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要 介紹了北疆博物院到天津人民科學館再到天津自然博物館的5次改擴建過程,通過對其發展壯大的過程可以了解到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歷程,對研究自然博物館特別是我國北方博物館的發展史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天津自然博物館;北疆博物院;天津人民科學館;改擴建;歷史紀實
中圖分類號:S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08-188-03
天津自然博物館是中國早期為數不多的集動物、植物、地質、古生物、古人類等多學科的綜合性博物館,是我國建立最早、藏品最豐富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一,也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結晶。歷史上經歷了5次改擴建,從其發展壯大的過程,可以窺見中國博物館事業不斷發展的歷程。
1 北疆博物院的誕生
天主教耶穌會素有重視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的傳統,神甫們在我國從事宗教事務以外的科學考察活動由來已久,最初并未設立任何專門機構,只是通過各個教區的神職人員默默進行著。上海徐家匯天主教堂集中保存了傳教士從各處收集的標本,由于藏品數量不斷增多,1868年促使徐家匯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建立。該博物館地處我國南方,其考察范圍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而我國北方卻是一片未知區域。基于此,桑志華1912年獲得動物學博士學位之后,便提出了考察中國北方腹地和建立北疆博物院的計劃。該計劃和構想受到教會領導層的一致認同,并很快得到了直隸東南教區(獻縣教區)耶穌會會長、法國北方耶穌會省會長和耶穌會總會長的采納,不久還獲得了法國外交部的資助。
桑志華的計劃是:從科學和經濟角度全面、系統地考察中國北方腹地(黃河流域、內蒙古及西藏附近),包括其地質和動植物區系。因此為了研究中國北方疆域的自然資源、包括礦產、農業及其他學科,需要設立一個考證資料和藏品的研究中心并設立陳列室,即建立一所博物館。
1922年4月北疆博物院破土動工,至9月工程告竣,北疆博物院北樓建成,為磚混結構,共3層,高21 m,占地300 m2,由比利時與法國合資的義品公司設計監造。1925年擴建陳列室,1929年擴建南樓,3座建筑相連接,整體形成“工”字結構。桑志華為其取名為“MUSEE HUANGHO PAIHO”(黃河白河博物館),也稱作北疆博物院(圖1)。
1925年在博物院辦公樓西端動工增建新的陳列室,于1928年正式對外開放。陳列室緊貼北樓西側,與北樓相連通,分為3層,每層面積為165 m2。一二層主要用于展覽,三層則用來存放標本和相關物品。一樓陳列室主要展出的是地質學系列和古生物系列;前者主要涉及礦物學、巖石學、地層學、史前史學和工業地質學等,后者則主要為古生物學、古人類學等。
地質巖礦部分展示主要以花崗巖、斑巖為主,均采自華北的山區和沿海。同時,表現地質壓力所產生的褶曲、斷層的標本,煤的形成展示以及經過剝蝕后重新組成的巖石,礫巖和角礫巖等巖石標本,各種水晶、瑪瑙及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物標本均被陳列展示。除此之外,桑志華還展出了一張巨大的華北地質系統考察圖,對一些地區的巖系分布、土質等進行了詳細的挖掘測量,并繪制出剖面圖。
古生物方面的展示大多為古哺乳動物化石,除了某些體積過大的披毛犀、象、鹿等骨架被陳列在展廳中央的大玻璃柜中外,其他均按系列擺放。桑志華在我國的古生物采集過程中發現了四大古哺乳動物群遺址:它們是我國第一個被科學家發現的、可以稱之為動物群的甘肅慶陽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內蒙古伊克昭盟烏審旗薩拉烏蘇出土的完整的披毛犀和野驢骨架、王氏水牛、狍(麅)的頭骨等晚更新世哺乳動物群化石;河北陽原泥河灣發現的第三紀和第四紀過渡階段的哺乳動物群化石;山西榆社盆地發現的上新世哺乳動物群化石[1]。隨著這些動物群化石的不斷發現和深入研究,也被桑志華不斷展示在公眾面前。這些動物群標本的展示,既提升了北疆博物院的價值和地位,也為觀眾認識自然打開了新的視角。
