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婷等
摘要:以當前中國的村民自治困境為背景,從增城市中新鎮為期一年的農村社會工作服務實踐中,運用農村社會工作專業理論,結合已有的農村實踐經驗來解釋農村自治困境以及對進一步推動村民自治能力的內在演變提出對策。
關鍵詞:村民自治;內在演變;農村社會工作;對策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08-297-02
1 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作為人民公社制度解體后的替代組織出現,是農村基層民主自治的基本形式,開創中國政治制度的一項偉大舉措,已經發展成為現階段中國農村治理的重要方式。其作為村民政治參與和謀求自身發展的一項基本權利,核心是村民作為村莊的主體,參與村中公共事務的管理,然而在村民自治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實際情況與理想制度不均衡現象,并且產生一系列新的村莊問題。各學者試從不同的角度對村民自治的困境進行研究,盧福營從制度供需及公共參與視角闡釋自治困境;鄭人豪[1]則研究了社會環境變遷和制度安排對村民自治影響;馬萬青[2]對自治機構以及權力關系進行研究;于建嶸[3]以及董江愛[4] 則從兩委關系和村委的實際工作開展剖析當前村民自治所面臨的困境;總結有以下三方面的成因。
1.1 制度供給與村民民主參與需求的失調 其主要表現在體系完整性失調和運行失調。一方面村民自治的制度不健全,典型是鄉鎮政府和村委在責權范圍關系不清。當前鄉鎮政府依舊依賴于傳統行政式的村莊管理路徑,用行政手段侵犯村委管理村級公共事務的自治空間,導致村委的“官僚化”而丟失了其原本的自治性,因此疏遠了村干部和村民的關系。當作為自治主體的村民需求被邊緣化,國家要求對村民進行行政放權卻沒有完善的制度配套,同時村民缺失了相關的權力保障和社會救助機制,必然導致村民權利的懸空和虛置[5]。另一方面村民自治過程中存在多種不依法自治的現象,如賄選的存在就說明了村民的自治運作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制度的存在。
1.2 村民自治表達機制的缺失 現今的農村淪為行政村的半熟人社會,使得村莊已經喪失了原本熟人社會基于共同體內部形成的規則和共同認可權威的低交流成本管理優勢[6]。在這逐漸異化的進程中村民自治的表達機制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民表達機制作用發揮嚴重不足。如民主選舉會被操控,民主代表大會上的決策權被村干部獨攬,村民的意見無法得到合適的表達和重視;二是非制度化的渠道在農民利用表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村莊中的賄選和宗族之間的利益爭奪斗爭,以及村民對村莊事務的不參與等現象。
1.3 村民的民主意識不高 農村的三弱群體普遍對法律制度和民主各方面的知識欠缺了解,這種民主意識的缺失導致的直接結果是自治流于形式,村民代表大會因村民參與積極度不高往往難以召開。作為自治的主體卻對村委的管理和開展漠不關心,甚至出于搭便車心理而不去響應相關的村委工作開展等,直接導致自治的多項工作難以如期開展。
就以上分析梳理時會發現多數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不可否認這些研究有助于對村民自治的探索,解釋了村民自治困境的影響因素,為其他學者提供寶貴的理論借鑒,但是這些理論研究忽視了村民自治的演變需要一種內在的能力推動,沒有考慮到村民的行動邏輯,而本文將從農村社會工作理論對村民自治的困境進行分析論證。
2 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緣于西方,作為一門專業和職業引入我國后,為中國的社會保障服務和社會問題的解決作出重大貢獻。面對日益嚴重的三農問題,社會工作發展出農村社會工作領域,張和清[7]等認為,農村社會工作是專業社會工作者和民間社會工作者(政府或準政府農村社會工作者)合作,以村莊為基礎,根據農村特殊性開展相關服務,實現提升村民資本,改善村內建設,維護社會公正的目標,最終實現農村和農民的可持續發展。在農村社會工作專業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已有的農村實踐經驗,能更好地解釋農村自治困境與發現出路。
