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雁天
【摘要】當今社會上有許許多多聲樂比賽,一般將歌手按照唱法的不同,分為民族唱法、美聲唱法、通俗唱法三類。民族唱法的歌手經常被人想當然的認定為是唱民歌的,由此及彼,她們所演唱的諸如《親吻祖國》、《黃河漁娘》等歌曲也被認定為是中國民歌。實際上,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本文旨在討論民歌以及中國傳統民歌的定義。只有對中國傳統民歌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有利于中國傳統民歌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中國傳統民歌;概念;起源;特征
一、民歌及傳統民歌的概念
民歌是民間歌曲的簡稱,是指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即興創作的一門藝術。它通常是用來傳承民族歷史、宣揚道德規范、表達思想情感、配合風俗活動。有的民間歌曲是勞動人民進行勞動時興之所起喊的勞動號子,因此民歌具有創作的即興性;民歌一般是沒有記譜的,主要靠演唱者口頭流傳,具有傳播的口頭性;許多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民歌通常不知道作者出處,一首民間歌曲可能在最初為一個人創作,在不斷流傳的過程中,不同的演唱者會對歌曲加入自己的音樂處理,最后形成穩定的版本,因此民間歌曲又具有創作的集體性以及傳播的變異性。
傳統民歌是指歷史上產生的、綿延流傳至今的民間歌曲。如侗族的大歌和習俗歌、苗族的哭嫁歌、陜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兒、川江號子、江浙的小調等等。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各有各的傳統,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從共通性的角度出發,可以將傳統民歌的特性總結如下:
1、民族性:傳統民歌記載著本民族的歷史、習俗、文化,使得傳統民歌浸染著各民族獨特的風格;
2、地域性:根據地域的不同,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的民歌種類,大致可以分為蒙古草原民歌、黃土高原民歌、西南高原民歌、中南丘陵地區民歌等等;
3、普遍性:傳統民歌產生之初是社會底層人民抒發情感、記錄生活的一種情感需要,而這種情感需要是普適的;
4、民間性:傳統民歌產生于民間,發展于民間,這一特點使之能夠被大眾普遍接受,并廣為流傳。
二、中國傳統民歌的起源
民歌是人類歷史上產生最早的語言藝術之一,甚至早于文字的產生。長久以來,人們通過唱歌來傳承民族歷史,表達思想情感。根據史學記載,我國古代就有《詩經》、《楚辭》、《孔雀東南飛》等歌曲作品,那么傳統民歌是如何起源的呢?學界主要有如下幾種猜測:
1、勞動說。眾所周知,有一類民歌稱為“號子”,一般是勞動者在勞動時以吆喝的方式進行演唱,在人工搬運時,可以起到統一節奏、提高生產效率的作用,因此有了民歌源于勞動的說法;
2、情感說。侗族民歌可分為小歌、大歌、習俗歌與儀式歌,其中小歌是男女之間追求時所演唱的歌曲,歌聲婉轉細膩,按照發展順序又可分為:敲門歌、探望歌、相愛歌,《詩經》中的《風》中記錄了許多關于情感愛戀的民歌,由此可見,民歌的起源也可關于男女情感;
3、宗教說。侗族敬奉薩瑪神,每當過年過節時,在侗寨里的侗族男女老少就會在供神的社堂前圍成一個圈唱踩堂歌,踩堂歌為古老的祭祀歌,因此又有了民歌源于宗教的說法。
針對傳統民歌的起源,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說法。傳統民歌是一條從古至今從未斷過的河流,只有我們有所堅持,不斷的去調查研究,才能更好的了解中國傳統民歌的起源。
三、中國傳統民歌的傳承
據調查研究表明,在大部分高校音樂專業的課程中,已開設 “中國民族音樂”課程,在課堂中,老師教授學生演唱各地民歌,并分類講解民歌的地域性特色,在課后分小組進行民族音樂的實踐調研活動。然而,當我們深入少數民族村落里進行調研活動后,才認識到關于中國傳統民歌,當下最重要的是如何傳承的問題。社會的高速發展對大山深處的少數民族村落影響很大,年輕人前往城市打工,村落里老年人與孩子居多,隨著老年人逐漸的老去,傳統民歌的傳承面臨著巨大的難題。
首先,我們需要正確認識、了解傳統民歌,許多地方的民歌無人繼承的現狀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通過現代化網絡的傳播,讓更多的人知道傳統民歌的魅力以及重要性,當前許多地方的民歌已呈現老齡化趨勢,因此當務之急是需要政府組織開展普查、收集、整理、研究相關的文化,同時對各地的民歌文化加以保護,其次,應在各大高校普及“中國傳統民族音樂”課程,讓大家意識到傳承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性,最后應組織開展相關文化活動,各地舉行民歌文藝晚會以及各種各樣的傳統民歌比賽,獎勵有一定成就的民歌歌手,激發他們傳播各地民族民歌文化的積極性。
結語
社會的高速發展,使文化也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無時無刻都有新的文化產生,在色彩繽紛的文化世界中,要重視我國傳統的文化。在當今各大音樂應用中,首頁都已被各種流行音樂占滿,這使得青少年對民族音樂的概念更加模糊,我們只有加大力度推廣民族音樂,并運用現代音樂手法對傳統音樂進行后期加工,順應當代音樂潮流的發展,才能使更多的人關注到這些傳統民歌,面對現代文明的沖擊,在保護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謹記“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才能將文化很好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