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娟
摘要:隴東民歌被譽為“慶陽五絕”之一,在黃土地的滋生孕育下的隴東民歌,不僅體裁形式多種多樣,而且演唱技法獨特,本文從方言土話、對體裁形式的把握、演唱技法三個方面闡述了隴東民歌的演唱特征。
關鍵詞:隴東民歌 演唱 特征
甘肅境內六盤山以東被稱為隴東地區,地處陜、甘、寧的交匯處,特殊的黃土地貌形成了其特有的地理人文,滋生了別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自然也孕育了隴東地域特色濃厚的方言和民間音樂文化。據史書記載,早在六十萬年前,隴東地區已有人類在此活動,這里是農耕文化的發源地。董志塬特殊的黃土地貌是現今為止保存最大的黃土高原塬面。這里春華夏陰、秋陽冬雪,黃土地的四季在這里從容綻放。黃土不僅塑造了獨一無二的黃土高原,同時在這片土地上也孕育了無比豐富的民間文化。這其中隴東民歌的歷史悠久,早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收錄了七首民歌,并比較完整的記錄了先祖開發北豳以及古人勞動耕作的場面。隨著歷史腳步的前進,隴東民歌伴隨隴東人民一路耕種勞作發展,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陜甘寧邊區民歌經過魯藝作曲家之手,無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了空前的發展,隴東民歌作為陜甘寧民歌的重要一員,由此進入了輝煌發展的時期。其中三首經典的隴東民歌《咱們領袖毛澤東》《繡金匾》《軍民大生產》經過歌唱家郭蘭英老師和“歌王”王向榮的演唱,從此在大江南北傳唱開來。
一、方言土話在演唱中的區別運用
隴東民歌滋生于黃土高原,它作為一種民間藝術的表現形態,無論在唱腔特點、情感表達、表現形式和藝術形態上都以隴東歷史地理、人文環境、社會形態為成長背景,受隴東地域特征的影響,使得隴東民歌在演唱形式上頗具隴東地方特征。而隴東方言土話的地域特征在隴東民歌演唱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方言又稱白話,是語言的變體。方言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它傳承千年,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隴東一般指甘肅最東部、位于陜甘寧三省交界處的慶陽,轄區七縣一市。隴東地方流行的原始民歌多創作于田間地頭,所以多用隴東方言土話演唱,雖不及用普通話唱民歌更易讓人接受,卻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民歌的地域特性。這些土話語調能夠最真實的、最大限度的描述和夸張地流露歌者的情感,更加形象逼真的釋放歌者想要表達的情緒,自然、形象、貼近生活。慶陽方言雖大致相同,但各縣之間的方言還是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同一首民歌用不同縣的方言土話演唱,相同的字也會有不同的語調樣式。
如鎮原《凍冰》:
正月里凍冰立呀春消/二月里魚兒水呀呀上漂
慶城《凍冰》:
正月里凍冰嗎(當啷啷啷)吆/立吆春消(哩吆)(當啷啷啷)吆/二月里魚子(格子格咂)吆/水喲上飄(哩吆)(當啷啷啷)吆
鎮原縣的《凍冰》和慶城縣的《凍冰》歌詞雖都是草草幾句,但在個別字的咬字發音上卻有極大的不同。其中“春”字,在鎮原土話中發音為“cen”,在慶城土話中發音則為“chong”;“水”字在鎮原土話的發音中為“si”,在慶城土話的土話發音為“shui”,慶城話的“水”發音和普通話相同,只是音調三聲和四聲的區別。
