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洪歡
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是我國現代教育和未來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目標。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老師作為課堂上的“講師”,以講代學,以問代學,以牽代學,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學生往往隨著老師的問、講團團轉,大多被動應付,機械性地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造能力受到嚴重的壓抑和損害。要想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必須完成由“主講”到“主導”這一角色的轉變。以下的方法,對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導“趣”,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產生于認識和需要,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也是參與學習的強大動力。興趣的濃厚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學習能動性。因此,激發興趣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前提。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是提高教學效果、優化課堂結構的關鍵。
1、課前激疑。上課開始,通過教師的作用,將學生的學習心理調整到最佳狀態,如背景介紹式、故事引路式、懸念式、趣味實驗式等等行之有效的課前激趣方法,教學中可靈活運用,同時加以改造。在教“兩位數加兩位數口算”一課時,電腦創設“購物”的情景把抽象的數學問題和具體的生活實際相聯系,使學生感到學習就是生活,這樣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使單調、枯燥的概念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學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被有力地激發出來。
2、課中持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掘和利用語言文字的內在魅力,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讓學生保持最佳學習狀態,自始自終興趣盎然。
3、課尾延趣。課堂教學臨近尾聲,教師要注意誘導性,意在言外,給學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知識的興趣。
二、導“思”,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愛因斯坦說:“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能想象。”導思,即憑借教學內容,啟發學生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對于所學內容,學生思考了,才能理解;理解了,才能掌握;掌握了,才能創新。實踐使我感到:啟發學生動腦思考,是學生自行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受到思想教育的橋梁。
1.培養學生發現的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善于發現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前提和保證。教師應從學生的好奇、好問、好動的心理特點出發,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著一定的問題,依據教師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通過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親自探究和主動發現,從而產生新的領悟,得出相應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應鼓勵學生懷疑和探索。鼓勵學生對已知的事物發生懷疑而再思考,對求知的事物進行探索而有新的發現。
2.培養學生創新的思維能力。這種思維能力要求對舊知科學揚棄,發現新知,從而形成新觀念、新理想、新行為,它要求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
三、導“法”,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教師的主導作用最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超前教給學習方法,早學習之前先教學法。使學生掌握方法、步驟,更自覺主動地進行。掌握學習方法,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是創造型人才所必須的,如何使學生變“學會”為“會學”,是我們教學模式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1、協調教法與學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生的智能發展是互相聯系和影響的矛盾統一體。教師教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既要研究自己“如何教”,又要研究學生“如何學”。因此,教師要注意研究學生學習心理發展的規律,研究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做到“目中有人”,在此基礎上,確定課堂教學方法,使教法與學法協調同步,從而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
2、加強指導與訓練。教師可根據數學科特點,在教學活動中有目的、有計劃進行學習方法指導,使課堂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的過程。同時教師注意學習方法的訓練,促使學生動腦,學會獨立思考,提高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動口,提高表達能力;促使學生動手,提高實踐操作能力;促使學生動眼,提高觀察能力。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不是出示實物圓柱讓學生觀察圓柱的特點,而是提供材料,讓學生動手做圓柱。在做圓柱的過程中,學生通過選擇材料,動手制作圓柱,發現圓柱的兩個底面相等,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同時還發現當長方形的長或寬和底面圓的周長相等時,才能做這個圓柱的側面。這樣通過動手操作,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機會,使學生感受知識的“再創造”的探究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總之,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自學為基礎,思維為核心,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練習為主線”這幾個基本觀點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化為主動的探索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