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聲樂是聲音的藝術,靠聲音傳達心靈,更是時間的藝術,跟生命緊緊相連。民族唱法是聲樂藝術這個大學科里的一個分支,由于扎根民族,放眼世界,因此中國的民族唱法又具有它的獨特性和不可逾越性。作品是詞作家和曲作家智慧的結晶,它承載著濃濃的情感,演唱者本身也會有豐富的內心情感。筆者根據多年的演唱體會,從歌曲情感變化的角度出發,對民族聲樂的演唱風格做一些探討,這些情感的細微變化如何影響音色的變化,如何用變化的音色來表達細微的情感?這些問題是民族聲樂藝術的重中之重,筆者將從情感角度出發,來闡述情感與演唱技法的關系。
【關鍵詞】民族聲樂;演唱;情感;技法
前言
曾經有位哲人這樣說到:“詩歌的源頭就是勞動,就是集體歌號,從本質上一頭連著汗水,一頭連著快樂”[1]。聲樂來源于勞動,聲樂的本質就是情感,在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的古老民族里,中國民族聲樂正是這幾千年中華民族藝術的結晶,它注定了具有西方音樂所不具有的獨特魅力,她悠長深邃、韻味情長帶給你蕩氣回腸震撼心靈的審美感受。
我國民族聲樂源遠流長,從古至今,民族聲樂都講究以“情”為核心,沒有情感的聲音就沒有精神價值,既然我們都知道歌唱是一種藝術創造的高級神經活動,是一種激動的情緒表達,是一種對歌曲情感進行體驗的過程即使你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可你的藝術情感并不豐富,也就是說你在演唱中對情感變化的捕捉不到位,那么就會顯得有些蒼白了,“水至清則無魚”,就算一首很普通的聲樂作品,那也是有情感變化的,它要求歌唱者擁有豐富的情感變化,要求歌唱者能夠體會到情感的細微變化,這樣把自己豐富的情感變化融入歌曲演唱中,這樣才能到達聲音由情而發,并且富有色彩。
第一節 情感變化與咬字唱腔
情感的變化具有其鮮明特征,從作品本身來講,它所飽含的情感是具有厚重的意義,并且融合了詞曲作家的情感結晶和智慧。從演唱者本人的內心來講,作品要經過本人的主觀感受,并且演唱時內心情感是多變的。有些演唱者僅憑主觀想象和融合自己的感情去唱就滿足了,往往背道而馳,所以還必須客觀分析、研究、用相應的情感作相應的變化并最終解決咬字唱腔的問題。
明朝的魏良輔在《曲律》中曾指出:“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一絕;板正為一絕?!盵2]可見咬字唱腔對于民族聲樂的重要性,咬字唱腔是音色的保障,腔體里出字,因此情感變化與咬字唱腔有著緊密聯系。《客家頌》是一首由廣東客家山歌題材改編的作品,創作人饒榮發先生也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歌曲字里行間都體現著客家山歌的韻味,時而遼闊,時而細膩,時而悲傷,時而激動,歌曲里充滿了情感的變化,因此在演唱時,對作品中情感細微變化的掌握是高音演唱聲音的重要基礎。這首作品主要是以南越王征戰的故事為核心,以客家人渴望安定生活為線索。
由于語言差異,讓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與西歐各聲樂學派有著很大不同,也決定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獨特屬性。歌唱發聲的字頭通常指字的聲母,平常在聽人歌唱時歌詞、內容都聽不清楚,究其原因是沒有對歌詞理解,字頭沒有咬準導致的??图疑礁璧奶攸c凸顯,要求情感完全釋放,音色明亮,用極富生活化的狀態去演唱。
“字正腔圓”,需要以“字正”為積淀,在不斷的總結中實現“腔圓”,讓“腔圓”具備演唱價值與聽覺快感。也就是說,在“字正”之后,腔調才能完整而順暢,情緒飽滿而豐富,人物性格也可以得到最真摯展現?!扒粓A”需要“字”正的語調前提,字若不正,腔自然不能飽滿,甚至跑偏。因此,聲音美從屬于歌詞的清晰表達,字為腔之質,腔為字之文,文質彬彬,方見其美。[3]
第二節 情感變化與呼吸
氣——聲之本,隨情而動歌唱中的氣息運用,對于此類說法,早已有之,在相關的學術研究論著中的解釋到處可見,唐代《樂府雜錄》中關于歌唱氣息便有表述:“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而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即可至遏云響谷之妙也。”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魯索也主張:“一個歌唱者能否走上成功之路,首先要看他對呼吸器官的操縱與控制是否建立了強固的基礎”,可見,歌唱中的氣息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歌唱學習與歌唱實踐中,務必注重氣息的練習與使用。對于前人歌唱氣息的理論研究,我們不能夠簡單機械的理解注重,而是將氣息與演唱中的“情感、聲音、意境”等相結合,在彼此照顧中實現歌唱的完美展現。事實上凡藝術表現形式,始終都是動態的、開放的情感系統,而不是孤立、靜止、片面的生命活動現象?!皬娙跏辗拧奔礆庀⒖刂?。氣息是歌唱的原動力,在民族聲樂藝術高音的演唱中,氣息就如聲音的潤滑劑,如果演唱時不注重氣息的流動與控制,聲音會干癟,并且演唱不流暢。情感的變化與呼吸是密切相連,發聲時,如果氣息不夠,較長的樂句將完成不了,缺少氣息的支托,后頭負擔也會過重,高音很難上去,氣息用不好,大小強弱、快慢緩急也就不能變化自如,也談不上表達歌曲感情。
