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碩
伴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確立完善,經濟體制的改革不斷深化,我國的金融企業正在迅速發展,一步步與國際金融界接軌,機遇與挑戰并存,有更好的發展機遇的同時,我國的金融業也在面臨著日益增大的風險,眾所周知,商業銀行在我國的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家商業銀行也是我國金融業的中堅力量,一般企業虧損倒閉只不過影響部分員工,可是,銀行出現問題就會有相當大的影響,甚至波及到社會的穩定。保證商業銀行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對商業銀行財務風險形成的原因及如何防范等相關問題進行研究,進而找到其規避的方法,以降低銀行風險、提高銀行效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商業銀行財務風險的含義
商業銀行財務風險是指商業銀行在日常各項財務活動過程中,由于商業銀行其本身的內部以及市場外部環境的影響,進而導致商業銀行整體財務收益達不到預期的總收益目標,從而導致了商業銀行蒙受經濟損失的概率和危險。
商業銀行財務風險的內容
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是指商業銀行為了隨時應付客戶提款,在限定的時間內以適當的成本取得資金來償還債務或者投資資產組合的風險。商業銀行的流動性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資產的流動性,其含義是指銀行資產在不發生損失的前提下,迅速變現的能力,資產變現能力越強,所付成本越低,則流動性越強;負債的流動性,其含義是指銀行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獲得所需資金的能力,籌資的能力越強,所付的成本越低,流動性越強。
利率風險。利率風險是由于利率波動從而形成的風險。銀行利率風險主要是因兩大方面的因素而起:一是銀行本身的資產負債結構以及數量;二是外部的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利率風險管理要求銀行根據利率變化趨勢,合理安排經營業務,將風險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圍內。一般銀行主要通過利率敏感缺口分析來評估銀行賬戶所承受的利率風險,即定期計算一定時期內到期或需要重新定價的生息資產與付息負債兩者的差額。
商業銀行的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
銀行體制相對滯后。自1993年我國的會計體制改革以來,我國的商業銀行會計也在隨著銀行商業化的過程經歷著一系列的重大的變革。然而,可惜的是,至今我國仍然未能真正的建立起來能夠充分適應商業銀行發展需求的經營管理型的銀行會計管理體制,導致了各商業銀行雖然在統一的法人主體下,但其財務管理體制嚴重分散,會計部門在縱向以及橫向兩個方向上均不能發揮其反映、監督與參與管理的職能。
內部稽核力度欠缺。近幾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界對內部控制度關注度劇增,然而各商業銀行并沒有依據其經營環境的變化對其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商業銀行內部控制仍作為一個一個小的單元被分散在各項的管理制度之中,未形成一整套的生產流水線式的防范風險程序難以及時發現和處理存在的問題,內部控制制度松馳,往往會有會計核算有法不依,權責不明,沒有標準化的操作流程。
銀行風險的防范與規避策略
樹立商業銀行財務風險意識。怎樣才能有效地規避商業銀行的財務風險?首先就需要銀行進行培訓,讓員工頭腦中存在財務風險規避的觀念,并且能夠實踐于日常的工作中。再次,考核與任用相結合,然而,現實生活中,有些領導對某些會計人員的盲目信任,長期讓其任職于某一個重要崗位,不予交流,也不進行監督,致使某些動機不純者伺機作案,給單位帶來了嚴重的損失,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除了要有相應的規章制約,可以保證會計人員不做錯事,但是如何能讓大家把工作更好,更高質量的完成?這就需要充分調動大家的工作的積極性,在工作中設置相應的工作量考核方式,實行多勞多得,布勞不得的原則,升職同樣與業務量以及績效掛鉤,充分讓大家有工作的主動性,在工作中不再是消極的對待,而是能以主人公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完成企業交付的任務,從而使整個單位的業務從質和量上,都有大幅的提高。
我國商業銀行進行財務風險規避,能夠有效的防范金融風險、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增加經濟效益,基于此因,財務風險的控制已越來越被商業銀行經營者所重視。只有以合理的法律制度,賞罰分明的考核體系,健全的監督機制三位—體的有機結合,才能保證商業銀行會計體系更好更健康的發展,才能將各類的財務風險扼殺在萌芽之中,才能符合我國現代商業銀行的發展經營理念。伴隨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金融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我國的金融企業將更快的走向成熟和開放,金融企業的產品也必將越來越豐富,商業銀行的實際主要經營范圍和相關領域將會不斷地擴大,因此要想使商業銀行能夠走得更快,走得更遠,商業銀行財務風險規避必需深入人心,讓大家能夠知道財務風險,了解風險,從而能更好的規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