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塽
摘??要:本文借助新聞框架理論來分析新華網和頭條新聞官方微博對2015年東方之星翻船事件新聞呈現上的差異及原因:在新聞材料選擇上,新華網注重利用官方信源和原創,突出權威性,頭條新聞則更加多元化,強調平民視角;在新聞材料建構上,新華網主要關注政府部門的反應與行動,而頭條新聞則傾向于個體視角。以上構成了政府新聞網站和商業門戶網站官方微博在構建重大突發事件新聞時的不同之處。
3.時間分布與報道密度。從2015年6月1日“東方之星”翻船到6月14日搜救結束,新華網和頭條新聞微博共有兩次報道高峰。第一個峰值期是事件發生的第二天(6月2日),全社會對事件情況、船體損壞程度、傷亡情況亟需了解,實錄信息的需求量最大,所以,新華網微博在這個峰值期間,都是根據人們最為關心的內容進行報道,而且微博主要都是針對現場的救援情況、“東方之星”自然情況的解釋等開展,報道及時而密集。同時,新華網也對人們最為關心的政府救援行動等進行大量報道,以展現黨和政府對該事件高度重視。
第二個峰值期是在6月5日,此時正值救援的關鍵時期——沉船的打撈與扶正,這一行動意味著水下救援將轉為水上的突破性進展,相關專家也將進入船艙。此外,這一天相繼組織的新聞發布會也吸引了媒體的高度關注。這期間,新華網微博對事件內容的報道框架是展現政府在救援中高效、果斷、負責任的形象;而頭條新聞在轉發其他官方媒體微博的基礎上,適當進行了拓展式的補充,更強調多角度信息,如“14名幸存者如何逃生”等,?滿足公眾更全面的信息需求。
四、討?論
1.突破喉舌角色,多層面發聲。官方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除了報道事件的基本信息,還承擔著政府信息發布、引導社會輿論的職責。新華網微博關于翻船事件關注的重點在國家、政府及有關部門方面的行動上,如2日,國家旅游局啟動“東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應急預案、武警湖北總隊出動1000多名官兵趕赴沉船地域救援等。其實,通過調動官方媒體的強大公信力促進信息傳播以達到穩定人心的效果,除了大量報道政府各級領導的行動和救援措施,個體影像和聲音同樣應得到關注。現實新聞生產中的一些“新聞邏輯”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媒體行為,如處于權力機關的某些意見領袖會被記者看成是權威信息的消息源。媒體記者在賦予新聞事件意義時也都習慣引官方消息源以證客觀,這也便形成了媒體長期依賴官方主導議程設置的慣性。
2.增加深度調查報道,有始有終。作為國家級通訊社的網絡媒體,新華網微博轉載其他媒體報道的數量甚微,但又缺少自身作為權威媒體的深度調查新聞。面對公眾對客船出事前為何掉頭、有同行船靠岸躲避為何“東方之星”執意前行、船體改造是否加大了翻船可能等疑問,并沒有正面的深度調查,而在14日宣布搜救結束之后,新華網和頭條新聞微博便不再跟進“東方之星”事件,事故原因和調查進展如何、客輪公司如何排查類似安全隱患并進行整改同樣需要后續報道。
3.創新角度,避免煽情。在馬航事件發生后,國內媒體的蠟燭微博和煽情報道曾飽受詬病,我國媒體在面對災難性突發事件時出于一貫的維穩思維和媒體管理的特殊性,仍不能夠避免感性的語言去完全關注災情本身,且角度單一:缺少家屬聲音與事故問責、缺少強化社會責任。在陳述完基本信息后往往缺少進一步說明、解釋和分析,也就難以滿足公眾對于突發事件更深層次的信息需求。所以官媒微博更應著重報道突發事件未被披露、鮮為人知的信息,創新角度進行深挖,只有媒體自身突出問題意識,才能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將網絡媒體的突發事件報道做到更好。
參考文獻:
[1]?毛亞美.新聞網站重大突發事件報道的框架分析——以人民網與鳳凰網對“7·23動車事故”報道為例[J].新聞世界,2012(1).
[2]?Tuchman.?G.?Making?News:A?Study?in?the?Construction?of?Reality.?New?York:?Free?Press?1978.
[責任編輯:東方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