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客”,源于英語“maker”,原意是“制造者”,一般是指不以營利為目標,利用3D打印技術以及各種開源硬件,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可以說,“創客”是一群喜歡或享受創新的人。“創客空間”就是為“創客”提供的實現創意,以及交流創意思路及產品的線下線上相結合、創新和交友相結合的社區平臺。
什么是創客精神
當前,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支持舉辦創業訓練營、創業創新大賽等活動,培育創客文化,讓創業創新蔚然成風”。隨著時間的發展,創客越來越多與教育相結合,創客教育越來越火。當創客精神與教育相遇,“創客教育”便誕生了。年齡的增長和”正規”教育的浸染,讓我們的好奇心越來越少,可以學習的范圍越來越小;但是具有創客精神則不一樣,可以說,創客教育集創新教育、體驗教育、項目學習等思想為一體,契合了學生富有好奇心和創造力的天性。它主要以課程為載體,在創客空間的平臺下,融合科學、數學、物理、化學、藝術等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創客精神使學生有著無窮的好奇心,也許一個小的嘗試就可以改變他們的一生。學習工業設計專業的一個作業是做一把椅子。做一輛自行車”等。學習工業設計的同學多半覺得很正常,如果讓你來設計個椅子、自行車你會怎么做?
歐美國家的很多學校都設置有創客課程,開設創客空間,為學生基于創造的學習提供了環境、資源和機會。而在中國的校園里,也逐漸出現了創客教育的身影。比如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深圳大學等高校,都各自組建了創客團體或社團;一些中小學,如浙江溫州中學、北京景山學校,也分別搭建創客平臺并開設了相關課程。
當“創客”精神遇到設計教育
為什么提倡“創客”精神與設計結合?我認為這是一個回歸了最原始人類邊玩兒邊學的學習體驗, 融合了: 學習動機”,“學習情景”,“有關知識點”,“團隊協作”,“及時反饋”,“失敗乃成功之母”等教學原理于一體的學習形式。創客教育就是把學習的過程重組,賦予強烈的目的性和情景性。因為我們感興趣事物A我們要學會X,Y,Z嘗試,失敗,失敗,不怕,再來實現目的,歡呼總結。在這個自發“采星星”過程中知識點、工具,很自然的被學會和使用,是一個很淡定的自然學習狀態。認知心理學里強調“打開方式”的重要性,成功的學習法里也強調知識點的“轉移”,所以合適的目的與場景配合會給學習效果大大加分。在教室里研究一個沒有摩擦的小木塊怎么轉移到生活中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自己選擇采哪個星星,老師則是提供工具來輔助。學習角色的重新分配也將帶來新的學習體驗。所以對于創造力的培養是空前的。學習者可以充滿動力的去發現問題,然后解決問題,設計教育的定位在于創造力,微觀上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宏觀上是一個國家未來的經濟支柱,”傳統的教學強調的是接受式的學習方式,現在我們要倡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方式,研究性學習方式。
“創客”精神與設計教育結合,探討利用新思維、新方法培養學生在設計專業上的創新思想、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客”活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欲望,讓設計教育從以前的“老師讓學生學”變成了“學生自己想要學”。開設設計創意課程,給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機會,是增強學生自主性學習的重要方式。設計創意課程旨在強化學生創造思維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同樣可以提升設計專業學生創造思維。而‘創客教育對學生的興趣培養以及對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非常有益。“創客運動”,作為一項人人可以參與、鼓勵將創意變成行動的創新活動,恰恰能夠彌補傳統教育忽視興趣和動手能力的缺陷,讓學生們“玩創新”、自主探究,激發其創新的興趣,培養其創造的能力。“如果學生在一個很自主、很開放的空間里學習和創造,加上技術支撐和老師支持,他可以充分發揮創意。這樣的環境還能更好地激發他的興趣,培養他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此外,這個過程也培養他的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在不同時代的人類所需要的技能是不一樣的,這個時代對科技的需求也是從未有過的。不過在設計教育領域中,科技是一個教學工具,我們需要做到的是如何用他們輔助人,而不是被他們所主宰。心中有人在,才能服務人。創客說到底只是萬千形式之一,未來的學習和教育還是要回歸到人和生活。這樣的話,會不會有更多的夢想被發現、被實現呢?“創客空間”入選未來5年內影響基礎教育12項關鍵技術名單,是促進基礎教育學習變革的數字策略之一。這場創客與教育碰撞的火花,正在中國教育的天空里蔓延,不管你是設計者、制作者,抑或觀賞者,讓我們一同期待。
(作者單位:沈陽大學美術學院)
作者簡介:李翠華(1962-),女,漢族,遼寧凌源人,本科,沈陽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家具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