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波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河南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農村養老問題日益突出,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目前的養老需要,新型養老服務模式的建設就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在農村建設養老社區是一種趨勢。結合調查研究,我們提出一個比較有效的途徑——建立“農村養老三級幫扶體系”。
【關鍵詞】家庭養老;養老社區
河南是農業大省、人口大省,同時也是勞務輸出大省。在城市化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大量的農村青年進城務工掙錢養家,致使農村留守老人日漸增多,他們的養老問題也日益突出。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仍是主要的農村養老服務模式,但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由于農村缺乏必須的養老資源,因此探索農村的養老服務模式就顯得格外重要,這有利于維護農村的穩定和社會長治久安,構建和諧省份。
一、河南省農村養老服務模式的現狀
1、家庭養老目前仍是主要的養老服務模式。
在農村,由于農民多數還是以種地為生,長年繁重的體力勞動,隨著年齡的增長使得身體健康每況愈下,很多人喪失操持農活的能力,加上自身積蓄不多或沒有積蓄,大多農村老年人還是主要依靠家庭養老。我們調查發現,在河南省林州市臨淇鎮,新鄉市長垣縣魏莊鎮,平頂山郟縣茨芭鎮,商丘市夏邑縣城關鎮等地,90%以上的家庭仍然選擇家庭養老模式。
我省農村人口多,底子薄,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人迫于生存的壓力紛紛外出打工,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使得留守老人逐漸增多,空間的距離使得傳統的家庭關系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牢靠。即使是多子女家庭,大家也都想著出去掙錢,不再守在父母身邊,輪流養老也遇到了一些問題。誰也不愿意為了贍養老人而放棄出去掙錢的機會,經常出現一些因為贍養老人問題出現的家庭矛盾糾紛。
農村的留守老人需要護理和照顧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占相當大比重。老年人群對長期性和專業性的護理服務產生了需求,而這些服務都是家庭成員照顧力所不及、無法勝任的。因此,家庭養老模式的弊端也日益突出,亟需社會化養老來補充。
2、養老社區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服務模式,在農村還很薄弱。
養老社區是指集中建立的老年宜居社區,在社區中以居家養老的形式居住,但享有社區中的養老配套服務,如社區建立養老護理服務中心,享受服務中心提供的營養和醫療護理以及心理咨詢,并由服務中心派出經過訓練的養老護理員按約定定時到老人家中為老人提供做飯、清掃、整理房間等家務服務和陪護老人、傾聽老人訴說的親情服務。社區養老融合了傳統的家庭養老和集中院舍養老之長。
河南省的廣大農村地區,養老社區主要還是敬老院,但敬老院床位比重較大、基礎設施簡陋,養老服務項目、內容及服務形式都比較單一。養老護理人員在數量和質量上仍然缺乏,現有的從業人員仍然大部分來自于農村的務工人員、下崗失業的婦女,這些人普遍學歷低,沒經過專業的培訓,許多護理人員沒有上崗證,難以給予老年人專業的護理,更不用說給予老人精神上的慰藉。
在農村投資興辦一所養老機構,需要大量的資金,養老機構在環境營造、設施配置、服務質量、管理水平、醫療保健等方面都有比較高的要求,這就使得養老機構的運營成本較高,使得一些社會力量或個人望而卻步。農村的大多數老人經濟上不很寬裕,即使老人想住養老機構卻又住不起,形成了養老機構入住率低。受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部分老人及子女在思想上還不能接受“離開子女住養老院”的思想。所以我省農村的養老社區建設任重而道遠。
二、對我省農村養老服務模式的建議
基于以上的調查和分析,農村養老問題的解決對社會和諧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進而對農村老年人的精神負擔和生活負擔的減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新型養老服務模式的建設就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結合調查研究,我們提出一個比較有效的途徑——建立“農村養老三級幫扶體系”。
所謂 “農村養老三級幫扶體系”就是通過三個不同的層面來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第一級農村養老幫扶機制是政府部門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體或者是農村養老的幫扶政策來減輕農村養老的負擔,這是體系的核心;第二級農村養老幫扶機制是社會中的企業或者是慈善機構進行幫扶,這也是農村養老問題解決的有力保證;第三級農村養老幫扶機制是各個農村家庭兒女應該怎么做,老人自身應該如何,這是農村養老的具體落實。三級農村養老幫扶體系缺一不可,相互補充,互為依存。
