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羅
摘??要:本文將媒介迷思的現象置于工具主義的視域之內,探討了媒介迷思的變遷路徑、理解的關鍵要素及具體內涵。認為,公眾媒介迷思的路徑是隨著媒介的變遷而不斷行進,并將此類迷思現象歸結為公眾的一種目的性的存在,而這類目的也成為規定公眾生命的一般法則、生產與生存的目的。最后,對具體超越路徑進行了簡要的論述。
伽達默爾所認為:“20世紀是第一個以技術起決定作用的方式重新確定的時代,并且開始使技術知識從掌握自然力量轉為掌握社會生活,……是我們文明危機的標志。[3]”報紙性格、電視性格、廣播性格以及當下的手機性格等諸如此類的提法已經充分說明,我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已經被媒介全面輻射。每一種媒介的勃興都以超越人體的限制,成為延伸自我的最佳途徑,即所謂媒介的“有用性”(工具理性)成為人們媒介迷思的首個特征。海德格爾用“用具”言說了自己的技術思想。他認為,獨立于個體之外的其他事物皆能為人所用,從而成為“用具”。如:“森林乃是一片林場,山是采石場,河流是水力,風是‘楊帆之風?!碑斆浇槌蔀楣┤私涣餍畔ⅰ⑦M行娛樂消遣的用具,并使人沉溺與此的同時,另一維度的意義正在產生。它顯示的,是公眾在迷思媒介時所折射出的關于“媒介人”等具有優勢的稱謂。
四、媒介作為目的:“媒介迷思”的內涵透視
“人無論是在客觀上還是在他對勞動的過程的態度上都不表現為是這個過程的真正的主人,而是作為機械化的部分被結合到某一機械系統里去。[4]”仿照盧卡奇的“物化”言說,我們可以將媒介迷思所承載的中心意蘊歸結為“媒介化”,這一中心貫穿于人的一切,從內省到交往,并將此作為目的。在一定意義上,媒介迷思甚至成為現代社會中一種宗教信仰、一種文化儀式。
具體而言,“媒介迷思”的內涵有以下三個維度:
首先,媒介迷思將媒介視作規定生命的一般法則;“人的生命的‘個體性是先驗的普遍實在的‘外化物,人的‘一般優先于人的‘個別,人的‘個別是人的‘一般的構成物。[5]”因此,人的獨立、自主的個性是構成人的生命的一般法則,它能讓人在現實生活中做到不盲從、不盲動。媒介迷思削平了個性在指引個體社會化過程中與他人互動所形成的“共識”,造成了“共識”的虛妄。它帶來的是篩選、過濾基礎之上消除了人際交往中多樣化、差異性的單向度、平面化的存在。在此,永恒與暫時、理性與感性、個別與普遍、現象與本質之間處于同一水平線上。因為個體所有的活動都遵循著媒介迷思早已預定的“腳本”而開展。就如在舞臺上的演員一般,將無誤差的精準表演視作其專業水準的體現。“個性”,這一規定個體生命的一般法則被任意撕扯,毫無厚重感可言。
其次,?媒介迷思將媒介作為人的生產目的;公眾使用媒介的活動并非盲目、片面,而是以生產為主軸。就如同原始社會中社會化經歷過分單薄的人經過鉆木取火等方式來滿足其基本的生存需求;鄉土中國中,基數最大的農民借用耕種器具在土地中探取勞動的果實一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種基礎性的存在往往是規定了媒介使用活動更為高標準的目的。商人使用手機可以獲取豐厚的商業利益,而利益可以被商人再次作為資本,進行下一階段利益的獲取。在這個過程中,手機作為利益的基礎,利益作為手機的實踐目的,而利益恰恰是商人最為需要的。基于此,媒介迷思中公眾的媒介使用并將其視作其生產目的理解個人或者理解現實語境中的個人的最終出發點、亦是成為約束人的獨特規定。
再次,媒介迷思將媒介作為人的存在目的;“傳媒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大眾傳媒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文化中心。[6]”媒介,正一步步成為現代人生存中必不可少的中介物,在此情況下,公眾的基本生存境況如交往、休閑、消費、審美及思維方式都以媒介為中心。媒介是遮蔽的方式,我們可以借用海德格爾在《存在于時間》中對技術的批判來闡釋媒介技術帶給人們的異化本質?!凹夹g越來越把人從地球脫離開來而且連根拔起。[7]”公眾對媒介的迷思不正是這一論說的最好注腳嗎?媒介迷思將人的自在式、自覺式生存所深植的文化土壤、日常生活經驗蠶食殆盡,它讓人們進入、享受甚至是迷戀的,是一個虛幻的、非日常生活中的虛假快感。
五、小?結
一定意義上,某一事物的日?;馕吨撌挛镆呀洺蔀槿藗兩钪械谋举|規定成分。“媒介迷思”的日?;敢暳嗣浇榕c人的本質之間的悖論性的融合?,F實是,人對于媒介迷思的理解卻始終落后于媒介迷思的日?;绕涫抢碚搶用娴臄z入與觀照,導致了對該現象忽視的可能性?,F代社會中很明顯的事實就是媒介確實成為人的一部分,并被作為一種根本性的存在被確立起來。新的社會形態(在此主要指媒介化社會)的蒞臨需要新的媒介認知、使用、評價觀念。“媒介作為目的”作為媒介迷思的核心論點被提出之后,促進著人們對于媒介迷思更為深層的價值判斷,規避著被這一顯像的社會存在始終異化公眾的程度。
參考文獻: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