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路源
【摘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伸入,信息技術在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計算機輔助教學(CAI)不僅為凸顯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提供了必要條件,而且給學生提供了開放性的學習資源和環境,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信息技術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已成為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綜合素質水平的有力工具之一。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英語教學;探究
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整合,是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多種因素有機結合,共同協作從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具體來說,就是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融為一體,成為課程和諧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以期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根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指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在探究各個學科教學的過程中,信息技術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和感染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在英語教學方面。
一、信息技術與高中英語教學整合的優勢
1.信息技術能構建自主學習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課堂中處于主體地位
在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知識的傳播者和灌輸者,學生被置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而在現今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并要把這一觀念牢牢地、自始至終地貫徹到課程整合的整個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之中。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這正是創新人才培養所需要的。這恰恰符合反映人類學習過程的認識規律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應該是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技術就不僅僅是教師傳授知識技能的手段方法,還可以用來幫助學生進行互動學習,比如查詢資料,搜索信息,互相之間進行協作學習和溝通交流,它就成為了主動學習的認知工具。
2.信息技術能創設有效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與以往的教學不同,如今的課堂不再局限于僅僅通過書本、圖片和錄音等有限手段,而是采用圖像、動畫、視頻甚至三維虛擬現實等多方位信息技術手段,更加直觀地向學生展現有效信息,全方位、多層次地吸引學生。這不僅極大地豐富了課件內容和表現形式,使得英語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讓學生自始至終保持對學習內容的強烈興趣。正如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諾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一種積極作用的情緒,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教師在備課時充分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生動的課堂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感同身受,只有學生真正產生學習的興趣,他們才能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主動地、愉悅地進行探究性學習。例如,在學習必修3第5單元Canada-“The True North”這篇課文時,如果只是單純地對加拿大的地理位置和風景人文進行文字性描述,會讓學生很快覺得枯燥單調,失去興趣。如果在課件中插入Canada的地圖,結合學生們的地理常識,配上生動精美的圖片,會給他們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在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時,在地圖上通過動畫描繪出“the traveling route of the two girls”,使學生了解課文標題“the true north”的真正含義。其中展現出旅程到達的每一站“Vancouver—Rocky Mountains—Calgary—Thunder Bay—Lake Superior—Toronto”,借此將課文分為5個部分,使文章脈絡清晰,便于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關鍵信息。另外還可以穿插展示the Rocky Mountains、Thunder Bay、Toronto等地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即使身處教室,也能沿著旅程暢游加拿大,體會異國的風土人情。這樣,在英語教學進程中,除了學科知識的輸出和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之外,還能夠滲透更多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常識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也是新課程標準對英語教育教學提出的新要求。
3. 信息技術能使課堂教學延伸,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習慣
信息技術是拓展課外學習空間的工具,為學習英語提供更多平臺。一方面,在課堂之外,通過網絡,學生之間可以進行協作學習,師生之間進行討論與歸納。這樣,學生能夠切身體會自主學習的意義和樂趣,有目的地學習和處理問題,能夠逐步養成自我學習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利用多媒體網絡培養英語課外閱讀習慣,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一條新途徑。網絡資源較為豐富,且題材廣泛新穎、反饋及時,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選擇網上閱讀材料時,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一、拓展性,即從網上選取的材料是對教材內容的擴展,延伸,而不是簡單的重復。二、時效性,即所選的材料內容要新穎,有時代感或關于一些熱點問題。三、趣味性,即所選材料要符合學生的特點,難易適中,適合學生閱讀水平,對一些文章可進行適當改編,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四、科學性,即所選材料要真實,如實地反映客觀實際。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在網絡上閱讀簡單的英文原著或故事,通過閱讀英文資料、瀏覽英文學習網站、關注國外時事、在線觀看英語電影和學習視頻、共享優秀網絡資源等,使英語學習更加方便、靈活,讓學生接觸生活的各個領域,從多方面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并進一步開拓學生視野和知識面。
二、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整合應注意的問題
1.整合目的明確,內容適度
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教學的整合,并不等于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簡單應用,它是附著在新的教學方法之上,為新的教學方法的實施提供工具和信息資源,發揮信息技術的不可替代作用。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更為生動的教學模式或手段,信息技術是為教學服務的,不應無端地增加課程容量,以致于沖淡教學中心。在使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時,信息一定要適度,內容一定要有代表性,教師不能單純充當“放映員”,而應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設計進行靈活操作,使課件發揮最佳的教學功能。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術條件下的課堂教學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反饋、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教師在設計學生的活動時要注意,課堂上的教學活動是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密切相關的,所有的教學設計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展開。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準確地體現教學重點,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培養學生理解和表達能力,以期完成教學目標,達到預想的課堂效果。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整合,使信息技術在教師的駕馭下有的放矢地發揮作用。以一節英語公開課為例,這節課的課題是“Festivals”,老師讓學生上臺表演有關中秋節和龍舟節的傳統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事先查閱的網上資料做出一些姿勢,課堂氣氛熱熱鬧鬧,但是沒有達到效果。究其原因,第一,談到對傳統節日的認識,有的學生是提前準備了材料,在照稿宣讀,沒能對學習材料進行概括提煉和表達。第二,沒有把握住傳統的節日活動的特點,如龍舟節人們在劃龍舟比賽中要體現力量、友誼的比賽,而學生只是做出劃船的動作,沒有達到教學目的。
2.信息技術與高中英語教學整合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整合,是現代教育給英語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在這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作為英語教師,不僅要充分地備課、備學生,清楚教材和學生特點及學科教學的要求,還應該及時地更新教育理念,積極學習現代教育技術和理論,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在英語教學實踐中,要逐步做到能根據不同的英語教學目的和教學環節的不同要求,進行合理的課堂設計和制定授課計劃,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補充或刪減,捕捉有用信息與課程整合,從而完成教學目標,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總之,信息技術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展示手段,它不僅要解決如何教的問題,還要解決如何學的問題。成功的信息技術化英語教學,不僅是信息技術的成功,也是多種教學要素相互綜合作用的結果。在這過程中,不僅需要英語教師系統地設計信息技術化英語課堂教學,貫徹新課程改革理念,尋找摸索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整合的最佳契合點,而且要在實踐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堅持與時俱進、不斷成長。
參考文獻:
[1]秦光亞 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整合,新課程(綜合版)2012年第4期
[2]王宏印 漫談現代教育技術在現代外語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外語電化教學2003年第3期
[3]朱俊?? 信息技術與英語新課程的整合[J].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4期
[4]王立非 現代外語教學論[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