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蝶
摘??要:社區傳播與社區文化建設關系密切。社區傳播具有有效整合社區內各種資源的功能,可以成為社區內外溝通的橋梁,能夠培養居民民主參與的意識。針對社區傳播與社區文化建設的基本現狀,要有效整合新媒體功能與社區原有功能,更好地以社區傳播推動社區文化建設。
第二,社區文化傳播方式滯后性導致了社區參與對象上的脫節。由于社區文化的形式停留在諸如唱歌、舞蹈、戲曲、棋牌這些傳統文化的層面上,參與活動的人員愈發呈現出老齡化的趨勢。按照黨在十八上提出的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青少年和新城區市民應該是接受社區文化陶冶和熏陶的主要群體,然而現實情況是,社區文化活動無法吸引他們的興趣。
第三,社區文化建設工作者欠缺新媒體時代應具備的媒介素養。盡管已經進入新媒體時代,目前,社區內擔當著社區文化建設工作的工作者卻缺乏這個時代應該具備的媒介素養。由于大部分熱心于社區文化的工作者是離退休的老同志,導致了解新媒體傳播和掌握新媒體技術的社區文化工作者嚴重匱乏。甚至在一些年輕化的高檔住宅小區,社區文化建設的工作者也對新媒體時代的社區文化建設表現出一種茫然的態度。
鑒于如上現狀,要弘揚社區傳播的文化功能,做好社區文化建設工作,必須正視新媒體時代這一背景。在正確理解新媒體對社區文化建設的影響和作用的基礎上,制定出符合時代要求與社會發展規律的新策略。
三、加強社區傳播與社區文化建設的方法途徑
從種種特性不難看出,新媒體對社區傳播以及社區文化具有重要的建構作用。倘若社區能把握住時代脈絡,變傳統的社區傳播為適應于新媒體時代的社區傳播,當下社區文化建設所表現出的滯后性和不適應性應該能夠得到解決。
第一,從觀念上變革,提高對新媒體時代社區傳播與文化建設的認識。從觀念上入手,要求社區干部和社區文化工作者對新時代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所認識。在意識到社區文化建設作為城市建設、社會建設一環的重要戰略地位這一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通過整合新媒體的社區文化建設,充分發揮社區新媒介的功能,爭取打造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文化建設之路。各級政府也應加大對建設新型社區文化的資金投入力度,加快社區文化建設,使其早日與中國經濟的發展同步。
第二,充分利用新媒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文化活動,發展新媒體文化。社區應該利用新媒體豐富社區文化活動,改變以往歌唱、舞蹈、戲曲等傳統單一的社區文化模式,通過數字電視和各種移動客戶端,開展例如DV拍攝、微電影、沙畫、網絡歌唱比賽等新形態社區文化活動,還可以通過網絡組織社區新媒體社團,開展“線上”文化藝術聯絡等。利用新媒體開展社會活動,不僅能吸引和調動全社區不同年齡段的居民參與社區活動,其方便快捷的參與方式更能使社區內各個家庭成為社區文化輸出與輸入的端口,使社區文化真正融入千家萬戶。
第三,借助社區新媒體發揮宣傳、教育、監督功能。社區文化建設的核心是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社區道德、社區理性、社區價值等需要依靠新媒體的力量來傳播和鞏固。有效的傳播方式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社區在文化建設的進程中,應該利用好新媒體的多種特性,更好地發揮宣傳、教育、監督功能。除了能夠第一時間傳達政府方針政策外,新媒體還對社區居民進行監督,起到環境監測的作用,遏制有悖于社會文明的不良行為。
第四,培養有一定媒介素養的社區傳播人才隊伍。這里的社區文化傳播的人才,不僅僅包括從事社區文化建設的社區工作者,也涵蓋了有熱情參與社區文化建設與發展的社區居民。對于熱心社區建設的工作者和廣大群眾,不能有絲毫排斥,而應當歡迎甚至構建專門機制激勵他們加入社區文化建設隊伍,這有利于提升社區文化的品牌意識,強化居民的社區歸屬感。針對目前大部分社區文化建設者欠缺媒介素養這一現象,可以通過開設課程,向他們普及各類新媒體的功能,提供和教會他們合理運用新媒體的方法,讓他們能夠掌握各類宣傳手段,更好地服務于社區文化建設工作。
第五,整合新媒體技術與社區原有功能,助推社區文化建設。在社區傳播與社區文化建設中運用好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一是由于互聯網上的傳播具有匿名性,管理監督人員要謹防出現在公共話語空間中的有害信息及言論,對有可能影響社區乃至社會安定團結的信息進行監控;二是為了防止社區居民沉迷網絡交際而忽略正常的人際交往,借助新媒體的“線上”文化活動應與傳統形式上“線下”文化活動并行;三是不會上網的老年人作為信息弱勢群體,不能將他們排斥在外,而是針對老年人的情況,量身打造社區信息傳播的平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