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棟棟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開創了私人辦學之風,沖破了商周以來學在官府的格局,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教書活動,積累了豐富的有關學生觀、教師觀及教學原則和方法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從現代教育學的觀點看,涉及到了教育理論的方方面面,仔細分析和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對于今天的教學改革、中小學教學有著極強的指導意義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十分豐富。一是孔子的學生觀。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孔子教育最動人而顯著的特點。愛,對學生無私的愛,構成了孔子的學生觀的基礎,孔子曾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說,自己想要站起來,就要想到別人的利益,使別人也站起來;自己想要事事通達,就要想到別人的處境,使別人也事事通達。這是一種寬容,這是對人的存在價值的尊重和對每一個生命的熱愛,因為這種愛,在不知不覺中教育事業已成為孔子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用心地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孔子愛的充分體現。為每個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著想,為人的全面健康發展服務,把整個心靈獻給學生是孔子學生觀的核心。二是孔子的教師觀。孔子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提出了一整套關于教師修養的意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曾說:“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熱愛學生,對學生無私無隱,孔子把“仁者愛人”的思想貫穿到了他整個教學生涯的始終,他對學生懷有深厚的感情,他與學生共同生活,以此來接近學生、接觸學生并關心照顧學生。他曾說:“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這種對學生如同親生兒子一樣的教育,使孔子的教學思想建立在一個較高的基礎之上;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時“身教”往往很重要。老師應不辭辛苦、不厭其煩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并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激勵、感染學生。孔子有一句至理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強調了以身作則、正人正己的“身教”的重要意義。
孔子在長達四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對教學原則和方法提出了許多很有見地的看法,形成了系統的教學理論體系,對于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有著十分現實的借鑒意義。
1.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依據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這主要解決了教學中統一要求與個別差異之間的矛盾。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學經驗的核心,其他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則緊緊圍繞這一核心展開。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意識到了學生多方面的差異,其包括智力差異、性格差異等。孔子在充分地認識到學生的智力差異和性格差異的基礎上,采取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孔子的因材施教造就了一大批學有專長、能力各異的人才,可見,孔子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完整、最深入地把因材施教方法運用于教學過程的教育家。
2.啟發誘導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學生積極性的調動是學生學習過程順利完成的關鍵。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大力提倡啟發式教學,并使之成為一種日趨完善的理論。這一理論的奠基人當之無愧應該是孔子。
以孔子為創始人的儒家,其教育方法的本質特征是啟發式的教育,孔子已經認識到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性,他第一次精辟地論述了啟發式教學的原則:“不憤不啟,不徘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感到疑惑,引起思考,又不得而解的焦慮,矛盾的心態。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以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悱”是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對某一問題經過自己的思考,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但不全面,想說又不知如何表達清楚的又一種矛盾的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然后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
啟發式教學的核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孔子的啟發式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于主動地位,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去探索,教師只是從旁邊加以點撥,起指導和促進作用。在這種啟發式的教育方式下,孔子突出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啟發學生思維,鼓勵學生舉一反三,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種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正是目前我們語文教學所倡導的。
3.學思并重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學思行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只好學而不加以思考,就會迷惑不解,無所收獲;只知道思考而不學習也是不行的,脫離現實的空想會帶來危害。學習的過程是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階段,思考的過程使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是認識的升華,所以學和思不可偏頗。“學思并重” 解決了學與思、掌握知識與發展思維的矛盾。
孔子 “學思行并重” 的教學原則已經解決了學習與思考、掌握知識與發展思維的矛盾。這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不能主觀地認為孔子已距我們兩千多年,就覺得它已經過時;我們需要的是深刻領會其中的精神實質,完善和發展它,而不是拋棄它。
這些教學方法和措施充分體現了孔子以學生為本、重視培養學生主體性的教育思想,可以說孔子正是在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這一教育哲學思想的指導下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正如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博士所說:“孔夫子深深體認到教育的主體是學習的學生,學生的學習遠比老師的教學更重要,所以他對學生的指點與啟發也有很深入的看法。”
孔子的教學思想以其獨特性,在其后幾千年的教育發展史中,被歷代的教育者所繼承和發揚。在孔子的教學思想中,最可貴的是始終都講究科學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都注意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提出具體的要求,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高尚的道德和能力,并把學與用辯證地統一起來。
時代發展到今天,孔子的教育思想對當今的中國教育仍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如教育應注重立德樹人,教學中應當以學生而不是教師為本,注重學生興趣和個體差異,順應而不是遏制學生的天性,激發和喚醒學生的潛能,注重均衡發展的人格教育,培養學生全方面的素質等等。當然孔子的教學思想中存在著某些糟粕,如歧視勞動、夸大禮教的作用等等,但這并不防礙我們大膽、批判地繼承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華,為我國今天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指導、借鑒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