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亮
【摘要】食物真正的營養價值,不僅取決于食物原料的營養成分,還取決于烹調加工過程中營養成分的保存率,蔬菜在烹制過程中,只要選用科學的操作方法,減少初加工、烹調等環節造成的營養素損失,提高營養素在菜肴中的保存率是可行的。
【關鍵詞】蔬菜;加工;營養;保護
蔬菜是人們日常膳食中不可缺少的副食品。它除含有能促進腸胃蠕動以利消化和排泄的纖維素外,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類。是膳食中維生素和無機鹽的主要來源之一。而食物真正的營養價值,不僅取決于食物原料的營養成分,還取決于烹調加工過程中營養成分的保存率。一般來說:食物所含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因性質比較穩定,在烹調過程中損失較少,而所含的維生素,尤其是水溶性維生素因易水解,如果烹調加工方式不合理很容易被破壞而損失。因此,如何保護蔬菜中的營養素,使其發揮最佳的營養功效呢?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蔬菜的烹調和加工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營養損失的途徑
㈠烹調之前準備階段的損失
1.存放 ? 未加工的蔬菜可分類存放,蔬菜雖然被采摘,但植物體內仍然在進行一系列的生化作用,因此,必須根據它們的特點進行保存。蔬菜在處理好后存放在低溫處或冰箱內不僅可以起到保鮮作用,而且還可以將殘留在蔬菜上的一些有害物質(如有機磷農藥)逐漸分解。但不宜久存。
2.洗滌 ? 各種食品原料在烹飪前都要洗滌,洗滌能減少微生物,除去寄生蟲卵和泥沙等雜物,有利于食品衛生。蔬菜在烹調之前應當洗滌干凈。先洗后切與先切后洗,營養損失差別很大,如果將葉菜類切后泡在水里很久,這樣必然會使損失增大。若清洗時不破壞其組織與完整,其維生素的損失是很少的。但夏秋之際,有些蟲卵洗不掉怎么辦?可采用鹽水清洗,把菜放入濃度為2%的食鹽水中浸泡5分鐘,則可使菜蟲的吸盤收縮而脫落,從而達到清潔目的。因此,先清洗后整理削剔,可以減少水溶性維生素的損失,但應注意削剔時不要過分浪費原料。
3.切配 ? 許多原料須作一定的刀工處理,使塊形變小,便于烹調和食用。原料應先洗后切,以減少水溶性維生素的流失。因為蔬菜中含有的某些營養素如維生素C對氧十分敏感,改切后蔬菜組織其細胞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損傷和破裂,所含營養素暴露在空氣中,同時增加了水與空氣的接觸面,從而加速維生素的氧化。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越長,損失就越多。另外原料還應現切現烹,現做現吃,以保護維生素少受氧化而損失。對烹調原料切配的數量要估計準確,若一次切配過多,不及時烹調或食用,則會增大維生素在保存期氧化損失。例如:蔬菜炒熟后,放置1小時,維生素C損失10%,放置2小時則損失14%,5小時后再回鍋,其損失更多,因此要保存維生素必須講究科學的切配和切配后及時烹調,及時食用。
㈡烹調過程中的損失