環縣《走寧夏》:
出閨房/出閨房/出了閨房來到咱的家/想起小干妹一起走寧夏來嘛吆
出閨房/出閨房/出了閨房來到咱的家/哥哥你請坐妹妹打口茶來嘛吆
鎮原《走寧夏》:
出歸化/出歸化/出了歸化我就咋唻?/想起小干妹我就走寧夏(來吧吆)
今日走寧夏/明日走寧夏/不知不覺已來到了干妹子的家/干哥先請坐/干妹子倒糖茶(來吧吆)
在這兩個縣的《走寧夏》中的“出”字,環縣土話發音為四聲“chu”,鎮原話發音則為“ci”;“就”字環縣土話發音為“zou”,鎮原土話則為“cou”;“咱”字環縣話發音為“za”,鎮原話發音則為“cang”;“哥”字環縣土話發音為四聲“gao”,鎮原為四聲“guo”。
從這些歌詞里我們可以感受到勞動人民的火熱、質樸和率真,再通過獨具特色的隴東方言土話的演唱,讓聽者在聽覺效果上感受不一樣的隴東民歌,眼前仿佛就會出現黃土地上一幅幅曼美多姿的勞動畫面。
二、演唱中對于體裁形式的把握
隴東民歌按照體裁形式大致可劃分為小調、信天游、號子和紅色民歌、秧歌幾大類。主要以小調居多,其次是信天游。
(一)小調
在隴東民歌中,小調占據的數量較大。它豐富的內容形式和多樣的情緒展示多用于敘述事件。隴東民歌中的小調作品受陜甘寧各地民間音樂的影響,調式結構相對復雜,但在抑揚頓挫方面確是表現分明有序,配以生動寫實的歌詞,演唱時要求歌者協和舒展的演唱,用講述的口吻準確的描述小調作品所描述的事件和情緒。
如環縣《去看郎》:
初一么早起么/哎唻喲/去看郎呀哥哥/小郎子臉上股股子水呀/蠟蠟子黃呀可憐子妹/
初二么早上么去看郎呀/哎唻喲/去看郎呀哥哥/手合手上白布色冰口呀/去看郎呀可憐子妹
色下么冰口么郎不用呀/哎唻喲/去看郎呀哥哥/扭回軟身子哥哥睡呀/哭凄惶呀可憐子妹
再如鎮原《十八姐擔水》:
雞娃子叫來東門子開呀/十八歲的姐兒呀擔水來呀
擔一擔稅呀上難坡/南坡遇見我哥哥
哥見了妹來太啰嗦/妹見哥來呀眼淚落
搬一塊胡基與哥坐/聽妹妹與哥說難過
大大媽媽狠心腸/把妹妹做在遠路上
頭更推磨二更籮/三更四更才奔秀坊
雞娃叫來東方亮/懷抱上掃帚進廚房
鍋又大來裝水多/柴又濕來燒不照
……
從這兩首具有代表性的小調作品可以看出,敘事性極強,語言簡潔明了。《去看郎》生動的刻畫了少女對情哥哥的思念和憐惜之情。《十八姐擔水》用十四段歌詞,描述了十八歲的姑娘給哥哥講述自己生活的艱辛。歌者在演唱時只要能深刻體會敘述的事件,清晰故事走向,準確的把握方言土語即可演繹原汁原味的隴東小調民歌。
(二)信天游
信天游是隴東山區較為流行的民歌形式,主要分布在環縣、華池、正寧、寧縣、合水以及鎮原等山區地帶。信天游節奏相對小調作品節奏自由活潑、局限性較小,人人可以演唱。隴東信天游作品以上下句結構居多,大多一句由七個字構成,也有些增加至十幾個字不等,少數作品上下句也并沒有對等,因為是在山間的即興編唱,所以韻律等方面沒有太多的規律可言。內容多以描寫愛情為主。
如鎮原《花兒詞》:
蕎麥開花紅桿桿/我愛妹子的白臉臉
洋布衫子叫汗僵了/自小我把你看上了
稻穗地里刺革草/漢漢不高你樣樣子好/不要嫌我漢漢歲/各樣本事我都會
石頭跌在柜子里/相思病害在內里了
花雀雀落在院里了/我當我再不得見你了
想你想的我頭發昏/拿上花線穿不上針
想你想的我眼發花/莊稼片了把草留下
想你想的我迷了竅/攬柴去來跌進了蘿卜窖
想你想的我心口疼/人說我得了羊毛疔
想你想的我脫頭發/人家說我害娃娃
想你想成個病淋淋/抽簽打卦問神神
……
一般分為上下句結構,上句主要用以渲染氣氛,下句則點名愛意,描述心情,句句都是用最直接最口語化的語言直白的表露愛意,虛實結合,感情真摯,令人回味。
(三)號子