在我國民歌和戲劇界就有“氣沉丹田”的說法,要求沉而柔和、飽而不僵。但你歌唱時,不僅呼氣肌肉在起作用,更重要的是吸氣肌肉也在起作用,有了支持就可以做到用最小的氣息消耗,唱出最大的可能性來。當情感充滿溫柔時,氣息處于平和,情感充滿激憤時,氣息又處于緊張,不同的情感作用于歌唱發聲時,會使氣息產生不同的生理活動而呈現不同的聲音。氣與情在聲樂演唱中應該是一致的,統一的,氣息依情感的變化而變化,歌唱就好比放風箏,風箏飛的再高始終擺脫不了線的連接,就像風箏線要始終往下拽一樣。在歌唱中要切記情為氣之本,氣為情之聲,以情帶氣,才能氣情交融。
第三節 情感變化與聲音色彩
“情為聲之本,聲為情之形”是傳統唱法中的重要理論觀點,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是這一美學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4]。聲音作為情感表達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只有通過“聲”,“情”才能得以完美表現。要想獲得優美聲音,唯有在熟練地掌握歌唱技巧之上,才可能有完美的感情傳達。
我所說的以情為本,不單是表明情感是歌唱的一個因素,更重要的是歌唱者要清楚情感亦可作為一種技巧和方法來融入歌唱活動中使演唱者更容易得心應手和完成作品,可以說,歌唱方法就是會用情,用好情,用真情。任何一首作品本身都是包含著感情的,詞曲作者經過辛勤的創作,付出了深厚的感情,這就更需要演唱者做到以情為本。感情作為歌唱藝術的靈魂,19世紀法國學派著名的歌唱家亨利·費爾迪南·曼什坦說過:“情感是歌唱的靈魂,只有當聲音和感情同樣完美時,歌唱才可以被之為藝術”。[5]簡單的幾個字卻道出了歌唱藝術中最高的演唱境界。
當前,有很多民族唱法高音在練習時只是追求聲音而忽視了情感的引導作用,局限于聲音技巧的軌道而不能有所突破,所以我們理應從更深層次的審美角度來研究聲音,歌唱者在演唱中不僅要使自己能夠感覺到歌曲的情感所在,還要讓聽眾感覺到它的所在,歌唱者要在演唱中付出真實的感情,把每一首作品都能唱出自己的情感體會,我國著名歌唱家廖昌永,他之所以能在聲樂藝術上取得巨大成功,不僅在于他杰出的歌唱技巧,還具有出色的音樂情感的表達能力,這充分說明了一名歌唱者除要具備好的聲音外,更為重要的是還要具備較強的音樂情感的表達和滲透能力。據我所知,中國傳統的聲樂藝術特別注重“以情帶聲”,基于漢語的吐字發音較為復雜,傳統聲樂對聲音技巧的要求也并不十分嚴格,主要是以追求個性化的聲音來實現以情感人。這點正是現在聲樂藝術發展道路上所缺少的,為什么在歌唱科學方法和技巧不斷完善和進步的同時,卻仍然有很多條件好的歌者不能用歌聲打動聽眾呢?無論是國內國外,我想聽眾所想要的一定是充滿情感和高質量的歌聲,無論用什么語言演唱,情感永遠是高音聲音的最好潤滑劑。我們應該要求歌曲演唱者在聲音“字正腔圓”的基礎上,展現歌詞內容的喜、怒、哀、樂、驚訝、憂傷等情緒,曲調的高低等,這樣才能實現藝術傳達的真正目的。
在我國古代就有唱論中將歌唱藝術的情感表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樂記》中曾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動與中,故形與聲”之說,有此可見,從古至今,歌唱藝術無不把唱情放在首位,以情為本即是為了達到聲情并茂,其實聲情并茂是歌唱者一直追求的一種歌唱境界,聲乃聲音,情乃感情,單從聲音上說,科學的聲音技巧,巧妙的氣息控制,清晰的咬字和良好的個人形象是歌曲演唱中不可缺少的,作為一名歌者,扎實的基本功是無拘無束地表現作品的重要前提,只有把情感與聲音技巧的關系弄清楚,充分認識到唱情與唱聲,才能達到以聲情并茂為宗旨的歌唱境界。
參考文獻
[1]轉引肖繼仁,彭愛珍.論歌唱的情感培養[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4.
[2]李曉貳.民族聲樂演唱藝術[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131.
[3]張建國.聲以情為源,情隨意而行[J].中國音樂季刊,2009:2.
[4]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71.
[5]劉秋玲.聲樂演唱中“聲”與“情”關系探討[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3.
作者簡介:馬淑卿(1979—),女,碩士,山東女子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