1.煮 ? 水煮時用水過量,維生素和無機鹽等不穩定的營養 素受到損失。在加水浸沒后烹調時間過長,塊形切配得過小,均會使煮熟的蔬菜中無機鹽的損失率達25%,而加少量水煮則僅損失15%。維生素B1、B2、尼克酸、維生素C、胡蘿卜素的損失情況也是這樣。加少量水煮,這些維生素的損失率平均為10%,而加水浸沒煮,損失率則為20%。一些蔬菜在堿溶液中浸泡和烹調可以使其軟化,提高嫩度及色澤并縮短烹調時間但對維生素B1會有較大的破壞作用。
2.蒸 ? ?蔬菜用汽蒸比用水煮更能提高營養素的保存率減少瀝濾損失,并縮短烹調時間而且蒸制成的食物具有可口性,易被消化吸收。
3.煎炸 ? ?煎炸油溫高于蒸煮的加熱溫度,因而造成多種營養成分更嚴重的損失,食物煎炸后,維生素則會發生嚴重破壞。
4.腌制 ? ?蔬菜的腌漬是保存維生素C的好方法。維生素C在氧氣濃度低的酸性環境中較為穩定,但隨腌漬日期的延長和食鹽濃度的增加,會損失20%的含量。在腌漬容器中沒有被水淹沒而露出的部分,維生素C可在24小時內全部損失。因此被用作日常食用的腌菜,應分裝在小容器內,并灌滿鹽水,加蓋存放。
5.二次加熱 ? 烹調過的蔬菜重新加熱,在營養上與新鮮的或烹調過一次的制品會有很大差別,特別是維生素C的損失較大。有人發現切片的圓白菜、花椰菜以及豌豆、刀豆烹調后冷藏24小時,維生素C損失22%,而重新加熱過的蔬菜與剛煮熟末冷藏的制品比較,維生素C的損失還會增加。
二、烹調過程中的營養保護
人體需要的維生素A(胡蘿卜素)、維生素B2、維生素C主要來源于蔬菜類菜肴,因此制作菜肴時,應重視以下幾點對維生素的保護。
(1)趁新鮮食用蔬菜買回家以后要放在陰涼干燥的地方保存,最好趁新鮮趕快吃掉,在冰箱里多放一天,維生素就多流失一些。
(2)對能生吃的蔬菜,如黃瓜、萵苣,應盡可能制成涼拌菜生吃。
(3)芹菜葉、萵苣葉、蘿卜纓含維生素C及鈣較多,不要廢棄,盡量食用。
(4)嚴格做到洗凈后再切菜。為了去除殘留在蔬菜表面的泥灰及化學農藥、糞肥污染物,可先將蔬菜浸泡在水中,然后洗凈切配,但時間不宜過長,這樣既可保存營養,又可減少蔬菜表面的細菌數。
(5)切配前對原料用量要估計正確。如果切配得過多,過剩的就只得存放冰箱。但這樣卻增加了營養素的損失。
(6)在切大塊蔬菜時切得越小,接觸空氣的面積就越大,維生素流失得就越多,所以菜切大一點比較好。胡蘿卜之類的帶皮的蔬菜,表皮的維生素比里面更多,最好可以帶皮食用。
(7)烹調時盡可能地做到旺火速成。保存營養素的前提是菜既要做熟、加熱時間又要短,旺火快炒則符合這一要求。旺火快炒可保存80%的維生素,而小火炒僅保存40%左右。炒菜時要不斷的翻炒,避免受熱不勻引起焦化。食鹽加入不能過早,因為過早加鹽會使蔬菜中的水溶性營養素滲出而增大熱氧化,引起維生素,碘和其它無機鹽的損失。一些蔬菜中含有毒素,如刀豆(四季豆)中含有溶血性皂素,發青、發芽的馬鈴薯中含有龍葵素,對這些蔬菜類應烹煮熟透,以便使毒素徹底破壞。
(8)烹制蔬菜時在不影響風味的前提下,適量加一點醋或加水淀粉著芡有利于維生素C的保存。醋對蔬菜中的水溶性維生素有一定的穩定作用。
(9)現做現吃,烹制蔬菜時最好當餐烹調、當餐食用。若不立即食用,擱置一段時間維生素就會發生損失。放得越久流失越多,隔餐食用時又要再加熱一次,如此一來菜肴里的維生素和其它營養素都會越來越少。因此蔬菜類菜肴從烹調到食用,時間越短越好。
綜上所述,蔬菜在烹制過程中,只要選用科學的操作方法,以防止初加工、烹調等環節造成的營養素損失,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提高營養素在菜肴中的保存率是可以做得更好,這對于我們增進營養和保證身體健康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