在我國城鄉二元政策背景下,“城市思維”始終占主導。199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目的是保障農村村民實行自治,發展基層民主,可現實卻事與愿違。以布迪厄的場域理論分析,場域是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而城市與農村有其獨特的場域運作邏輯。推動農村設置村兩委,是將城市行政體系復制到農村,自上而下地通過現代化治理和現代化社會結構對農村原生場域的破壞?!皣?士紳-村民”的農村內生治理關系被 “國家-干部-民眾”關系取代,村民長久依賴的士紳群體權力被弱化,幾千年形成的行動程序失效,自然出現種種不適應。村兩委實際是國家權力的末端,未成為理想中的村民自治代言人。以村兩委為權力重心的制度保障體系,一定程度上壓縮了村民民主參與的空間,村民這一自治主體地位被邊緣化。這種缺乏農村本土色彩,忽略農村人情關系的治理,是缺乏民眾基礎的。吳毅[8]曾總結,真正的村民自治不符合現實,呈現形式主義;政府以法律強推村民自治,則出現了惡人治村、賄選等反效果。依據社會工作的社區發展原則,必須要強化農村配套制度建設,制度應與農村傳統邏輯相適應,以村民需求為本,充分把握農村特殊性。
富有城市色彩的行政體系與農村人情體系產生激烈碰撞,在破除舊有關系的時候,新的表達機制尚未形成,城市化的表達機制與農村的慣習不符。村兩委在制度變革中獲得尋租空間,以“經紀人”身份竊取農村集體利益,使其公信力下降,求助村兩委一般是村民辦事的最后選項。面對以村兩委為支柱的表達機制,村民不是不參與,而是更多采用不合作、不表達的方式作出選擇?,F有表達機制試圖將村民割裂成類似市民的原子化狀態,直接削弱村民的主人感,村民與村務的直接利益關系被中斷,呈現參與動力不足。社會工作的優勢視角和資本理論認為,農村內部有推動村民自治的積極因素或資本,只是還沒有被發揮出來。尤其是變革過程中,農村傳統內在表達機制的作用是被忽視的。在過去,農村的良好發展得益于宗族關系的協調、祠堂大會的發聲,個體相對平等,集體意見與個人意見的重合度相對較高,這些農村傳統內在表達機制已經被實踐證明是有效的。要實現村民自治,一個關鍵路徑是挖掘村內符合村民利益、隱藏于村民日常生活中的資本和機制,培育社會群體,重塑公共空間,作為現有表達機制的重要補充。
伴隨著制度改革,農村的封閉格局被打開了缺口,特別在工業化、城市化高度發達的今天,農村的優秀人才流失嚴重,在村居住的多為小孩、婦女、老人。三弱群體的普遍意識是平穩地過生活,外事莫理。即使有參與意識,也缺乏參與所需的各種能力,因此在公共參與中,以附和為主。此外,農村當前的民主,多停留在民主選舉層面,這種對民主的看法是險隘的。在一些公共事務如修路、開山、修整祠堂中,理應聽取村民的聲音,以民主決議的形式讓村民廣泛參與,擴展民主范疇。社會工作的增權視角要求向村民輸送能力資本,拓寬和保證民主參與途徑,這是喚醒村民民主意識的重要舉措。
客觀上的制度缺陷,主觀上的意識和能力不足,是制約村民自治的重要因素。如何使制度具有本土性,調動農村內生動力,促進村民自治意識和能力的提高,是實現村民自治不可回避的問題。筆者以增城市中新鎮為期一年的農村社會工作服務經驗,對如何推動村民自治能力的內在演變提出對策。
2.1 分析農村特殊性,關注村民需求 農村跟城市相比,無論是生活環境還是文化,都具有較大的差別,且不同村莊之間也有各自的特點,所以在項目進行時我們需要分析特定村莊的特殊性,關注村民的不同需求,以便能使村民自治更好的發展。因此,項目組經常對村民進行家訪,了解村民的信息,協助村民進行農活,送禮物,平常多在村內走動,也讓村民了解我們。在項目期間,項目團隊組織下鄉走訪,對各村的社區治理情況、社區服務供給、社區公共環境、特定人群需求等進行了詳細摸底,并針對性的整合制定出各村走訪報告。在走訪過程中,項目團隊成員特別注意不同走訪對象的特殊性,仔細區分不同群體、不同年齡層之間的不同需求,并做整理統計,為后面的活動順利開展打下基礎。最后結合各村走訪結果,項目團隊與鎮政府、村委進行協商交流,結合社會工作理論及SWOT分析法,擬定各村具體工作策略及方案,并隨著志工進駐鄉村,著手實施。
2.2 調整村兩委與村民關系,重塑表達機制 村委在農村場域中占有上層位置,通過村委進入農村場域會讓項目團隊更容易被村民接受,借助村委在場域中的高層位置來開展工作能降低我們的工作阻力,通過社會工作的介入,使村民與村委間的位置差距降低,能夠平等對話。項目組前后共開展了4次村兩委干部培訓,在培訓會后開展座談會,傾聽村兩委對鄉村發展的意見、在開展工作之時所遇到的困難等與村兩委共同推進項目發展。同時村委們也紛紛提出各自的想法與建議,如提到駐村服務時希望有種植養殖方面的幫助,還希望可以做做廣場舞的活動,豐富村民生活,促進身體健康。甚至有村委建議可以與學校社團一起聯誼,大家相互交流學習??梢?,村委的培訓對村委工作思路的啟發、工作方式的調整有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村委的工作能力,同時使村委工作更傾向于村中的公共事務,切實為村民村莊謀發展。
