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時昌
摘??要:大數據對新聞的直觀影響,利大于弊。如何應用好大數據搞好新聞宣傳,傳播正能量,是媒體和媒體人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國內多家媒體都在進行有效的探索,以黔西南日報社為例打造“2+N”宣傳平臺,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2”就是《黔西南日報》和中國黔西南網,“N”就是新媒體平臺。為地方黨媒在大數據時代做好新聞宣傳工作探索出一條可以借鑒的路子。
四、內容為王,做到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動補充
作為州委機關報,有政治優勢,新聞資源豐富,只要借助移動平臺,借助互聯網,就能夠充分展現黔西南日報的各類優質新聞內容,不是簡單照搬報紙內容,而是要立足移動互聯網傳播,改變傳統報紙的采編機制流程,應用一次采訪一次寫稿,報紙和網絡編輯,移動媒體編輯根據各媒體特點進行編輯發布,呈現各種符合用戶需要的新聞信息。
在大數據時代進行媒體融合,始終堅持內容為王,細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內容生產和宣傳形式,做到內容生動、形式鮮活。報紙在面向基層、面向老百姓上下功夫,去掉了“高大上”的包裝,用老百姓的視角來看新聞、用老百姓的語言寫新聞,越來越貼近老百姓,越來越接地氣,越來越受到讀者的喜歡;堅持以導向為靈魂,以真實為生命,以百姓為中心,全面增強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和輿論引導能力。打造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強大傳播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同步依托移動互聯網和“N”個新媒體平臺,采用不同的形式,有效傳播報紙的全部內容。把“微傳播”與深度報道相結合起來,以新媒體拓寬報紙傳播渠道,擴大傳統媒體在新媒體上的宣傳影響力;以傳統媒體深化新媒體報道的內容,有效回應公眾關切;在新媒體適時組織開展微策劃、微直播、微調查等活動,生產短小精悍、鮮活快捷、吸引力強的信息,即時采集、即時發稿,關注社會熱點,報紙緊跟深度采訪報道[2]。做到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動補充。
五、期待閱讀,培養讀者閱讀習慣
閱讀是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在閱讀習慣上,有的人喜歡碎片化閱讀,有的則喜歡系統性閱讀,有的人又喜歡把碎片化與深度閱讀結合起來;在閱讀方式上,有的喜歡讀紙質媒體,有的喜歡讀網絡媒體,更多的喜歡手機媒體。媒體要始終跟著人們的閱讀習慣走,滿足各種閱讀習慣的人們。媒體的職責就是提供信息服務,人在哪里,服務就理應跟到哪里。我們應根據讀者需求,對報紙、新媒體版面進行策劃定位、發布定時,根據各媒體特點各有側重。
以《黔西南日報》為例一周為周期,從周一到周六,除1、2版要聞、4、8版廣告外,3、5、6、7版的內容相對固定,努力向品牌和標志版面邁進。比如周一,3版特刊,5版“百姓關注”,6版“百姓文化”,7版“百姓娛樂”。滿足讀者對各板塊的閱讀需求,喜歡紙質媒體的讀者,從周一到周六,等待閱讀自己喜歡的內容。
報紙的內容完全為“中國黔西南網”服務,對及時新聞、重大新聞先在網絡媒體和新媒體刊發,報紙緊跟刊發。剛開始,大家都在爭論,對一篇稿件,是報紙先發還是網絡先發?有的說,一定要先在報紙上發表,確保報紙的可讀性和首發,有的說,在自媒體時代,你不發,人家發,你發晚了,讀者就被先發的媒體搶去了。隨著改版的不斷深入,已經沒有爭論的理由,根據讀者需要,及時新聞,突發新聞,網絡媒體都應在第一時間發表。這可能是碎片化的新聞,當然也是連續性的新聞,這樣可以滿足喜歡閱讀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讀者的需求。報紙跟著把碎片化的新聞整理成全方位的深度報道,這樣可以滿足喜歡紙質媒體的讀者。把碎片化和系統化很好的結合起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得到了兼顧,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內容的互補融合,滿足了喜歡各種閱讀方式的讀者。
大數據促使我們要創新新聞宣傳工作。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也得到了放大,社會輿論對黨委政府的決策、影響在不斷加大。在大數據時代,我們只有尊重媒體的專業性和職業性,才能更好的利用好媒體去引導社會的輿論,才能做好新聞宣傳,才能更好地發揮大數據在新聞宣傳上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