隨著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尤其是網絡媒體的不斷發展,網絡已經逐漸成為社會主流媒體之一,網絡時代已經來臨。“網絡文化”已經成為大學校園中的一種新的文化現象。與傳統媒介相比,網絡所顯示出來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且相當全面的技術特征,為大學生學習知識和開闊視野帶來了便利,成為大學生放眼看世界的一扇窗口。同時也因其具有的一些特殊性質,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效應。
一、網絡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積極影響
首先,網絡文化的傳播有利于大學生開闊視野,有助于知識的擴容與更新。網絡可以提供海量的信息,這是學校教育和實踐教育所不能比擬和給予的。課堂的教學能夠提供理論的知識,實踐的技能,但授課的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能夠傳授給學生的也是某一方面的知識體系,并且更側重于體系中的某些部分。而體系內的其余部分和體系外的知識,學生是無法從課堂和學校獲得的,這個時候,網絡可以給學生提供更豐富的補給。網絡文化自成體系,有著碎片化、強傳播性、豐富的延展性等特點,這些恰好契合了大學生年齡的特點和需要,在豐富大學生課余生活之余,開闊了大學生的眼界,有助于自身知識的豐富,從這方面來講,網絡文化發揮了良好的調試功能。
其次,網絡文化給大學生提供了近距離接觸社會的機會,對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有促進作用。大學是人從學生走向社會的一個重要過度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大學生接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更多的是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大學期間,老師和家長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作用已經變得不那么明顯,而學生本人從原來被動的位置變成了主動的位置。也就是說,大學四年的時間,更多的是學生自己在觀察、了解和體驗社會,并從中獲得對其性格產生影響的因素,自發的形成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這個過程中網絡文化的作用就凸顯出來。網絡文化讓大學生有了更廣泛的接觸社會關系和社會文化的機會,在接觸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并明辨是非。網絡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有良好的引導作用,對大學生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再次,網絡文化促進大學生的主體性發育和個性的張揚。網絡給大學生提供了自主表達和自在發揮的平臺,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在表達自我的同時,不僅鍛煉了大學生的思考和表達能力,還增強了他們自信心和主體意識。網絡文化還對大學生個性的塑造起著重要的作用。它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施展個性的空間,并提供了比現實中更多的接受褒貶的機會,這些都有利于大學生的個性養成。
二、網絡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必須直面的是網絡文化在有其積極方面的同時也有著不少消極的和負面的東西,首當其沖的便是一些不良思想的滲透和偽文化的侵蝕。網絡的低準入性給一些不良信息開了方便之門,不健康的內容肆意傳播,這使得網絡文化也經受著一次次的侵襲。這其中包括西方不良思想的滲透、別有用心者進行的唆擺和散播的謠言等。這些都有可能讓思想單純、社會閱歷不多的大學生群體失去正確的判斷,從而走向社會主流思想和價值觀的對立面。
其次,不良的網絡文化對大學生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不少大學生受到不良的網絡文化的侵襲,出現心理和行為上的偏差。以炫富為例,網絡文化中的精英崇拜悄悄地被炫富崇拜所擠占,不少人在網上炫父母,炫家境,炫車,炫包,選手機等,這助長了一部分大學生的攀比心理。加上部分網絡游戲對暴力的過分渲染和崇尚,于是開始出現大學生的犯罪行為,譬如偷盜、搶劫、甚至賣淫等。凡此種種,皆與不良的網絡文化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由于網絡文化影響所導致的大學生犯罪已經成為了一種新興的犯罪方式。
除此之外,網絡文化還在侵蝕大學生的社交能力。表面上看,越來越便捷的網絡社交軟件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好像觸手可及,他們可以經常互相的再網絡上問候,聊天,甚至一同游戲。但是不可小覷的是,這種看似拉近的關系其實恰恰是在影響著大學生正常的人際交往。越來越多的朋友聚會是在低頭玩手機中開始和結束,越來越多拍照的意義是放在網上曬圖,越來越多的相處變得沉默和無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生活中和網絡上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性格。網絡文化已經開始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嚴重影響了大學生正常的人際交往。
三、應對網絡文化挑戰的對策思考
網絡文化已經滲入到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樣的環境中,如何正確的處理網絡文化帶來的挑戰已經成為必須嚴肅對待的一個課題。筆者就大學生如何應對網絡文化帶來的挑戰有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政府應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網絡文化的發展,對于網絡上的不良行為給予強制管制和處罰,從根源上肅清網絡文化的污染。與此同時,提高網絡的準入門檻,相關部門加強把關職能,爭取創建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文化體系,拓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輻射空間,以先進的網絡文化帶動和影響大學生,避免不良網絡文化的入侵。
其次,大學生應加強自身的素質,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對待復雜的網絡文化可以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方面需要學校、家庭和學生自身的相互配合。作為學生管理方的學校,應該注重大學生的德育教育,更新傳統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學校要教育學生正確的使用和對待網絡文化,不能因噎廢食,對學生的教育要變堵為疏,最終達到合理利用網絡文化的目的。家長一方應注重關心孩子的成長變化,及時和學校進行聯系和溝通,并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德語的教育。作為大學生自身,應該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效的分辨網絡文化的優劣,自覺的抵制不良網絡文化的侵染,并避免因其隨意性造成的行為失范。
最后,凈化網絡環境和加強網絡管理雙管齊下,讓大學生遠離不良的網絡文化。強化網絡管理,校園網的微觀管理與社會的宏觀管理同步進行,保證給學生創造一個干凈的網絡環境,這將有助于學生遠離不健康的網絡文化,并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加快其“信息人”培養的步伐。
網絡以前所未有的自然親和力吸引著大學生,沖擊著大學生的傳統生活方式。大學生群體是網絡文化形成的重要力量,于此同時,網絡文化也在反哺著大學生。利用和發揮互聯網特別是校園網在大學生學習、生活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盡量消除不利影響,不僅有利于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也將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進步。
作者簡介:
荊嬋,女,衡水學院中文系講師
李婧,女,衡水學院中文系助教,浙江傳媒學院在讀研究生
王曉倩,女,衡水學院中文系助教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5年度衡水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網絡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