勞動號子也是隴東民歌中重要的體裁形式之一,所占數量僅次于小調和信天游。受黃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以及黃沙曠野、溝壑連綿的生存環境影響,使得這里的原住居民具有豪爽陽剛的性格,加之號子本是集體勞動中為加油打氣時所唱的歌,因此,隴東號子曲調高亢有力、節奏整齊、旋律簡單,多為一人唱多人合。打夯號子和情景號子是隴東號子的主要分類。如環縣《打夯號子之四》中:
(領)往前打來么(合)嗨吆/(領)往前攆來么(合)嗨吆/(領)再打兩下子來么(合)嗨喲/(領)再往回拐一拐呀(合)嗨喲
再如鎮原《夯歌之七》:
(領)太陽出來了呀(合)(哎喲哎嗨喲喲,哎喲哎嗨喲)/(領)照呀山的個坡(喲呵(合)哎喲哎嗨喲喲,哎喲哎嗨喲)/(領)夯爾呢甩起了(合)(哎喲哎嗨喲喲,哎喲哎嗨喲)/(領)七呀嘛七尺多(呢嘛(合)哎喲哎嗨喲喲,哎喲哎嗨喲)
……(共十段)
從以上兩首可以看出一人唱多人和,不僅指明了用力的方向,統一了節奏,又凝聚了勞動士氣,而且為苦悶的勞動增添了情趣,總的來說勞動號子具有提神解悶的功效性,演唱時要求聲音高亢、粗獷。
三、隴東民歌演唱技巧的把握
因隴東地區特殊的地緣地貌賦予了隴東民歌鮮明的地方特色,所以在演唱時不僅要把握其語言特點、準確掌握作品的體裁形式,更重要的是在演唱的時候要注意演唱技法上的特點。
(一)真聲演唱
在隴東民歌的演唱中,大多數原生作品尤其是男聲演唱的作品多以真聲演唱為主,用最原汁原味的方言咬字發音,是最天然嗓音的演唱。這種方式的演唱與其說是演唱,倒不如說是帶調調的說話。也許如此的演唱在審美需求大幅度提升的今天,并沒有什么美感可言,但是歌者所表達的情感卻是最情真意切的。在隴東民歌多樣的體裁形式中,以小調和號子作品中真聲演唱居多。如
(二)真假聲演唱
1.黃土高原山高地厚,境內的環縣、華池等地多山區,山大溝深,為了使聲音傳得遠就得使用假聲演唱,這樣的聲音高亢有力,即使是山與山之間也依舊能聽得到。在山區演唱信天游時,會較為集中得使用真假聲相融合的演唱技法。如
2.經過隴東民歌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和人們審美意識的不斷提高,原生民歌被不斷藝術化,真假聲融合的演唱技法在隴東民歌演唱中被頻繁應用。如:
四、結語
隴東民歌歷史悠久,體裁種類繁多,內容涉及廣泛,從北豳發展至今。直至“五四運動”,隴東民歌無論內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起初《軍民大生產》《咱們領袖毛澤東》《繡金匾》等三首民歌都被標注在陜北民歌之下,后經隴東音樂人經過多方論證才得以證實它們實屬隴東民歌的真實身份。多少年來,經過隴東音樂人的多方努力,隴東民歌經歷了從原始民歌到隴東革命歌曲的發展,再到隴東新民歌的大量產生,隴東民歌將生生不息,代代傳承發展。
參考文獻:
[1]慶陽市文化出版社,西峰區文化館.慶陽嗩吶藝術[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2.
[2]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3]張君仁.西北傳統音樂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4]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5]袁炳昌,馮光鈺.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6]王耀華,杜亞雄編著.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7]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編輯部編.中國音樂詞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