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著重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慕課教育平臺的開發應用為目的,充分圍繞其可行性、適用性、便捷性和可增長性等幾個原則,將以湖北非遺研究為切入點,實地進行考察調研,采集相關文字及圖片資料,根據慕課平臺的用戶、經由課程設計者和系統管理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集的相關資料進行編輯整理,由傳統的紙質和口頭傳播的形式,變成數字化模式,制作成適用線上教育的慕課內容。并通過模擬測評的形式,對開發成果進行檢驗和修改,并最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慕課教育平臺提出基本的應用開發實踐。
新媒體教育平臺模式的發展狀況
隨著當今網絡新媒體技術蓬勃發展,深刻改變了傳媒格局,極大影響了人們特別是新生一代的生活、學習與思想活動。在集結了世界優質教育資源的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慕課”(MOOC)發展迅猛,正觸動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神經。慕課作為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越來越得到教育界的重視,體現出高水平、高互動和高開放的特點,搭建慕課教育平臺領域衍生出新媒體的全新功能,不僅在于社會影響力,宣傳力度上有所貢獻,在自身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上產生了雙重性的影響。
新媒體教育平臺模式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意義
在立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平臺開發應用實踐中,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特點和慕課平臺的課程要求,研究學習對象和課程設計者的不同行為及心理需求,在此基礎上進行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習、推廣及應用的在線教育平臺的設計,通過新媒體技術、現代設計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相關知識,搭建符合非物質文化遺傳傳承與學習的網絡教育平臺,吸引更多的人群參與學習,形成自主性為出發點的,長效性學習平臺。
新媒體教育平臺模式下非物質
文化遺產的自主性學習及應用實踐
通過對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問題上存在的現象、問題進行分析;對傳承人員數量、生理特征、心理特點、行為能力及生活環境等要求的歸納整理;就現有慕課平臺的優劣勢、構建要求等多方面進行比對分析,圍繞非物質文化遺傳學習的特殊需求,在慕課平臺框架下設計出針對非物質文化遺傳學習的教育平臺,并找到針對不同屬性和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線上學習的策略。
1.教學用戶需求分析
對本平臺所針對的對象從心理需求、行為習慣等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內容進行開發和設定。具體包括:
(1)快速找到所需學習的非物質文化項目的學習課程。
(2)便捷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慕課內容(視頻模塊和非視頻模塊)。
(3)用戶在平臺使用搜索引擎功能,通過對所需要的資料設置標題、快速搜索到平臺所開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相關文獻及數據資料。
(4)資料下載和上傳功能,用戶可下載所需各種學習資料,并同時可以把學習成果和咨詢在平臺上進行發布和共享,資源評價,通過留言方式開展提建議、表觀點等互動交流。
2.課程設計者需求分析
對教學內容、開展形式、訓練方式、考評體系等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特點在慕課教育平臺的開發和設置。具體包括:
(1)平臺資源動態化管理。提供易于操作的界面,方便快捷操作各類資料的添加、修改、刪除等。
(2)課程設計管理。在慕課基本模塊(視頻和非視頻)中針對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特點進行課程模塊的靈活組合。
(3)考核及評價。針對學習內容通過留言、討論、視頻會議等形式互動交流。針對用戶上傳的各種資料進行評價和分析。
(4)用戶管理。對學習者的學習情況跟蹤,對違規者進行強制鎖定和刪除。當用戶需要修改信息又被鎖定時,可聯系系統管理員為其直接進行相應信息的修改。
3.系統模塊設置分析
結合用戶、課程設計者、管理者三方需求,進行整個慕課平臺的網站模式設置。
(1)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子系統,包括以下模塊:文化介紹(背景介紹、工藝特點、作品展示)、最新研究動態和新聞、留言功能
(2)非物質文化遺產慕課子系統,在每個慕課中包括以下基本模塊:視頻區:理論講解、技藝講解、案例分析、課程成品展示;非視頻區:課程概述、學習安排、課程討論、課程練習、模擬制作、作品發布、考評、咨詢分享。在基本模塊基礎上,每個項目可根據自身特點,對模塊內容進行調整,并可開發針對性的形式進行模塊設置。
(3)用戶應用子系統,包括以下模塊:分類導航瀏覽、課程學習、下載和上傳資料。
(4)課程設計者子系統,包括以下模塊:課程的建設、發布及修改、用戶的互動和交流、課程信息管理。
(5)管理者子系統,包括以下模塊:資料管理、欄目管理、留言管理、用戶管理、課程設計者管理。
(6)平臺系統其他功能模塊:身份驗證、注冊、登錄、取回密碼。
4.數據采集和數據處理分析
由于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為紙制作及實物資料,需要進行前期的數據采集,轉化為數字化才可以進行上線。同時課程中大量的視頻和非視頻中所存在的大量的數據也需進行專門的管理和處理,以便平臺更好的運作。
(作者單位:江漢大學設計學院)
作者簡介 付靜(1982-),女,漢族,湖北武漢人,武漢江漢大學設計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產品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