古人類化石、石器與陶器是另一大類重要展品。桑志華在中國北方有關人類遺跡的采集過程中,創下了很多考古界的第一,成為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先驅和開拓者。甘肅慶陽1920年發現的3件人工石制品被考古界稱之為中國內地第一批發現的有正式記錄的舊石器,掀開了中國舊石器年代和史前研究的篇章。內蒙薩拉烏蘇1922年出土的古人類牙齒化石是中國境內最早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揭開了中國古人類研究的序幕。寧夏靈武縣水洞溝出土的大量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精品,器型豐富多樣,與西方同期文化有較多相似之處,在探討東西方文化關系上特別引人注目。這些古人類化石及石器的發現,為人類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證,同時也為觀眾充分認識自我,了解自我提供了新思路。
現生標本的展示最初涉及植物學和動物學的各個類群和層面。植物學方面從藻類到維管束植物、從木材到果實種子、從植物病理到病蟲害等應有盡有。動物學方面從與植物息息相關的昆蟲生物學、生活史標本到各個不同種類的昆蟲標本,從低等的蠕形動物、棘皮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到高等的兩棲、爬行、魚類、鳥獸等均按系列進行了展示。精選的老鷹、天鵝等400件鳥類標本如飛天一般被安置在靠墻玻璃柜的上層架格里面,既充分利用了空間,又形象生動;與此同時,還配展了一些鳥巢和鳥蛋標本。哺乳類標本中除挑選少數大型、可視性強的標本外,還特地挑選了一些50多件嚙齒類及其他小型標本做成小景觀用于陳列展覽,同時以豹為首的16件大型皮張標本也被懸掛在3樓樓口處。
展品的標簽全部使用法文,為了使一些物品更為醒目,特別加入了英文和中文標題。為配合陳列室對外開放,博物院還編輯出版了法文《參觀指南》。
2 天津人民科學館時期
1952年6月5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批準組成“天津市人民科學館籌備委員會”,1952年6月20日召開了籌備委員會成立大會,討論科學館今后任務和組織編制。1953年7月,天津市文化局成立了“天津市人民科學館籌備委員會”,委員會主任由李霽野教授擔任,委員有劉再生、肖采瑜、黑延昌等。聘請肖采瑜兼任館長,調黑延昌擔任辦公室主任。同年12月,在完成清點造冊后,辦理正式移交手續。當時北疆博物院僅有3名工作人員。
1953年,天津市文化局撥款購買了洛陽道、南海路一所樓房,用作津沽附中學生宿舍,作為交換收回了北疆博物院北樓一層和二層。整個北樓由人民科學館統一規劃和使用。
1952年8月16日正式啟用“天津市人民科學館籌備委員會”印章。南開大學生物系主任肖采瑜任館長,黑延昌任辦公室主任,并主持全面工作。自此,天津市人民科學館正式誕生。
關于科學館的方針、任務及發展方向在歷經較長時間的探討而逐漸明確。對此,黑延昌同志曾提出5個建館方案。1952年市文化局提出:以原北疆博物院為基礎,向自然博物館方向發展。1952年天津文化局接收原北疆博物院,籌建天津市人民科學館。
第一次陳列展使用了北疆博物院的標本,在原北疆博物院第1層和2層共設立4間陳列室(圖2),面積達800 m2,內容是第1室古生物,第2室脊椎動物,第3室無脊椎動物,第4室農業害蟲。于1953年秋季開放,當時觀眾十分踴躍,最多時每天可達5 000人。
3 天津自然博物館建設初期
1957年3月25日,天津市人民科學館籌備委員會向天津市人民委員會提出了《天津市人民科學館確定方針任務和變更館名的意見》。天津市人民委員會1957年6月11日批準執行,由此,天津人民科學館更名為天津自然博物館。
1959年天津自然博物館接收了馬場道206號也就是解放前英租界賽馬場的原址,將原有的馬棚修繕后形成自然博物館的展廳(圖3)。在此期間,利用3個月的時間建成“古生物”“現代動物”和“人類對動物利用和改造”3個陳列室,展出面積達3 000 m2。新的陳列室建成后,原有的北疆博物院的陳列室改成了標本室,不再對外開放。
1964年天津自然博物館籌備建立“人類館”陳列室,但不久“文革”就開始了。“文革”開始后,1968年成立天津博物館,把天津自然博物館和天津藝術博物館、天津歷史博物館合并。1971年,天津博物館把原有的自然博物館的人員組織起來,成立自然組,這是“文革”后剛開始恢復自然博物館的工作。至此籌建“人類館”陳列室的工作得以繼續。1973年《人類起源展覽》在原天津歷史博物館原址(天津市河東區光華路4號)對外開放。
從建國初1952年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盡管政治運動接連不斷,但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專業人員始終不離不棄地堅持面向社會、面向廣大青少年,開放陳列和展覽。1953~1975年以天津自然博物館為陣地開展了《生物的生活展覽》、《生物科學在天津農業生產上的實踐展覽》、《植物綜合利用展》、《地震知識展覽人類起源展覽》、《預防地震展覽》、《遼寧海域強震震害展覽》等多項與人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陳列和展覽。