1、一級農村養老幫扶機制——政府部門要完善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養老福利政策向農村傾斜。
在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和政策上,要充分結合我省老齡工作實際,尤其是要結合廣大農村老年人口的生活現狀,研究制定出符合我省省情的老齡法律法規和政策。要堅持以人為本促和諧,要突出以老年人為本促和諧這個理念,更要突出以農村老年人為本,促和諧這個觀念。不斷完善老年人的社會保障體系,為維護老年人的生活權益提供制度保障。我省現行的養老保障制度覆蓋面窄,據有關方面統計,覆蓋面還不到總勞動人口的20%。大多數農村勞動力,農村老年人還處于社會化和共濟性的社會保障體系之外,農村的老年人絕大多數沒有獲得社會化養老的支持,為維護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權益提供養老制度保障。我省的養老保障制度涉及多方面的內容,但當前最緊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著力解決好農村老年人最需要解決的“養”和“醫”的問題,把城鄉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社會救助體系、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來,切實解決好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讓農村老年人真正享受到共享社會的成果。.加強老齡宣傳工作,努力營造“敬老、愛老”氛圍。
2、二級農村養老幫扶機制——通過社會的力量,老齡企業的建立滿足老人的精神和物質需求。
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努力營造全社會尊老、敬老、養老、助老的良好氛圍。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絡等傳播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全社會的老齡意識和敬老愛老意識。將敬老、養老、助老宣傳教育與各項創建活動結合起來,與評選表彰“敬老好兒女,好媳婦,孝星”等活動結合起來,大力宣傳尊老敬老先進典型,抨擊歧視虐待老人的不良現象,引導全社會樹立尊重關心老年人的社會風尚。
加快社區老年服務建設,在城鎮建設規劃中要充分考慮人口老齡化趨勢。合理規劃社區藍圖使老人能就近得到咨詢、購物、陪伴、護理、緊急救護等各種服務。積極發展福利型社區養老模式,要讓老人們在福利院不光老有所醫,老有所樂,還能老有所為,通過以敬老院自身的生產經營活動達到自給有余,既提高了生活水平又減輕了貧困家庭的壓力。
積極發展老齡產業,滿足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竭力創造“老有所為”的社會環境,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貢獻余熱走出單純依靠家庭和社會的傳統模式,從而讓老人們感到奮發有為,充滿旺盛的生機和活力。
3、三級農村養老幫扶機制——老人的子女應該如何履行義務,老人自身應發揮自身的余熱。
2014年10月底,有則關于“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新聞為人們口口相傳,慨嘆不已。陳先生,嘉興人,家住嘉興市南湖區菱香坊小區,不過陳先生長期在上海工作,嘉興的老家里只有年老的父母。三個禮拜前,陳先生發現打回家的電話無人接聽,一時還沒放在心上。之后一段時間,陳先生屢次打電話回家,但是依然無人接聽。擔心出事,陳先生在前天夜里8點多趕了回去,沒想到推開門后就聞到了一股惡臭,父母一個趴在地上,一個躺在床上。我想再也沒有什么比這更讓人心痛的了,為什么不能給老人一個安享的晚年呢?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說過:“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即使老人被送入養老院,其子女也應該與社區人員一起制定照顧父母的方案,委托社區提供相關醫療及家政服務,并承擔相應的費用。只有這樣,才能使“常回家看看”成為關愛“農村空巢老人”的實際行動。針對農村養老問題更多的是農村子女的知識文化水平偏低,文化素養低法律意識淡薄,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了解不夠深入,不懂得感恩和孝道,所以需要對農村子女進行再教育,學到最為子女我們應如何孝順老人。
參考文獻:
[1]呂紅平.論家庭養老[J].老齡問題研究,1997(10)
[2]鄧穎,李寧秀,劉朝杰等.老年人養老服務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2003,(6)
[3]王躍生.當代中國家庭結構變動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6,(1)
[4]宋春玲.“官督民辦”:傳統養老服務模式發展的趨勢[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0,(6)
基金項目: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 編號:201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