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華乾
河北省威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傳統農業縣,農業人口約50萬人,占總人口的83%。
2013年以來,該縣堅持用工業化思路抓農業,規劃實施了“三帶一園”(10萬畝優質林果經濟帶、10萬畝設施蔬菜帶、畜牧養殖帶和4.5萬畝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以此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引爆點,破解農業發展的“五大”難題。
一體化流轉,解決農業項目用地難問題
過去,企業多是先確定投資,后流轉土地,經常出現“一戶不答應、項目難落地”的問題。同時,由投資企業與村民直接簽訂土地租賃協議,容易發生矛盾糾紛。“三帶一園”實行土地一體化流轉,現代農業項目用地問題迎刃而解。統一規劃布局,聘請中國農科院、省林科院等專家,實地調研,現場勘查,根據縣域土壤水質、光照氣候等條件,編制《威縣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及“三帶一園”專項規劃,明確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路、目標和舉措;統一流轉價格,全縣統一按照每畝每年800斤小麥市場價格折款標準,由“三帶一園”管理機構或鄉鎮統一補償劃撥到戶,避免了土地流轉因價格差異產生的阻力;統一接收土地,根據項目需求,由帶區管理機構牽頭,落戶鄉鎮及村具體負責,統一組織發動,集中從農戶中接收土地,再轉交企業租賃,不用企業和農民直接打交道,“三帶一園”實現規模土地流轉6.5萬畝,加快了項目落地;統一就業幫扶,帶區管理機構協調各鄉鎮,與縣職教中心等培訓機構合作,免費為土地流轉農民開展技能培訓,開通“就業服務110”,搭建企業與農民之間的橋梁,先后錄用3200名群眾到縣內企業上崗就業,解決了企業用工、農民打工“兩難”問題。
科學化管理,解決農業項目質量保證難問題
以往農業項目招商,都是由各單位自行開展,造成項目引進效率不高,擺放管理困難。通過對“三帶一園”招商統籌安排,解決了項目質量不高、布局散亂問題,實現了現代農業發展高起點、快速度。統籌項目對接,對產業化項目的引進,從捕捉信息、對接洽談到落地投產,帶區管理機構全程參與,與引進單位一起做好項目的協調服務,并結合上級及縣內各類優惠政策,優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招商實效;統籌項目擺放,改變過去哪個鄉鎮引進的項目就放到哪個鄉鎮的做法,打破行政區劃界限,由帶區管理機構按照功能分區,對各個單位引進的項目進行統籌布局、合理擺放,方便了項目管理,促進了產業聚集;統籌項目評估,對引進入駐項目,嚴格實行產業政策、投資實力、科技含量、產品水平、市場前景、社會效益等“六項評估”,保證了項目質量,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益。
資本化運作,解決農業發展資金籌集難問題
發展現代農業,資金需求量大、需求周期長,必須多渠道籌集發展資金。統籌建設基礎設施,編制帶區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制定建設方案,整合水電路等各類涉農資金,集中投放“三帶一園”,兩年完成投資5.8億元,先后實施了路網、高效節水、井電配套、農業開發等基礎設施21項,有效避免了“重復建設、銜接不緊”問題;放大財政資金效應,整合各類涉企扶持資金,集中支持產業化龍頭企業,由受助企業按扶持資金0.5—1的配比擴大投資,已撬動企業投資6800萬元;創新搭建融資平臺,縣財政與北京信托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各注資900萬元,成立威州農業投資公司,對獲得上級政策資金扶持的企業,給予有償借款支持,既扶持了企業,又保證了資金使用風險可控。運行兩個月來,已為2家企業提供項目啟動資金260萬元。
規模化種養,解決農民增收致富難問題
長久以來,該縣70%以上農民以種植棉花為主要經濟來源。通過實施“三帶一園”,發展高效農業,農民收入顯著提高。依托“三帶一園”,通過高標準規劃、大力度推進,引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種養新品種,新增優質梨2.2萬畝、葡萄1萬畝、設施蔬菜1.4萬畝、標準化肉雞養殖場52個,改變了“一棉獨大”局面。通過引進產業化龍頭企業,將農民與企業、市場捆綁連接,由企業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管理、統一產品收購,構建“現代農業帶區+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既保障了農民收益,又提高了生產效率。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示范帶動,促進了規模種養、土地流轉,解放2萬青壯勞力打工創業。同時,把貧困村扶貧資金注入“三帶一園”項目企業,變為群眾股金,實現群眾流轉土地掙租金、入園打工掙薪金、參與入股掙紅金“一份土地掙三份錢” 格局,帶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9%,高于全縣平均增速5個百分點。
專業化服務,解決農業科技引進難問題
堅持以科技帶動特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通過與先進地區、科研機構、農業專家合作聯姻,帶區內良種覆蓋率達到80%以上,科技成果普及率達到90%。政府出資請專家,針對單個企業請不好、請不起、請不動問題,變“一家企業聘請一名專家”,為“帶區管理機構聘請專家服務多家企業”。聘請河北省林業廳正高級工程師曲憲忠、山東壽光蔬菜專家劉鵬等為“首席專家”,為帶區內企業提供專業技術指導。目前,正在與山東農大束懷瑞院士洽談,在威縣建立梨產業院士工作站。政府出面搞合作,與中國農科院等7家國內科研機構、加拿大太平洋遺傳育種中心等5家國外科研機構、陜西省楊凌等3家農業示范區建立合作關系,引進推廣新技術、新品種。依靠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智遠團隊,投資6000萬元建設的集科研、開發、生產、經營于一體的雙環種業項目,甘藍育種占全國市場份額的30%,成為全國知名的甘藍育種基地。政府出地促創新,免費為科研機構和專家團隊提供用地,支持成果轉化試驗,并在食宿、用工方面給予補貼。在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免費為北京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研究員提供試驗用地50畝,正在進行5400多種玉米新品種試驗,成熟品種將優先在威縣推廣。
目前,威縣“三帶一園”實施總投資45億元,建成宏博牧業、龍集梨業、紅鎖蔬菜育苗、君樂寶萬頭奶牛等39個農業產業化項目,培育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市級19家。2014年,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被命名為“省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并被列為全省唯一的“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園區試點”。2015年,該縣被評為全市唯一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作者單位:河北省威縣財政局)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