1975年經市政府批準,在原址基礎上改建展室3 400 m2,1978年建成開放。隨著時代的前進,到了20世紀90年代,改造后的展廳已經滿足不了觀眾日益增長的觀展需求。
4 改革開放后的博物館 (海貝含珠)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原位于馬場道206號的平房館舍已不能適應工作需要。為了保護和弘揚自然科學文化遺產,1997年中共天津市委、市人民政府投資在原址建設新館,自然博物館改擴建項目成為當年市政府改善城鄉人民生活的20件實事之一。新館工程于1997年7月4日開工,于1998年6月30日竣工,7月開始緊張的布展工作,10月28日向社會開放。
新館設計創意構思采用中國傳統文化“天圓地方”之說,平面與立面的構圖均以“方”和“圓”為構圖母體進行功能與形式的組合(圖4)。高26 m、直徑36 m的圓形中心展廳,采用半虛半實、透明半球體造型,與相襯的白色殼狀體構成“海貝含珠”的造型,寓意天津自然博物館是渤海之濱的一顆明珠。其新穎的造型,獨具匠心的設計,成為天津市一座標志性的文化建筑,其建筑風貌入選國家郵政局2002年11月9日發行的《博物館建設》特種郵票,天津自然博物館是其中唯一一座自然科學類博物館。
新館基本陳列分為序廳、古生物一廳、古生物二廳、水生生物廳、兩棲爬行動物廳、動物生態廳、世界昆蟲廳、海洋貝類廳,另有熱帶植物園及電教廳等[2]。新館陳列設計轉變觀念,大膽創新,采用國際上流行的主題單元式陳列,集中表現物種多樣性、生態多樣性,突出物種和環境的關系,強調人與自然和諧。
1998年新館開館一年,接待觀眾56萬人,同時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紛紛到館參觀、學習,社會各界對新館陳列給予了高度評價。邀請博物館學家、生物學家以及有關領導對新館展示進行了詳細而認真的評估,大家一致認為擺脫了傳統自然史博物館以專業學科的分類作為展示的主要方法,在指導思想和表現手段上進行了大膽革新,同時把標本與活體結合,室內展示和室外展示結合,加入觀眾的參與和互動,體現了現代化博物館的新思維和新風貌。新館展示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與發達國家某些自然史博物館相比毫不遜色。館內10個陳列同時獲得1998年度全國陳列展覽十大精品獎。
5 天津自然博物館新館
隨著物質文明日益繁榮,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更高需求,博物館作為社會文化的傳承與建設的載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13年在各級領導的關注下,天津自然博物館遷建至天津的文化中心,與天津圖書館、天津博物館、天津美術館、天津大劇院、中華劇院、天津科技館形成天津的文化新地標。不僅為天津人民帶來時代的文化享受,也使天津自然館這一百年名館重新煥發了生機(圖5)。
基于雄厚的館藏和綜合的優勢,天津自然博物館新館以“家園”為主題,通過1層“探索家園”、2層“生命家園”、3層“生態家園”等若干單元主題,通過地球生命演化、變遷和發展的不同階段,概括地揭示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億萬年來的進化和發展,運用大時空概念從不同空間視角展示地球“家園”億萬年生命歷史長河中的重大事件。同時,引入敘事情節手法講述家園正在發生的故事,運用探索和發現的視角,借鑒國際上自然史博物館的最新理念,展示地球生命“家園”的波瀾起伏與宏大壯闊。將自然、自然史和自然與人類三重內容融為一體,將觀眾引向對生物多樣性及重要性的思考,增進對自然環境的興趣與責任感[3]。
在總體風格上,采用全景式、復合式、大時空的空間模式,綜合運用模型、多媒體、視頻、封閉式景箱、開放場景、步入式劇場、動態演示等多種展示方式,創造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精品展覽。
在設計上,天津自然博物館新館作為一個以“探索自然的奧秘、了解生命的奇跡、展示人類的家園”的文化專題,在保留原有建筑空間結構特點的基礎上,采用與地域環境相順應協調的方法進行總體規劃,將景觀設計、建筑設計、功能設計、展示設計、文化設計及城市設計融為一體,營造一個大的“家園”主題的城市文化空間。使之成為百姓文化休閑的高雅文化場所,青少年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的第二課堂,中外游客踴躍參觀的文化景觀。
參考文獻
[1] 覃雪波.風雨兼程近百年 歷盡滄桑是春天——天津自然博物館簡介[J].生物進化,2008(3):62-64.
[2] 王宏鈞.博物館的動態陳列和高新科技運用[J].中國博物館,1999(3):65-72.
[3] 單霽翔.略談博物館陳列展覽的知識性與通俗性[J].南方文物,2014(1):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