另外,項目團隊與村委借助傳統文化節日共同組織開展社區活動,加強村民社會關系網絡,不僅有利于農村文化的積淀,也有利于提升村兩委的形象,使得村民與村委們的關系更為融洽。如烏石村的村委與項目團隊合作舉辦了籃球友誼賽,不僅豐富了村民的業余生活,更讓村民可以參與到活動當中,提高村民的社會參與感,進而對村委進行進一步的肯定。
2.3 搭建公共空間,引導村民意見表達農村場域不像城市場域的溝通渠道那么多,城市場域可以通過QQ、微博等多媒體方式進行遠距離溝通交流,但城郊農村場域的空間限制是明顯的,多是采用面對面交流的方式。項目組邀請高校社團,以“興趣”為錨點,通過“興趣集市”的方式,召集村民,將各類活動擺攤展示,供村民體驗。在祠堂、球場等開展活動,拓寬公共空間,培育村內社區資本,提升村民自主管理能力。通過這個平臺構建起“公共領域”,在村民聚集之時,項目成員會提供公共議題,引導村民都能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對話討論中。此外,項目組通過挖掘公共議題,成功地解決空間限制的問題,引導村民意見表達。如團結村通過兒童安全為議題,挨家挨戶收集志愿簽名,為兒童安全出一份力。將簽名牌放在顯眼的村道旁,成功地引導整村進入兒童安全問題的討論。如田美村組織移動圖書館活動,用箱子拉著圖書運到各個村民聚集地,打破城郊農村場域的空間限制給活動造成的阻力。
駐村志工還定期參加村委會議,在這個過程中充當媒介角色,整合村委信息及時通知村民,定期收集村民的反饋信息在村委會議上提出以供參考,不僅搭建村民與村委的溝通表達平臺,同時加強村委能力建設及團隊建設,提高事務處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2.4 通過社會參與提高村民參與能力 城郊農村的固有活動形式很少,主要為打麻將、看電視,多為小群體的交流,對于村民的信息獲取和能力提高是一個限制。村民在活動方面不是沒有需求,而是缺乏牽頭組織的人。項目組通過組織各類活動,以廣泛的社會參與為平臺,向村民輸送資本,提高其能力。駐村志工在村內根據村民需求,組織開展了如義工協會、籃球協會、廣場舞協會、老人手指操協會等。為村民提供了一個參與的機會和平臺,促進村民之間的交流,教會其某些技能,豐富其參與資本,引導其從討論興趣團體內部的事情上升到討論村務,成為城郊農村內的一個具有權力的團體,激發村民的民主意識。
如田美村的廣場舞協會,一開始并沒有得到村委的大力支持,村民也認為就算組織了也不會有太多的人參加。但駐村志工克服重重困難,自學廣場舞和配備音響,在親自帶舞的引導下,來跳舞的人從一開始的3個到后來的30多個。在駐村志工離開之際,協會成員開始擔心以后的活動開展問題,并且討論如何繼續,從簡單跳舞到思考協會的生存,是一個轉變。到現在,廣場舞意愿已經成為村委討論的議題,村委正在籌劃向上級政府申請經費資助的事項,這就是希望達到的效果。同時項目在各村內成立了各類型社區組織,主要面向長者、婦女、兒童青少年及青年群體。在項目團隊逐漸將組織權移交給村民自身后,村民也定期開展活動。村委表示,組建這些協會除了增進村民感情、提升組織參與能力之外,還避免了村內的不良現象產生(如聚眾賭博),且有利于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 鄭人豪.新農村建設與村民自治法律問題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7.
[2] 馬萬青.論村民自治權[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0.
[3] 于建嶸.村民自治:價值和困境[J].學習與探索,2010(4):102.
[4] 董江愛.保障農民自治權的根本途徑:選舉程序規范與民主制度落實[J].江蘇社會科學,2004(4):9-11.
[5] 徐勇.村民自治的成長:行政放權與社會發育——1990 年代后期以來中國村民自治發展進程的反思[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7.
[6] 賀雪峰.論半熟人社會——理解村委會選舉的一個視角[J].政治學研究,2000(3):61-69.
[7] 張和清,楊錫聰,古學斌. 中國農村社會工作的主題與介入策略反思——以西南貧困地區綜合社會工作介入項目為例[M]//王思斌.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第二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8] 吳毅.不同語境下的鄉村關系[J].探索與爭鳴,2004(9):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